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繁衍 >> 战神刑天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读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陶渊明的这首诗,是不少人对刑天的第一印象,作为传说中人物,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他。
为什么刑天的名字和它的形象如此契合呢?实际上,刑天这个名字并不是他的本名!
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刑天为一人形符号,为氏族部落的象征图腾。刑天原本有可能是华夏族无名神只,被断首后才被称作"形天"。
在《山海经》的原本记载,称作"形天",而"刑天"之得名为陶渊明所改,根据《太平御览》引用《陶靖节集读山海经诗》,"刑天"意为"形体夭残",但可能传抄错误而有"刑天舞干戚"与"形夭无千岁"二说。
陶潜此诗写成后,"刑天舞干戚"一词,因传抄错误而有"刑天舞干戚"与"形夭无千岁"二说。
刑天是山海经里提到的一位无头巨人,本来是炎帝的近臣。
炎帝被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之后,刑天便和炎帝一起忍气吞声的到了南方躲避。
没过多久,蚩尤又起兵要替炎帝复仇,刑天一看,这是好机会啊,于是也想去参加这场战争,结果被炎帝阻止了。
结果替炎帝出头的蚩尤被黄帝斩杀,这下彻底激怒了刑天,他决定和黄帝一决高下。
盛怒之下的刑天杀到了南天门,一路过关斩将砍开重重天门直杀到黄帝的宫前,要与黄帝单挑。
人家黄帝本来在天庭好好的和臣子们观赏仙女跳舞,大好的兴致就被刑天这莽夫毁了,二话不说就和刑天战起来。
两人都不是凡人,从宫内杀到宫外,从天庭杀到凡间,打的那叫一个热闹。
刑天觉得世界本是炎帝的,现在被黄帝窃取了,一定要帮炎帝夺回来。
黄帝看现在普天下邦安民乐,轩辕氏子孙昌盛,岂容你染指?
两人打的昏天地暗,一直杀到了常羊山旁,黄帝得九天玄女帮助,找到机会一剑斩下了刑天的头颅。
刑天没了头却没死,以两乳当作眼,把他的肚脐当口,他的身躯就是他的头颅。
因为没了头颅,所以他只能永远的与看不见的敌人厮杀,永远的战斗。
陶渊明的诗句便是称颂刑天虽断了头,却仍不泯志的精神。
看到这里你觉得刑天是一位有勇无谋的莽夫?
实际上,刑天不仅是一名武将,而且还是典型的文艺青年,喜欢写诗,擅长作曲。
作为一名曲作家兼诗人,刑天曾经为炎帝写过一首《扶犁》,创作过诗歌《丰收》,这两篇诗歌被称为《卜谋》,主要是歌颂当时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大致相当于当时的炎帝核心价值观。
后来,炎黄大战在即,刑天弃笔从戎,参加了这场战争。
由于黄帝和炎帝地位特殊,炎黄二帝在神话传说中被神化与正面化。
刑天的作为就有些难以界定,甚至被称为凶神,只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被古代价值观所推崇宣扬。
他表现出来的勇猛、忠心、实力,大家仔细一看,这不正是帝皇对武将的期望么?
可以说,刑天精神与骑士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并存的今天,也更容易被人理解与尊重。
而在小编看来,他们深刻上演了一番游戏经典操作,死活不打团,非要一个个上去送的标准例子...
估计在座各位没想到今天是篇硬核介绍吧~
就好比刑天这个名字的来历
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鱼鱼在万古中掺入了不少传统文化
关于这些内容
渣渣编会做一些相关的推送
看小说的同时
也顺便了解了咱们的神话传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