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民国四大美男国父最看重的接班人才貌双

发布时间:2023/2/13 22:27:32   
北京皮肤病医院咨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278663.html

在回望民国历史时,汪精卫这个名字总是难以回避。

他是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屠龙少年。却在人生最后几年因为卖身投日,叛国投敌而遗臭万年。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论名,他是孙中山先生遗嘱起草人,国民党元老,很长一段时间地位都在蒋介石之上。位高权重。

论财,他的夫人陈璧君是南洋巨富之女。

年轻时的陈碧君

汪精卫本人不贪财不好色、不嫖不赌。人品可以说无可挑剔。他为何要在人生的最后做出这样遗臭万年的事情呢?我们从他的人生经历中能窥清一二。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出身书香世家,在十三四岁时,父母离世,由同父异母的哥哥抚养大,他天资聪颖,在广州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第二年就获得了官费留学日本的机会。

也是在日本,他加入了同盟会,并起草了同盟会章程,此后便以“精卫”为笔名开始在《民报》上发表文章。

汪精卫

至于为什么会起这个名字,也许是因为他的一首诗“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而这种带着浪漫主义的精神,也是汪精卫的内核。

当时的汪精卫被人称为“民国旧体诗词第一人”,如果不是从政,也许他会在民国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后来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感叹“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而汪精卫的结局也似乎与这种浪漫主义的精神有关。

汪精卫在年加入同盟会后,与梁启超为首的“保皇党”展开论战。因为接受了新革命思想,汪精卫拒绝了当时两广总督命令他回国担任日语翻译的要求。选择了跟随孙中山先生在东南亚发展同盟会分支,传播革命火种,也是在此过程中他结识了后来的夫人陈璧君。

汪精卫与陈碧君

出生于马来西亚富商家庭的陈璧君一开始是从报纸上看到汪精卫的文章,被其才华深深的吸引了。而刚好汪精卫在东南亚演讲的时候,被外出游玩的陈璧君看到了,她是万万没想到自己一直仰慕的人还长得这么帅。(毕竟当时汪精卫是民国四大美男之一)。

于是为了更加接近汪精卫,陈璧君毅然决定加入同盟会的马来西亚分会。这位积极学习革命思想的女学生很快吸引了汪精卫的注意。她的这点心思汪精卫自然看得出来。

但此时的汪精卫在家乡已有了未过门的妻子。而且在民族的存亡关头,汪精卫不想去考虑这些儿女情长。还有一点是陈碧君长得应该不是汪精卫喜欢的类型,年轻时候的陈碧君还算清秀,年纪大了之后着实有点丑。

而陈碧君当时也与当地的一位富家公子有婚约。但她以死相逼,最终她的父亲无奈退了这门亲事。

年末,同盟会进入最难熬的时期,随着先后六次武装起义的失败,党内同志心灰意冷,社会上也开始出现批评孙中山的声音。

就在这时,汪精卫主动站了出来,组织了一个暗杀集团,去刺杀清政府要员。而此行陈碧君坚决要求参加。当时她有一张英国护照,为表决心,陈碧君当场把护照撕掉。

可惜刺杀行动失败,汪精卫被捕入狱。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如果故事在这里结束,汪精卫必然将名垂千古。但很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当时的陈碧君心急如焚,买通狱卒给汪精卫送了一筐鸡蛋,每个鸡蛋上都有一个“碧”字。并送书信一封,表达自己会永远爱他。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碳难。汪精卫终于被打动了。在鸡蛋上面回复了一个“喏”字给她,也算是表明了心意。

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迫于压力将政敌全部放出,汪精卫大难不死。年,陈碧君终于如愿以偿嫁给了四大美男之一的汪精卫。

刺杀被捕到侥幸出狱,这件事激发了汪精卫心底优柔寡断的性格,让他此后更加爱惜自己的生命。

汪精卫空有野心,但是对于蒋介石的铁血手段,他更像是一副文人做派,最终前期稳操胜券的汪精卫在党争中失去了一把手的位置。

蒋介石最终成功上位

而此时日本人趁机拉拢汪精卫,汪精卫虽然性格软弱并且优柔寡断,但是毕竟革命了半辈子,不愿变节。但随着战争的进行,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让汪精卫的态度也变得消极起来。让他错误的觉得如果继续与日作战,将会亡国灭种。

此时他的夫人陈碧君也坐不住了,汪精卫失去在国民党中的地位本来就已经让她有想法。这时就想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夺回权利。在陈碧君的影响下,汪精卫终于动摇了,最终成为了被钉在耻辱柱上的大汉奸。

汪精卫代表伪政府访问日本

对后来的叛逃与建立汪伪政府,汪精卫自己的说法是曲线救国,但实际并没有达到曲线救国的目的,所谓欲保存国家之元气与沦陷区人民之利益的目的。在汪精卫所执政的沦陷区内也没有达到。

所以“汉奸”的帽子,他是难以摘除的。最终从孙中山先生的坚定的追随者、最为看重的接班人,变为万人唾骂的卖国贼。可悲可叹。而陈碧君也是推着汪精卫坠入了叛国的悬崖,摔死了那个曾经想“不负少年头”的汪兆铭。

汪伪政府

知识分子投身革命,是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的。

而汪精卫空有报国情怀和满腔热血,却没有坚定的信仰。在那个战争的年代,汪精卫仅仅凭着书生气的政治理想,对现实缺乏准确的判断,妄图以个人的牺牲力挽狂澜。

他看似忧天下江山社稷的做法,只不过是他自己对救世主情节的深深沉迷,在他自我想象中的蓝图中,失去现实的判断,悲剧依然注定。

汪精卫以没有任何军事背景且没有掌握过军队的文人身份,投身中国从未经历的空前残酷的战争中。想要用文人的方式拯救国家于战火,可空有梦想,却无实力,脱离党和国家,又不见重于日人,终至身败名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2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