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习性 >> 顾炎武饮此一杯酒,同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文人墨客所写的酒是家国情怀、人情冷暖、儿女情长、荣辱成败……诗词歌赋所含的酒是雄心壮志、悲欢离合、闲情逸致、雪月风花……诗遇上酒相得益彰、历久弥芳。作诗醉酒需趁年华尚好!我们一起在诗词歌赋和文人轶事中,追寻酒的踪迹,品味一系列——诗酒年华!
顾炎武
饮此一杯酒,同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又名顾亭林,是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开一代之风的著名学者,同时又是伟大的民族志士。他学识渊博,极力倡导“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学术理念,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为清代乾嘉汉学开启先河,是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他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为清代学术开辟了众多门径,号称清代“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旷世大儒。他少时加入复社,三十余岁时在昆山参加抗清活动。失败后,离乡北游、遍历关塞。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曾经为顾炎武作一对联,概括出他为人为学的特点:“入则孝,出则弟,守先王之道,以待后学;诵其诗,读其书,友天下之士,尚论古人”。
顾炎武处于明末清初之时,他“耿耿孤忠”,至死不向清统治者低头。诗歌创作的现实性和政治性十分强烈,形成了意境雄浑宏大、意象苍凉沉郁、笔力刚健古朴的艺术特色和史诗风格,特点接近于杜甫。赏读一首他的《义士行》,感受他的创作精神。
:
《义士行》
明末清初·顾炎武
饮此一杯酒,浩然思古人。
自来三晋多义士,程婴公孙杵臼无其伦。
下宫之难何仓卒,宾客衣冠非旧日。
裤中孤儿未可知,十五年后当何时。
有如不幸先朝露,此恨悠悠谁与诉。
一心立赵事竟成,存亡死生非所顾。
呜呼赵朔之客真奇特,人主之尊或不能得。
独有人兮,长叹空山侧。
:
这首诗是顾炎武顺治四年所作,此时他正在北游避难之中。顺治二年,他在苏州昆山参加了因剃发令而激起的抗清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他的嗣母、弟弟、好友等多人遇难。他在悲愤之余,写了多首悼亡诗,除《义士行》外,还有《大汉行》《秦皇行》《海上行》《淄川行》《哭顾推官》《哭陈太仆》《精卫》等。
《义士行》中赞颂咏叹的是救孤义士程婴、公孙杵臼,也就是《赵氏孤儿》的故事主人公。程婴、公孙杵臼,不顾生死,一心救孤存赵,成就了千古事业。他们的故事虽然是一幕悲剧,但他们的人生却完美无失,因为他们的人格从未缺失,他们的精神泯然不灭!作者所颂扬的这些义士的反抗行为,是为了反暴虐、伸正义。他表达了对这些千古英烈、三晋义士的崇敬之情,也表达出作者对故国旧主的悼念,和对故国满腔的忠诚、报国无门的愁苦之情。此时期顾炎武的北游诗歌被赋予了深沉悲痛的故国之思的寓意,多具深沉悲怆的黍离之感;同时也将前朝衰亡原因进行总结与思考,对明清易代和清朝初期广大民众的悲惨境遇给予同情,具有超越历史时代局限的深度。
他以“饮此一杯酒”提领总篇,写得慷慨激昂、气势磅礴,又无限悲伤!
