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繁衍 >> 一只鸟想要填平大海,是无知还是无畏
在《山海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又北二百里,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这就是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小时候读这个故事,只觉得精卫是只傻鸟,大海怎么能被它填平呢?如今再看,其中又多了些别的意思。
首先精卫填海作为一则神话,由远古人类想象而成。它作为意识形态的产物,其中必定有自然和现实社会的影子。这里的女娃被海水淹死,可以看见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人类在自然面前自身的生存与安全就是最大问题,而古代文学在初创期的特点是作品多于生存紧密相连。这一点在精卫填海中得到了验证。除此之外,在《山海经》还有大量关于吃了某种动植物就能治好某种病的记载,可以看出,远古的人最关心的还是生存、安全问题。
女娃死后不甘心,变成了一只名叫精卫的鸟,精卫衔着石头、树枝来填平大海,有一种复仇心理。但精卫的这种复仇与一般的复仇不一样,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精卫个人的力量与大海比起来,实在是太渺小了,可它却“常衔西山之木石”。这个“常”字可以看出精卫填海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行为。古代人民在精卫填海这篇神话中宣泄着自身面对自然的无力,可在这种无力之后更深层次的却是一种不向大自然屈服、坚忍不拔、勇于抗争的精神。
这则神话所蕴含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反抗精神。纵观我国历史,处处都有反抗,先秦的争霸战争、刘邦和项羽起义推翻暴秦、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等都能看见抗争者的身影,这种精神倘若要追根溯源,那就可以从我国的神话故事说起。若要说有什么区别,神话主要是人与自然的争斗,而历史主要是人和人的斗争,但它们的核心还是反抗。
精卫填海应当属于英雄神话,与它同类型的有夸父逐日,这两则神话在现代人看来都有一丝愚昧。大海由于水循环,岂是一只鸟可以将其填满;太阳东升西落,岂是夸父可以追上。但正是这种极大的差距更能凸显其坚韧不拔精神的伟大,想要与自然一较高下的勇敢,不能以一个简单的“不可能”就略过神话背后的精神。
这种夸张的神话故事,证明了古人敢于想象。富有想象力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前提,于是这种神话思维也被一些研究者称作“诗性思维”。精卫填海其实也带有一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色彩,对于后人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直接一点是将神话人物作为意象、素材,间接一点就是借鉴这种创作手法。
比如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陶渊明直接以精卫的故事开头,讴歌其反抗精神,以此来表明自己反抗世俗的坚定心志。
精卫填海这篇神话在《山海经》中也就一百来字,篇幅虽小,可它的意义却是深远而宏大的。精卫也不仅仅是一只徒做无用之功的小鸟,它更像一个战士,勇于向曾经夺走它生命的大海反抗、向命运反抗。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点赞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