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人们把“精卫填海”神话归于不同的神话类型。显然“精卫填海”神话属于典型的变形神话,且属于变形神话中的“死后托生”神话,即将灵魂托付给现实存在的一种物质。不仅如此‘精卫填海”还属于复仇神话,女娃生前与大海无冤无仇,但是却不慎溺水身亡,如此与大海结下仇恨,化身为鸟终身进行填海的复仇事业。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上古神话中记录了很多典型的非自然死亡,其中的意外让今人看到了先人在自然面前的弱小和无能为力,同时也透出了生命的脆弱。”女娃的死就是一种因事故而亡,展现出了人生命的脆弱和大海的强大。著名作家茅盾则认为:“精卫与刑天是属于同型的神话,都是描写象征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的,这是属于道德意识的鸟兽神话。”
传说,炎帝有个女儿叫女娃,女娃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美丽非凡,深得炎帝的宠爱。
炎帝为了解决人间的各种困难、疾苦,每天非常的忙碌,根本没有什么时间陪伴家人。女娃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她理解父亲的辛劳,从不过多打扰他。当炎帝不能陪她的时候,她就一个人去玩儿。女娃经常穿着一双红色的小鞋子跑到田野里,追逐小鸟和蝴蝶,把五颜六色的鲜花插在头上,将自己打扮的就像一个小仙子。
要说她最喜欢做的,当属去东海边看日出了。女娃经常早早起床,独自来到东海岸边,静静等着太阳从东方升起。很快,巨大的太阳犹如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从茫茫大海的尽头喷薄而出,沿着海面射来万道霞光,壮观极了。
女娃非常喜欢这样的景象,她已经来海边看了很多次日出了。她为什么喜欢看日出呢?因为她喜欢太阳。是太阳把光明和温暖洒向了人间,正因为有了太阳,万物才能生长,鸟兽才能在大地上欢腾。
女娃听父亲讲过,太阳的故乡在东海一个叫归墟的地方,太阳每天都从那里升起。女娃一直有个愿望,想去太阳的故乡看看,那里一定充满光明和温暖。但父亲告诫她,归墟非常遥远,而且非常炎热,一般人根本无法承受。然而,这些话根本打消不了女娃心中的好奇,她还是非常想去。
一个风平浪静的清晨,女娃又一次来到海边。大海像镜面一样平滑、安稳,太阳缓缓升起时,海面上映出流光溢彩的朝霞。女娃望着眼前美丽的画面,深深地陶醉了。她想着一定要到太阳的故乡去看一看,于是找来一叶扁舟,欢快的向着朝阳划去。她知道太阳升起的地方离这里很远很远,但是哪怕自己能够离它近一点,去那片霞光里待上一会儿,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就这样,她不停地划呀划呀,身后的海岸越来越远。
不知不觉间,女娃已经来到了大海的深处。就在这时,大海突然变了样子。原本湛蓝的海水变成了暗黑色,原本平静的海面涌起巨大的浪涛,波涛愤怒地翻滚着。狂风卷积着乌云,夹带着闪电和雷鸣,怒吼着冲了过来。女娃被眼前的这一幕吓坏了,她赶紧调过船头,向着岸边拼命划去。可是,弱小的她哪里是宽广大海的对手,一个巨浪打来,就将她吞没了,女娃被海浪卷到了深深地海底。
女娃去世之后,从她沉入海底的地方,冲出了一只小鸟。这只鸟长着白嘴壳、红脚爪,头上顶着漂亮的花羽冠,大小有点象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它鸣叫的时候,会发出“精卫、精卫”的声音,时间长了,人们便叫它精卫鸟。
人们都说,这只精卫鸟就是女娃的化身。不信你看,它红色的脚爪就是她平时穿的红鞋子,头上的花羽冠就是她插在头上的五彩鲜花。
是的,这只小鸟就是女娃的化身。女娃不甘心她的死,于是从诞生的那刻起,就对凶恶的大海无比憎恨。她知道,正是这波涛汹涌的大海埋葬了自己,让自己再也无法回到温暖的家,再也不能在田间自在地奔跑、玩耍。未来的日子里,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人和它一样,被大海吞没、埋葬。于是,它决定填平那可恶的大海,让它永远不能再兴风作浪!
精卫鸟每天一早就衔着一块石子或者一根树枝,离开居住的发鸠山,飞到东海上空,把它们投到海里。大海依旧波涛汹涌,那些石子树枝一落下去,就立刻被吞没了,甚至连一点声响都没有发出。
但是精卫鸟并不气馁,它飞回山上,继续衔来石子和树枝,一次又一次地投到大海里。大海咆哮着,一次次想要把精卫鸟淹没,精卫鸟拼尽全力穿行于风浪之间,哪怕翅膀上的羽毛被折断了也在所不惜。它一刻不停地忙碌着,从清晨一直到夜幕降临,从烈日炎炎一直到冰雪漫天,一年又一年,毅然决然地坚持着,一天都没有停歇,把无数的石子和树枝投进大海。
大海被精卫鸟惹怒了,咆哮道:“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的生命,将来你还会夺去更多无辜的生命,我一定要把你填平!”