:
“义士”:具有高尚的道德原则或有节操、情操的或有武士风度的人;有正义感、有操行、明辨是非,支持正义、维护正义的人。顾炎武的《义士行》赞颂的是春秋晋国时保护赵氏遗孤程婴、公孙杵臼。
义士,是诗歌历来常被赞颂的题材。如:唐·贯休《义士行》:“先生先生不可遇,爱平不平眉斗竖。黄昏雨雹空似黳,别我不知何处去。”;唐·司空图《冯燕歌》:“魏中义士有冯燕,游侠幽并最少年。避仇偶作滑台客,嘶风跃马来翩翩。”;唐·杜甫《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耒阳驰尺素,见访荒江眇。义士烈女家,风流吾贤绍。”;唐·王昌龄《杂兴》:“握中铜匕首,粉锉楚山铁。义士频报雠,杀人不曾缺。”;宋·王安石《燕侍郎山水》:“奏论谳死误当赦,全活至今何可数。仁人义士埋黄土,只有粉墨归囊褚。”;宋·谢枋得《菖蒲歌》:“劲如五百义士从田横,英气凛凛磨青冥。清如三千弟子立孔庭,回琴点瑟天机鸣。”;宋·陆游《昔日》:“昔日从戎日,身由许国轻。阵如新月偃,箭作饿鸱鸣。坚壁临关守,连营并渭耕。至今悲义士,书帛报番情。”;现代·郁达夫《钓台题壁》:“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内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梁启超总结成了这著名的八字之语。
《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治,自谓“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日知录》第二十八卷,是以“禁酒”为题。这个“禁酒”并不是主张禁止酿酒、买卖酒和饮酒,而是核心观点在于主张像“先王”那样教民以酒礼。他说的是:“先王之于酒也,礼以先之,刑以后之。”就是说“以德治酒”的王道酒政,以礼来规范和约束与酒相关的事为活动,并以此酒礼来教化人民,使其活动合于礼矩;对不服礼教的悖礼事为,一律施以刑罚,给予惩戒。在顾炎武的酒政思想中,酒礼与酒刑在政治功效上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构成王道酒政的两个方面:酒礼是防酒患于未然,酒刑是惩酒罪于已然。顾炎武对酒有着深入的认识,他在《天下郡国利病书》里说:“水为地险,酒为人险……水懦弱民狎而玩之,故多死焉。酒之祸烈于火,而其亲人甚于水。有以夫世尽夭于酒而不觉也。”
顾炎武年轻时好酒善饮,中年常即兴畅饮,晚年却非礼勿饮。顾炎武17岁加入复社后与“性豪放善饮”的归庄交往甚笃。顾炎武致归庄的信札中,更有如此自述:“别兄归至西斋,饮酒一壶,读《离骚》一首,《九歌》六首,《九辩》四首,士衡《拟古》十二首,子美《同谷》七首,《洗兵马》一首。壶中竭,又饮一壶。夜已二更,一醉遂不能起,日高三四丈犹睡也。月之二日将往千墩,面兄之期当在初七八。届期更以酒三爵榼一架奉访于西郊与兄考五经谱四声可哉?”顾炎武33岁酒量是能饮三四斗:“五人各能饮三四斗。五月之朔,四人者持觥至余舍为母寿。退而饮,至夜半,抵掌而谈,乐甚,旦日别去。”顾炎武45岁北游以后,有时也还喝酒。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顾亭林好学》说:“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二羸马捆书自随。偶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直到康熙年间,顾炎武64岁也没有戒酒,只是喝起酒来有明显的自我节制意识了。清·钮琇《觚剩续集》卷二《人觚·严拒夜饮》记载:“康熙丙辰,余在都下,而先生适至,两学士设宴,必延之上座,三爵既毕,即起还寓。学士曰:‘甥尚有薄蔬未荐,舅氏幸少需,畅饮夜阑,张灯送回何如?’先生怒色而作曰:‘世间惟淫奔纳贿二者皆于夜行之,岂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学士屏息肃容,不敢更置一词。”顾炎武所谓“三爵”是指“一爵而色温如,二爵而言言斯,三爵而冲然以退”之礼。
最后,我们在他与友人的唱和诗中再体会一下他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和强烈的爱国之情。《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杯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此诗是酬友之作。好友王炜和他多有唱和,王炜曾写给他一首《秋日怀宁人道长先生》:“孤穷迢递八荒游,肯逐轻肥与世谋。霅水菰芦谁吊影?蒋山风雨自深秋。已从敝笈留千古,欲向空原助一杯。满眼黄花无限酒,不知元亮可销忧?”顾炎武以此诗相赠答。与一般的酬答诗不同,此诗在抒发离情别绪的同时,还寄寓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主要表达对友人的情谊与思念,又将朋友之情与故国之思交织融合,处处不离故国之思,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国、感伤处境和叹惜时事的心情。文字沉郁苍凉、风骨遒劲,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