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从自怨自艾到被人奉为神女,王昭君

发布时间:2025/7/14 12:56:39   

王昭君形象由人向神的转变,是一个有趣的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我们肯定昭君的人格魅力及其历史贡献是这一现象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同时,还应当看到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进程和人文背景中,这一文化现象是由多种复合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

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昭君由人向神的转变,实质是由历史向神话的转化。首先,我们先了解“神’’的概念,或者是说神具有哪些特征。

神具有与社会成员相通的人格,根据如下:神总是注意着人的行为;神的行为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类的要求,这种要求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神经常惩罚现世那些违背社会准则而行事的人;神与人的关系以及诸神内部的相互关系都具有社会特征。”

高尔基说:“古代‘著名的人物,乃是制造神的原料’”神是有完全性、永远性、无限性。一般说来,被民间神化后的昭君也是有了神的完全性、永远性、无边性。

昭君是完全的,她在民间是完美的,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在昭君身上集知识、智慧、善良、慈爱、公义、圣洁于一身。昭君是永远的,从西汉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昭君至今活在人们的心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她已经超越了时间,已经成为代表事物发展方向的、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她是永久的。

昭君又是无边的,她已经超越了空间,不仅湖北、内蒙古一带在传颂,而且在全国并逐渐以和平女神形象走向世界。昭君出塞所体现的各民族人民团结、和平、友好的追求,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望。神在她的知识上、智慧上、慈爱与圣洁上是自存的、无限的。

在关于昭君的神话中,没有一个不是表现着她的智慧,她能够驱除恶势力,能够为人们谋幸福。

现实生活中的昭君也是充满智慧的,在那个年代,她能够冲出皇宫主动和番,这是一个女子的智慧,又能够在异族精神物质存在巨大差异的环境中和谐的生活,这更需要一个女子的智慧,她不是悲剧命运的消极承受者,而是一个积极奋起掌握自己命运的女子。

神是善良的。昭君是善良的,她看到后宫众多白头宫女和失宠后妃的悲惨命运时她是善良的,她同情他们,所以自己要冲出牢笼。出塞后,她看到匈奴的生活条件捎去中原的种子改善和提高吃、穿、住、行的条件,用她的勤劳和智慧和匈奴人民勇敢地面对着艰苦生活的考验。

在传说中,她更是看不得老百姓受苦受难,用她的热心、热情构建自己的美好家园。爱乃是神最核心的属性,爱祖国、爱人民、爱少数民族的博大爱心和宽广胸怀,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奉献精神是昭君爱的综合体现。

昭君是带着对祖国和汉匈两族人民的爱而走出汉宫的。这种为靖边安国、福泽百姓而置己度外的行为,反映了昭君宏阔博大的爱心以及可贵的奉献精神。她以自己的善良、真诚、爱心以及顾全大局的行动,融化了异域的隔膜,获得了人民的尊重,把两族人民引向了和平美好的生活之路。

正如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民间把昭君神化为神,但尚未成为宗教意义上的神,而是神话故事中的神。但也体现着“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在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上千年的宗法统治中,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受到残酷的压迫和统治,或游离在宗法制度外,谋求生存和发展,或具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却没有合法的政治地位。

这样,他们需要依靠一种精神信仰来解脱人世间遭遇的灾难和痛苦,希望得到超现实的保护以改变现实世界的无助。虽然这种信仰带有一定欺骗性和唯心色彩,但是长期以来在中国的文化底层潜伏着,支配了芸芸众生的生存与发展。

劳动人民祈求幸福的愿望是善良的,但由于种种的客观原因,他们的愿望不一定都能实现,只能将愿望寄托于神灵,于是劳动人民在把昭君理想化的同时,进一步把她神化,在神力的帮助下,让她为人们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些关于王昭君的传说都是一个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们和“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神话一样,来自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变现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战胜丑恶、祈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多种民族心理的汇聚和积淀

置于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王昭君形象不断受到社会现实、民族心理、文化习俗等八面来风的冲击,在多维的时空中不断与接受者的心理期待相融合,使得昭君这样一位影响深远,涉及领域宽广的人物,她本身就成为一个复杂庞大的世界,只有按照马列主义观点,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它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立体的、动态的研究,才能揭示出其中的奥秘。