大海发出了一声冷笑,掀起山峰一样高的巨浪,冲精卫鸟怒吼道:“小鸟,别自不量力了!你看看你,那么渺小,而我却无边无际,就算再过一百万年,你也休想把我填平!”
“那我就用一千万年、一万万年,不管花多长时间,我都要把你填平!”
精卫鸟死死地盯着狂暴的大海,坚定地宣告着自己的决心。在庞大的大海面前,它是那么渺小,可它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畏惧。
随后,精卫鸟返回发鸠山,继续衔起石子和树枝,投到大海里。一天天过去了,一年年过去了,精卫鸟果然像它宣告的那样,从来没有停止过。直到现在,那只叫作精卫的鸟还在衔木石以填沧海。
史籍记载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ào)。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北山经》
①詨:1.呼唤;大叫。2.夸语。3.象声词。
②堙:1.土山。2.堵塞。3.埋没。
精卫填海,交让递生。
——《抱朴子·内篇》
有鸟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故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
——《博物志》
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其鸣自呼。每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怨溺死故也。海畔俗说:精卫无雄,耦海燕而生,生雌状如精卫,生雄状如海燕。今东海畔精卫誓水处犹存,溺死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誓鸟,一名怨禽,又名志鸟,俗名为帝女雀。
——《述异记》
伞盖山西北三十里曰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浊漳水之源也。庙有像,神女三人,女侍手擎白鸠。俗言漳水欲涨,则白鸠先见。盖以精卫之事而傅会也。
——《律学新说》
又西北三十里曰发鸠之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宋政和间祷雨辄应,赐额曰“灵湫(qiū)”,盖浊漳水之源也。庙中塑如神女者三,傍有侍女,手擎白鸠,俗称“三圣公主”,乃羊头山神之女,为漳水之神。漳水欲涨,则白鸠先见,使民觉而防之,不至暴溺。羊头山神,指神农也。然白鸠事,诸志未载,以其近怪,故不语耳。
——《乐律全书》
湫:1、qiū,水池。2、jiǎo,低洼。
灵湫:深潭,大水池。古时以为大池中往往多灵物,故称。
灵湫庙:灵湫庙,处于山西省长子县石哲镇房头村发鸠山下,原名泉神庙、三圣公主庙,宋政和元年因祷雨有应,知县王大定请赐额,宋徽宗亲赐庙名为灵湫庙(现灵湫庙内存有政和二年石碑)。据《山海经》记载、灵湫庙内遗存的碑刻和民间传说可知,发鸠山不仅是精卫填海故事的发祥地,而且是始祖炎帝曾经居家的地方。灵湫庙内主祀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另祀炎帝之妻和大女儿瑶姬,所以此庙当地老百姓也俗称奶奶庙。另据《长子县志》及石碑碑文记载,灵湫庙在每年的三月十八日和七月十八日为公祭日,影响十分广泛,且有陕西、河南、北京、山东、江苏、湖南、湖北等地人员在此捐修刻碑纪念。虽然在长子的一些地方也曾发现建有三圣公主庙、精卫祠、精卫庙、漳河神庙等,但灵湫庙一直以来认为是独一无二的一所庙宇。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kē)!
——《顾亭林诗笺释》(《亭林诗集》卷一《精卫》)
窠:鸟兽昆虫的窝。
后世纪念
精卫誓水
人们同情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发鸠山
古代神话《精卫填海》中说,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游东海溺死后,为了报仇,便化做精卫鸟,“常衔西山之山石,以堙于东海”,这里所说的“西山”即指发鸠山。
发鸠山,位于长子县城西约25公里处,由三座主峰组成,奇峭的山峰逐次排列,像三尊傲立苍穹的巨人,蜿蜒南北,雄伟壮观,山头雾罩云腾,翠奔绿涌,颇有仙境气势。方山峰是发鸠山的主峰,它比海拔米的泰山最高峰还高出米。峰恋叠起,怪石峥嵘,云涛雾海,景色奇特。峰顶是一块面积不大的平地,古人曾在这里修筑庙宇。
老方山主峰稍南有一无风台,这里任何时候都无一丝一缕的风息。偏南依岩筑室,为寺僧禅室,称“起云洞”,洞口有石山,云气冉冉。发鸠山东山脚下有清泉,是浊漳河主要源头。古时源头建有“泉神庙”,后改为灵湫庙,传说是太阳神炎帝为纪念其女儿女娃所建。庙宇宏大,造型别致,庙的周围有摩天塔、上天梯、通天桥、南天门、八角琉璃景、四星池等建筑。
发鸠山避风台当地年长者都有印象,讲庙中原来确曾供奉着炎帝小女儿女娃与她母亲、姐姐三人的金身塑像,然而今天均荡然无存。
发鸠山九窑十八洞发鸠山脚下有一景观称“浊源泻碧”,河水从山脚下流出,一片碧绿,湍流直泻,西流东往。当游人夜宿灵湫庙,静夜时能听到山下汩汩泉水的响声,妙不可言。发鸠山的庙宇大多与精卫鸟有关。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把精卫小鸟与顶天立地的巨人刑天相提并论,一种悲壮之美,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沧海固然大,而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更为伟大,这正是精神的一种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