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寻找红旗渠精神的源头活水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间:2023/2/20 18:35:19   
北京哪些痤疮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zjft/210630/9125685.html

杨毅

巍巍太行,潺潺天河,富润林州,名扬天下!

年端午节次日,艳阳高照,为期四天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弘扬优良传统,提升履职能力,做合格纪检干部”培训班在河南林州红旗渠干部学院开课,给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系统的50名纪检和党务干部进行了一场深入心灵的党性熏陶和精神洗礼。

对于上世纪70、80、90年代出生的人,无不熟知或听闻过红旗渠。此次学习,我需要求证的问题:一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物质、技术条件都极其缺乏的条件下,林县人如何战胜极端困难,修成红旗渠?二是红旗渠精神的本源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永不过时”?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该如何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

四天的学习,紧张而高效,通过“见闻体访,学思践悟”,这三大问题在我心中已有了初步答案。

渠成引来千里碧

林州,原称林县,位于河南西北部的太行山麓,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依太行而俯华北,历来为战略要地。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过度采伐和战争频繁的破坏,植被破坏殆尽,十山九秃,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成了林县的环境写照,人民生活渐入困境。

据林县志记载,自明代以来的多年间,林县大旱绝收30多次,人相食6次,百姓卖儿卖女,饿殍遍地。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和号召下,掀起了修渠打井的热潮,先后修建了英雄渠、淇南渠、淇北渠、天桥断渠等,修了30多座中小型水库,挖了成千上万个旱井、旱池,铸就了林县人民“不畏艰难险阻、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性格”。

年5月,当兵出身,26岁的杨贵来到了林县任县委书记,在中央大兴水利政策的号召下,林县大兴水利建设。正当林县人民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时,年的一场大旱如当头棒喝,将林县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击得粉碎,天不下雨无水可存,无水可引,一大干水利设施成了摆设。

痛定思痛,要想永远解决林县靠天吃水的困境,必须寻找到新的源源不断的水源,林县县委决定实地考察,引水入林,经过半年的考察调研,实地论证,最终认为从太行山西边的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引浊漳河水是可行的选择。

经过积极的动员和认真的准备,年2月11日引漳入林工程正式打响,十万大军战太行,谱写出新中国“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的惊人壮举。

原本“大干80天,引来漳可水”的雄心,被坚硬的太行山轻蔑嘲笑,然而林县县委和林县人民发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誓与旱魔作斗争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历时三年,终于建成主干渠,后又历时七年上马支渠、斗渠,建成总长度达1公里的红旗渠。

“渠成引来千里碧”,红旗渠的建成彻底告别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使当时的30多万林县人获得新生。

为有源头活水来

50多年过去了,当走在坚实的渠道上,望着一边的太行绝壁和一边的千亩良田,心中既激动又敬仰,甚至热泪盈眶。红旗渠的修建不仅是物质上,更在精神上诞生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上世纪90年代,林县正式提出十六字的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其中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战略的实施,如今的林州,山清水秀,物阜民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已连续30多年位居河南省十强县市之列,人均存款位居河南之首,是远近闻名的幸福县、生态县。

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杨贵同志的著名文章《红旗渠精神的思考》,其中四个小标题可以说是杨贵同志认为的红旗渠精神,即“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作为红旗渠修建的倡导者、组织者、经历者和思考者,杨贵的表述明显增加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重要内容,这不是简单的增加,而是杨贵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深刻认识,为了人民是修建红旗渠的根本出发点,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依靠人民是修建红旗渠的根本力量,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体现,离开这八个字,其他的内容就会变异走样。

在培训班小组讨论中,我对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作了表述,中国共产党根植于中国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而茁壮成长,我党立党之初就把“为人民谋福利”定为党的宗旨,把“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实现宗旨的具体抓手,“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者治天下”,只有把党的宗旨与人民的期盼完美结合才能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打牢执政之基,完成执政使命。

历久弥新永传扬

红旗渠干部学院经常同时开8—10个班,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亚、非、欧各国的学员,近余人同时就学,红旗渠精神影响之广泛可见一斑。

有年轻的学员就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开山引渠耗费人力物力,建个提灌站能引水不就行了?

的确,现代社会是科技发达和物资供应充足的时代,这当然不成问题,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林县人民只能采用原始的办法来“重新安排河山”。

如今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各项工程建设无论质量和速度均名列世界前茅,“高峡出平湖”的愿景早已实现。然而,如今的红旗渠工程已不单单是从一个水利工程的角度去观察,更应该从精神层面上去阐述、去诠释。

首先,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思想保障,就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完成脱贫攻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弘扬红旗渠精神正是新时代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题中之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党的战略目标,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体现,把两者完美结合就会迸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更是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和本源。

其次,虽然我们在大型的工程建设上领先世界,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在科技研发、重大基础性研究和核心技术领域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它仍然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仍然需要“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仍然需要坚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去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红旗渠精神正是实现宏伟目标的精神利器,必须“时时勤拂试,勿使染尘埃”。

再次,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是实现世界命运共同体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载体,如何布局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接受和支持是一个重大课题。而50多年来,红旗渠精神已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熟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领会中国友好、表述中国精神的有效载体。大力弘扬和传播红旗渠精神,有利于提升中国形象,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友好,为“一带一路”建设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6月22日,短暂而深刻的学习结束之时,大家依依不舍,感怀良多,纷纷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3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