精卫

大陆泽文化漳水

发布时间:2024/10/12 14:56:43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 http://nb.ifeng.com/a/20190624/7560835_0.shtml
漳水之邺在我国有南北两条漳水。南漳水在湖北省境内,《山海经·中山经》:荆山“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睢”。《汉书·地理志》说:南郡临沮县:“《禹贡》南条荆山在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阳水。”《水经·漳水》:“漳水出临沮县东荆山,东南过蓼亭,又东过章乡南,又南至枝江县北乌扶邑,入于沮。”这条漳水是指位于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境内的一条河流,称为南漳水,是京山县主要河流之一,全长40余公里,漳水从湖北省随州市入京山县境,东南流经坪坝、晏店、小寨子,流入安陆市境,注入涢水。北漳水在河北南部,发源于山西。《水经注》所记载汇入河水的漳水即为北漳水。北漳水又分为清漳水和浊漳水。漳水见于历史地理著作及文献。如《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等等。在《周礼》夏官·职方氏》中记载,漳水在“冀州,其川漳,其浸潞。”《山海经》是一部以山、河和海为主要记述对象的古代地理名著,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东晋时期训诂学家郭璞进行过注释。《山海经》又分为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山经分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篇;海经分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及海内经篇。其中山经中记载着许多名山,如管涔山、狐歧山、天池山、王屋山、太行山、雁门山、姑射山、霍山、孟门山与历山等。如在南山经中就记载有鹊山,说“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据研究者说南山经中的鹊山,位于太行山东,与山西中条山属于一个山系,是今河北内丘县鹊山。在北山经中有太行山的记载。说:“《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记载的太行之山,即太行山,归山,是太行山的一部分。那么,在《山海经》中如何记载“漳水”的?北山经中记载:“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发鸠之山,即山西省长子县境内的发鸠山。在发鸠山有一种鸟叫精卫。精卫填海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说是炎帝有一爱女,名叫女娃。女娃游于东海,至深海溺水而亡。炎帝悲痛欲绝,女娃死后,变为彩首、白喙、赤足的小鸟,随父狩猎,绕飞林中,悲鸣声“精...卫...,炎帝举弓欲射之,随从方士禀告说:“此鸟乃陛下之女所化。”炎帝心中一惊,放下弓箭,不禁泪水盈眶,许久之后才说:“以后就就赐小鸟‘精卫’之名吧。”精卫在父亲的头顶上盘旋了几个时辰,不肯离去。炎帝作歌曰:“精卫鸣兮,天地动容。山木翠兮,人为鱼虫。娇女不能言兮,父至悲痛。海何以不平兮,波涛汹涌。愿子孙后代兮,勿入海中。愿吾民族兮,永以大陆为荣。”精卫听到父亲“海何以不平”的歌词,就下定决心填平大海,于是,她“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就是《山海经》记载的精卫填海故事。漳水,记载于精卫填海故事的后面,说“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朱载堉,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律学家、音乐家。他一生三上羊头山。朱载堉第一次上羊头山是在30岁左右,当时正是隆庆帝即位,朱载堉在去北京朝贺返回怀庆府的途中绕道长子,第一次登上羊头山;隆庆四年(),朱载堉第二次登上羊头山;朱载堉第三次登上羊头山,对当地的历史进行了考察,并对羊头山的地理位置,丹水、漳水、精卫填海的传说一一进行了认真的论证,写出考察散文《羊头山新记》。在这篇散文中,朱载堉说:“又西北三十里,曰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宋政和间祷雨辄应,赐额曰:‘灵湫’。盖浊漳水之源也。庙中塑如神女者三人,旁有女侍,手擎白鸠,俗称‘三圣公主’,乃羊头山神之女,为漳水之神。漳水欲涨,则白鸠先见,使民觉而防之,不致暴溺。羊头山神指神农也!”文中不仅记录了当时庙宇内的情景,还交代了羊头山山神神农与漳水之神女娃的关系。明代诗人何出图考察漳水源头后写道:“发鸠山下发漳源,漳水回合山外村。水过刁黄通大泽,山连丹岭入中原。”《禹贡》:“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覃怀”是古地名,为夏商时河南温县一带的称谓,底绩是覃怀之地的最底部。近代考古学家郭沫若、陈梦家等说:“覃怀”是指一个广大的地区,称之覃怀地区。