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繁衍 >> 十年里一半时间在海上,这位女教授专做无人
原创我是科学人我是科学人
中国,是海洋大国。
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万公里的岛屿岸线,以及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撑起的不仅仅是“海洋大国”的名号,还有无数将梦想投身在这片海洋的科研人。
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院长彭艳,就是其中的一位。
彭艳
近日,欧洲自然科学院对外公布了年新晋院士名单。
在今年仅有的4位我国学者中,80后彭艳,榜上有名。
把梦想寄托给海洋
在很多人看来,彭艳选择“海洋智能无人艇”作为研究课题,多少有点不可思议——一方面,做海洋类的相关研究要吃很多苦,另一方面,以彭艳的学习履历,完全没必要选择像“海洋智能无人艇”这类冷门方向。
但彭艳从不这样想。
从学生时代起,她对海洋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每每想起百余年前的那场“甲午海战”,因为当时中国的装备落后,致使致远舰沉没,彭艳都发自内心地想为我国的海洋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她知道,尽管从海岸线和海域面积的数据来看,我国是不折不扣的海洋大国。但我们距离“海洋强国”这个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那么,什么才是“海洋强国”的核心竞争力?
彭艳觉得,是科技。
于是,年,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毕业后,彭艳把智能无人艇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尽管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这个专业,但彭艳始终觉得,她应该对这个更新奇、潜力更大的领域发起挑战。
她相信,任何事只要肯努力,至少就有成功的可能。
把时间交给海洋
海洋智能无人艇虽然曾经是国内的“冷门”方向,但它在各项海事活动中的作用却是难以替代的。就比如,在对国家岛礁周边进行海图测绘时,因为我国有数十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深度还不到5米,吃水深的海测船开不过去,这个时候就需要出动无人艇。
但研究海洋智能无人艇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尤其是研发之初,国内在这个领域可借鉴和参考的经验少之又少,想做出成果,只能靠自己摸索。
起初,彭艳和团队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无人艇的避障和感应方面。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解决,无人艇就不能精准地执行任务。怎么才能确保无人艇的可靠性?彭艳做了一个决定:带着无人艇下海,进行海测!
所谓海测,指的是科研人员坐着工作船,跟在无人艇后面一起出海。为了确保测试的准确性,他们往往在海上一蹲就是一天。有时候,在测试中不小心撞上礁石或者渔民的养鱼设施,整个测试时间就得拉长。
不过,最难捱的还是恶劣的海上环境。
天冷的时候,海风一吹,救生衣里面套着羽绒服,外面再加一件大衣才能勉强承受;天热的时候,出海的时间一长,整个人又被晒到脱皮......再加上严重的晕船,彭艳和很多团队成员都是一边吐得昏天黑地,一边坚持完成实验任务。
可即便这么难,每次海上测试彭艳都第一个打头阵,即便是怀孕7个月的时候,还挺着大肚子,带着婆婆出海测试。丈夫对彭艳的义无反顾既支持又担心,到最后,只能苦笑着说:“我家那位女神,十年中有一半的时间都在海上度过。”
“精海7号”无人艇
好在,彭艳的努力没有白费。
年,彭艳团队研发的“精海1号”无人艇一炮而红——随中国海事海巡船赴南海巡航,承担了对南海诸岛礁海域的测量和检测任务,还完成了勘察相关航路、检验海图等航海资料准确性的工作,实现了我国无人艇在南海第一次应用……此后,“精海2号”又随“雪龙号”远赴南极,不但顺利发现了适合“雪龙号”抛锚的新锚地,还探明了其12平方公里水域下地形测绘资料;年,桑吉轮油轮在东海撞船沉没,又是彭艳带着无人艇,仅用半小时,就成功完成沉没海域的应急探测,为打捞和这次事故的后续处置提供了珍贵的一线数据支持。
在课题组成立之初,彭艳之所以为它取名为“精海”,就是希望他们可以用“精卫填海”般的执着精神填补国内无人艇领域的空白。
她一直觉得,人生就是寻找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攻坚克难,为新时代海洋强国战略贡献力量”,就是她的梦想。
往期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浏览内容)
觉得内容还不错,让我知道你在看哟!:,。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原标题:《十年里一半时间在海上,这位女教授专做无人艇,南海巡航一炮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