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繁衍 >> 催促汪精卫做汉奸的陈璧君,下场如何宋庆龄
汪精卫离开陈璧君干不了大事,但没有陈璧君,汪精卫也坏不了大事。——陈公博
前言:
年11月1日,蒋介石、张学良等人在南京召开会议。开幕式结束后,大家准备合影。
蒋介石生性多疑,一看现场秩序混乱,怕出乱子,临时决定不参加合影,他还劝汪精卫也不要参加。
汪精卫觉得两个人都不参加不合适。他撇下蒋介石,自己去前面了。
就在摄影记者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突然传出几声枪响,原来,这个摄影师其实是来行刺的。
汪精卫连中三枪,倒地不起。还是张学良反应快,他一把冲上前,将摄影记者牢牢按住。
蒋介石听到动静后,也急急忙忙赶了过来。他还没来得及开口,有个女人扭头冲着他就是一顿骂:“蒋先生!你对兆铭(汪精卫)有什么不满,尽可以直接说出来,何必如此!”
蒋介石被骂得脸颊发红,当场下不来台。
汪精卫被刺杀一事很快就被查了个水落石出,原来主谋并不是蒋介石,而是当时上海滩第一杀手王亚樵。王亚樵的人原本打算刺杀蒋介石,谁知对方迟迟不出现,只好退而求其次,朝着汪精卫开了枪。
至于那个敢指着蒋介石鼻子大声叫骂的彪悍女人,就是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
陈璧君
1、“美男”为何娶“丑女”?
汪精卫和陈璧君结婚的时候,很多人都想不通。
陈璧君脸宽嘴厚、腿粗脖短,性格泼辣,有人甚至说她是“民国第一丑女”。
而汪精卫相貌英俊、风姿翩翩,据说连胡适见到他之后,都忍不住说了句:“如果我是女人,我肯定去追他!”
民国第一美男和民国第一丑女的结合,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
其实,最初汪精卫并没有看上陈璧君。
陈璧君父亲原籍广东,早年闯荡南洋,后来成了马来西亚有名的橡胶商。
陈璧君从小衣食无忧,过得是千金小姐的生活。在她15岁那年,孙中山为了宣传革命,从日本来到马来西亚,建立了同盟会组织。
陈璧君的父亲也接触到了这类新思想,他经常把相关的报纸拿回家,陈璧君跟着看了不少。
就是在那个时候,陈璧君被一个笔名叫“精卫”的人的文采深深折服。后来,陈璧君加入同盟会,见到汪精卫之后,她一眼相中了对方,从此穷追不舍。
为了博得汪精卫的好感,陈璧君几乎包揽了他的所有花销,还为革命出钱出力、积极活动。尽管如此,汪精卫依旧不为所动。
转机发生在年。
这一年,汪精卫回到北京,密谋刺杀清政府要员,因为保密工作做得不好,汪精卫等人被逮捕。
陈璧君为了解救心上人,四处奔走,还买通了狱警,将信偷偷藏在鸡蛋里,鼓励汪精卫。
患难之中见真情,汪精卫十分感动,出狱后没多久,他就和陈璧君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2、“鼓励”丈夫做汉奸
汪精卫的性格软弱,做起事来瞻前顾后,拿不定主意,而陈璧君正好相反。她行事果断,热衷于为丈夫出谋划策。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汪精卫成了广州国民政府的一把手。陈璧君自恃丈夫位高权重,便开始颐指气使,动不动就端起“第一夫人”的名头,肆意训斥别人。
有人来拜访汪精卫,两人正谈得起劲时,陈璧君不管不顾地推门进来,对着客人下逐客令:“汪先生已经累了,有话改天再说!”
哪怕来者是蒋介石下属或者其他元老级人物,陈璧君也毫不客气,经常让对方吃闭门羹。
总而言之,没有陈璧君不敢训斥的人,不少亲汪人士因此而与汪精卫疏远。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汪精卫只看到了日本的强大,却看不见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勇气,他鼓吹“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
陈璧君也和丈夫抱有同样看法。一提起抗击日本人,她就满脸不屑,说中国不管是各方各面都不如日本,拿什么跟人家斗?
陈璧君的想法非常奇葩,她认为只要能从日本人手中拿回黄河以南的地方就该满足了,至于东北,那原本是满清朝廷带来的嫁妆,现在不过是他们将自己的嫁妆带回去了,为什么还要收回来呢?
这就是陈璧君。
汪精卫和蒋介石争权失败后,陈璧君十分恼怒,总想找机会赢回来。正在此时,日本方面派人联系汪精卫,希望与他进行“和谈”。
汪精卫思前想后,不敢答应,一旁的陈璧君却表现得格外积极,她认为,只要汪精卫能和日本人和谈成功,那他就可以夺得最高权力!