但是就算昭君拥有了神的力量,但她始终还是由人演变而来的。她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她的神性是在她的人性基础上,由民族心理文化选择并抽象出来的。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上,与汉族形成对抗局面历史最久,境域绵延最长,力量也最为强大的是匈奴。匈奴从战国后期起就逐渐在北方兴起成为一个强盛的游牧民族,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制度的奴隶制政权,与南方的汉族建立的封建制政权对峙,双方互相攻杀。

这样长期战争,给汉匈双方国力都带来很大消耗,使人民都受到很大痛苦,广大人民群众都希望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的局面,好让他们安居乐业。

以昭君出塞为标志结束了数百年来汉匈之间的敌对与战争,开创了稳定的和平友好局面。原型批评的理论指出:一个伟大的文学形象的产生,往往受到集体无意识的深厚影响。

昭君形象久盛不衰,正是由于其中体现了某些原型,作为一种民族心理积淀,她深深触动了民族之魂。王昭君的出现体现了中华民族不顾个人的艰难困苦,甚至不惜献出生命,也要为全民族全人类谋福利的牺牲精神。

王昭君在这种民族心理积淀的链条上又增加了新的一环,而且她本身逐渐也成为后代所歌咏和向往的这类原型之一从这种社会环境和心理积淀来说,王昭君成为“神”,是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一种选择和支配。

古往今来无数的作家和诗人不约而同地垂青注目于昭君,并不是完全由作家们自己决定的,而是植根于一种超个人的、更为深邃的、全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他们不自觉地选择了昭君,因为昭君触及了他们的民族之魂。

昭君出身民间,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生活实践和体验,按照自己的面貌来塑造昭君,她的永恒生命存在于民众之中。

昭君集真、善、美、实用一身,昭君在各个不同领域内都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且能够达到真善美用的统一,所以她自然能引起人们的倾心和赞美,因为她太完美了,近乎神了,所以人们把她喻为“神”。

两千年来,在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着许许多多有关昭君的传说和故事。特别是昭君故乡湖北省和昭君出塞后居住过的内蒙古地区,凡与昭君有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几乎都有一个或几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这些民间故事,大多数都表达了各民族人民对昭君的怀念和崇敬,倾注了人民对她的赞美和爱戴,表现出对民族友好、和睦相处、和平欢乐生活的向往。

与文人华美的作品相比,它们显得比较粗糙,在整个民间传说中,看不到一点消沉悲观的情调,没有自伤自哀,啼泣落泪,也没有礼冷其远嫁,“叹其红颜薄命”,有的只是一种昂扬奋发、想尽办法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这些体现在王昭君身上,就是她的敢做敢为、刚强果断、乐于助人。

民间传说中的王昭君是个有胆有识、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人,这与历史上承担和亲重任的王昭君应该说是一致的。

因此,这些民间故事最可贵的是它们真挚、充实、健美,反映着人民群众的观点、立场、感情和无穷的创造力,给我们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也给昭君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以丰富的滋养和材料。

著名剧作家曹禺两次到内蒙古来参观昭君墓,收集了至今仍流传在蒙汉各族人民中的昭君故事。他把人民口头传说中的昭君形象归纳为“王昭君在那里,不是一个哭哭啼啼的妇女,而是一个美好的形象,一个神话式的人物,是蒙族人民喜爱的汉家妇女。”

美国著名旅游家布扎克先生,在游览青冢后,曾十分感慨地说:“我到过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参观过不少帝王陵墓,但从来没有听说过人民为一个妇女修了十几座墓。从这事实本身就可以表明,王(昭君)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为人民做出了贡献,人民热爱她。”

正是由于昭君的故事承载着广大劳动群众美好的向往,所以昭君事实上是以一种文化符号,美的符号蕴藏在民众的精神世界。

在西汉,曾有七位和亲公主,在这些出塞的公主中,唯独王昭君不是贵族女子,她只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可怜的宫女。她与人民群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老百姓感情相通,血脉相连。

王昭君的众多坟墓是人民来建立,王昭君的古迹也是靠人民来保护而得以世代流传。这是任何时代统治阶级或少数人的意志和力量所办不到的。

结语

王昭君一个农村女子能流芳后世几千年,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它的奥秘就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群众以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创作和丰富了王昭君的艺术形象和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王昭君形象的永生是广大民众力量的结果。

二千多年来,王昭君这个历史人物在中国人民中始终具有永不衰减的魅力,有关她的艺术形象也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复杂变化。

本文章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搬运用于商业用途,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等的知识产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97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