西与北是太岳山脉,南与东是滔滔黄河。并将“覃”拆字解释,西,在今邢台、安阳一带,曰即今焦作、沁阳区域,而河南温县平皋,四面环水,中为高地,为“十”的下底部。河水到此后开始向东北流,故称为“底绩”。上古时期在此有覃怀氏部落,后氏族以此为姓,称覃怀氏,后简化为覃姓。“衡漳”的衡是横的意思,先秦时期的古河水自南向北流经河北大部分地区,而漳水自西向流注入河水。现在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东南部有合漳乡,与河南省林县毗邻,为古河水与漳河的合流处,古称“交漳口”,《水经注》说:“又东过武安县,漳水于县东,清漳水自涉县东南来注之,世谓决入之所为交漳口也。”即此地。关于清漳水,源出今山西县和顺县。《山海经》北山经说:“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于浊漳之水。”少山,今曰松山,在山西省昔阳县。少山又名沾山,西汉时置沾县,地在山西省昔阳省及和顺县一带。《水经注》说:“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少山大要谷,南过县西,又从县南屈,《淮南子》曰:清漳出谒戾山。高诱云:山在沾县。今清漳出沾县故城东北,俗谓之沾山。”关于清漳水的发源地,在民国《和顺县志》有许多记载,其中说到:“漳水有二,一出县西一百里八赋岭,名小漳水,流经榆社县,合黄花岭水至武乡县西五里,合浬水至襄垣县东北合浊漳。一出乐平县少山大渑谷,流经县东,合梁馀水转东南至交漳村合流东注。”和顺县志中所记梁馀水,“源出县西石猴岭,流经县东合济漳”。和顺县的众多的泉水也是清漳水的水源,“玉津泉,在县东北三里,俗名水井沟,冬不结冰,夏不满溢,有尼寺曰玉津庵,邑人多游观,清洁不浊,故名。”石公泉也是漳水水源之一,民国《和顺县志》卷一亦记载说:“石公泉在县东六十里,源出合山东南流合漳水”。除此还有“万泉水,源出合山,南流合漳水。”(《和顺县志》)和顺县有海眼寺,寺内有泉名海眼泉。民国《和顺县志》卷一记载:“海眼泉在县东六十里圈马坪西,建有海眼寺,西有水从地罅出,初不过漂杵,继足以撼山。性清冽,又名清河。虽严冬经数里不冻,业水磨着实利赖之。西流至松烟镇与漳水合。”是清漳水源之一。清漳水与浊漳在河南林县交汇。《括地志》是唐代魏王李泰所编,又名《魏王泰坤元录》、《贞观地记》、《贞观地志》、《魏王地记》、《括地象》,是记述唐贞观年间疆域政区的地理书。全书正文卷,序略5卷。吸收了《汉书·地理志》和顾野王《舆地志》两书编簒上的特点,按贞观十道排比州,再以州为单位,分述辖境各县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等。征引广博,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关于漳水,在《括地志》中是这样记载的。《括地志》记载,漳水流过相州滏阳县,“浊漳水又东经葛公亭北,经三户峡为三户津,在相州滏阳县界。”三户津,古渡品名,《史记项羽本纪》说:“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公元前年,项羽与秦兵战,引兵渡三户,即此。“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一个历史典故,也是秦代时民众反抗秦统治时代的一句名言,出于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一篇中。简单的意思就是即使楚国只剩到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比喻即使弱小,团结一致也能成功。代表着秦时期旧楚国民众被灭国后的一种反抗情绪化的信念。后来,项羽率领楚军在此渡河并击败了秦军,渡河处被后命以“三户津”。自鲧禹时期,黄河流域的人们就与河水进行了顽强的抗争,鲧以“堤”挡,以阻洪水;大禹导流,播于九河。到了魏晋时期,河水、漳水过邺,引水入城,造福百姓。漳水在潞州长子县条下,说:“漳水一名浊漳水,源出潞州长子县西力黄山。地理志云浊漳水出子鹿谷山,东至邺入清漳,史记河渠书:西门豹引漳水溉邺。”西门豹治邺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出于《史记》中滑稽列传·西门豹篇。讲的是战国时西门豹来到邺城任县令,因河水经常泛滥成灾,“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每年都为河伯娶妻,形成当地陋习,同时“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给百姓带来很大的负担。西门豹便以投巫入河以告,巧破迷信。后“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的故事。唐代的漳水至洺州武安县流入邢州平乡县,《括地志》记载说:“浊漳水一名漳水,今俗名柳河,在邢州平乡县南。注水经云漳水一名大漳水,北有浸水之目也。”当时的平乡县一带,以漳水为水源,引以灌溉农田。唐代漳水出太行山,在东麓台地上的水道应为古河水故道。平乡,秦代三十六郡之一,为钜鹿郡冶,地处古大陆泽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7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