汪精卫和周佛海等人多次开会,反复讨论,始终拿不定主意。日本方面的联络人临走前,汪精卫为他饯行。
饭后,陈璧君厉声警告汪精卫:“人家明天就要走了,你要赶紧拿定主意才行!”在她的催促下,汪精卫终于下定决心,踏出了卖国的第一步。
汪精卫刚与日本人签订秘密约定,一起参与谈判的陶希圣等人就逃走了。他们将日汪密约刊登在报纸上,汪精卫的卖国罪名彻底暴露,人们口诛笔伐,恨不得把他撕碎。
陶希圣对此事做了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和日本人和谈,就像是毒药。我喝了一口,发现是毒药,赶紧吐了出来。汪精卫也发现了这是毒药,但他喝下去了。”而促使汪精卫喝下毒药的关键人物,就有陈璧君。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汪精卫最终沦为汉奸,陈璧君“功不可没”。
3、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
汪伪政权成立后,陈璧君行事更加肆意妄为。汪精卫白天开会做好的决定,到了晚上一定会向陈璧君汇报。如果妻子反对,那第二天汪精卫一定会推翻之前的决定。
陈璧君的妹夫褚民谊是个糊涂蛋,陈璧君却想让他做海军部长。褚民谊认为此事十拿九稳,竟然还提前赶制出了海军上将军服,得意洋洋地显摆。
周佛海、陈公博等人认为不妥,劝汪精卫好好考虑。汪精卫心中其实也知道褚民谊不是合适人选,但在陈璧君的催逼之下,他只能坚持这一任命。
陈璧君自己虽然没有在伪政府担任要职,却把自己的家人亲戚往里面塞,有的做省长、有的安排做建设部长......人们都说这是汪家天下陈家官。
汪精卫的伪政权里也有不少派系,汪精卫一派为“先生派”,陈公博的为“改组派”,周佛海的则是“湖南派”,陈璧君的“夫人派”整日和其他派系勾心斗角。
陈璧君早年花钱大手大脚,后来却极为贪财。
她去苏州等地“视察”,神气十足,什么也不做,只让记者拍照片、发新闻,临走时带着满车的特产、礼品,收获颇丰。
因为亲戚在广东担任要职,陈璧君就在那里广收古玩,大肆敛财,很多人为了求官对其大加奉承,陈璧君礼物钱财收得不计其数。
汪精卫之前被王亚樵手下刺杀,总共中了三发子弹,其中一颗在他的胸脊柱骨上,一直没有被取出来。
从那之后,汪精卫就经常发炎。年,由于旧伤发作,陈璧君带着子女陪着汪精卫去日本治病。
没过多久,美军袭击名古屋,汪精卫被转进防空室,由于缺乏供暖设备,汪精卫病情急剧恶化,很快就不治身亡。
当然,关于汪精卫的真正死因,向来都有好多种说法。也有人说他其实曾从日本秘密回国,后来被蒋介石暗杀。而日本人为了掩人耳目,便与陈璧君合作演戏,只说他是病死在日本。
不管汪精卫究竟是怎么死的,总之他一死,陈璧君没了最大的依仗,做事也应该收敛些。可她显然不这么想。
当时伪广东省省长已经换成了她的妹夫褚民谊,陈璧君还想着凭借这层关系继续在广东耀武扬威。
谁知汪精卫死后不到一年,日本就宣布无条件投降。若是换了别人,早卷起铺盖赶紧逃了,可陈璧君不这么想。
罪人总是认为自己没有罪,陈璧君就是这样的人。
她不仅不认为自己和汪精卫的行为是叛国投敌,反而觉得自己保护了人民,对抗战有功。因此,她拒绝去海外避难。
国民党方面派人联系陈璧君,以“保护”的名义将她带到了南京。刚下飞机,陈璧君就被关进了看守所。
公审那日,市民倾城而出,争相观看“头号女汉奸”受审的场景。而此时的陈璧君,仍然拒不认罪,与主审法官“唇枪舌战”,口中还时不时地将矛头指向蒋介石。
最终,陈璧君被判无期徒刑。
4、死不悔改
解放战争胜利后,陈璧君等人被转移到上海提篮桥监狱。即便在狱中,陈璧君也依旧是飞扬跋扈。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人民连吃穿都成问题,监狱里自然也不例外。陈璧君看到墙上贴着的“节约”标语,冷哼一声,十分不屑。
整风运动时,她又给其他犯人吹风,说整完外面的人,就该整监狱里面的人了。
听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了,她更是幸灾乐祸,说美国有原子弹,这下国家肯定要输了。
宋庆龄与何香凝早年和她有交情,认为投降日本人这件事,陈璧君只是跟随者,并不是主谋,因此一起去找毛主席和周恩来,为她求情。
宋庆龄与何香凝
毛主席倒也点头同意了,说只要陈璧君写个认罪书,就可以赦免她。
此后,宋庆龄与何香凝多次给陈璧君写信,希望她能认清形势,也好尽早回归自由。但是陈璧君坚决不肯悔罪,也拒绝接受特赦。
她写自白书,只写自己的“功”,至于“过”,她自认没有。
其实此时的陈璧君年龄已大,重病缠身,一年医院度过。
年,陈璧君病逝。由于子女都不在身边,只好由一个亲戚来为她处理后事。
后记:
陈璧君和汪精卫结合,是最大的错误。
如果没有遇见汪精卫,陈璧君也只不过是一个狂妄自大、骄傲任性的小姐,或许会在父母的安排下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夫家安稳度日。
而对于汪精卫而言,他被陈璧君的强势蒙蔽了双眼,在陈璧君的身边,他更加分不清是非黑白。当初那个敢于对抗恶势力的热血革命者,最终变成了一个只会步步妥协的汉奸。
选一个好媳妇,真的是太重要了!
参考文献:
1、《民国档案》
2、《汪精卫传》3、《汪伪十汉奸》
4、《汪精卫集团投敌》
本文原创首发于
茅舍品史,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