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天敌 >>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之综合篇01董老师的语
01
字音字形
.阿
阿[ā]
加在称呼上的词头:~大。~爷。~爹。~罗汉。~婆。~弟。
阿[ē]
①迎合,偏袒:~附。~其所好。~谀逢迎。
②凹曲处:山~。
.挨
挨[āi]
①依次,顺次:~门逐户。
②靠近:~近。肩~着肩。
挨[ái]
①遭受:~打。~骂。
②拖延:~时间。~延。
.艾
艾[ài]
①草本植物,又叫艾蒿,叶有香味,可制成艾绒,供灸病用。
②止,绝:方兴未~。
③漂亮,美:少~(年轻漂亮的人)。
④姓。
艾[yì]
治理。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
.拗
拗[niù]
固执,不驯顺:执~。~不过他。
拗[ào]
不顺,不顺从:~口。~口令。
拗[ǎo]
弯曲使断,折:竹竿~断了。
.熬
熬[áo]
①久煮:~粥。~药。
②忍受,耐苦支持:煎~。~夜。~炼。
③古同“嗷”。
熬[āo]
烹调方法,把蔬菜等放在水里煮:~白菜。
.扒
扒[bā]
①抓住,把着:~车。~墙头儿。
②刨开,挖:~坑。~堤。
③剥,脱:~皮。~掉伪装。
④拔:勿剪勿~。
⑤拨动:~拉。~开草棵。
扒[pá]
①用耙搂,聚拢:~草。
②搔,抓:~痒。
③炖烂,煨烂:~羊肉。
.把
把[bǎ]
①拿,抓住:~酒(拿着酒杯)。~玩(拿着赏玩)。
②控制,掌握:~握。~舵。
③看守:~守。~门儿。
④自行车、手推车等的手柄:车~。
⑤可以用手拿的小捆:秫秸~儿。
⑥专权,一手独揽:~持大权。
⑦从后托起小孩两腿使之大小便的动作:~尿。
⑧介词,义为拿,处置,致使:你能~他怎么样。
⑨量词。一~钥匙。
⑩结盟:拜~子。~兄弟。
把[bà]
①物体上便于手拿的部分:刀~儿。
②被人作为说笑资料的言行:话~儿。
.柏
柏[bǎi]
①常绿乔木,叶鳞片状,结球果,有“扁柏”、“侧柏”、“圆柏”、“罗汉柏”等多种。木质坚硬,纹理致密。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露(柏树上的露水,据说用以洗眼,有明目的作用)。
②姓。
柏[bó]
~林,德国的首都。
柏[bò]
同“檗”。
.曝
曝[bào]
〔~光〕使感光纸或摄影胶片感光。
曝[pù]
晒:~晒(用强烈阳光照晒)。一~十寒(喻无恒心)。
.薄
薄[báo]主要用于口语
①厚度小的:~片。~饼。
②冷淡,不热情:~待。
③味道淡:~酒。
④土地不肥沃:~田。
薄[bó]主要用于书面语
①义同上①,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厚薄”“浅薄”“尖嘴薄舌”等。
②轻微,少:~礼。~产。~命。~寒。~酬。菲~。
③不庄重,不厚道:~夫。~幸(负心)。~情。轻~。刻~。
④轻视:鄙~。厚今~古。
⑤不充实,不坚强:~弱。
⑥迫近:~近。~暮(傍晚)。日~西山。
⑦古同“箔”,帘子。
⑧姓。
薄[bò]
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和叶有清凉香味,可入药。
.剥
剥[bāo]主要用于口语
去掉外面的皮或其他东西:~皮。~花生。
剥[bō]主要用于书面语
义同上,用于复合词:~夺。~削(xuē)。~落。~蚀。生吞活~。
.刨
刨[páo]
①挖掘:~坑。~土。~根问底(喻追究底细)。
②减,除去:~去五天。
刨[bào]
①推刮木料等,使其平滑的一种工具:~子。~床(推刮金属材料使平滑的机器)。
②用刨子或刨床推刮。
.便
便[biàn]
①顺利,没有困难或阻碍:~当。~利。~道。~民。
②简单的,礼节上非正式的:~宴。~衣。~函(形式比较简便的信件)。简~。~宜。随~(适当地,看事实需要而自行处理事情)。
③便利的时候:~中请来信。
④就:说了~做。
⑤排泄屎尿或排泄出来的屎尿:大~。~秘。
便[pián]
①~~,肚子肥大的样子,如“大腹~~”。
②~嬖,封建统治者所亲近宠爱的人。
③~佞,善于用花言巧语讨好的人。
.扁
扁[biǎn]
①物体平而薄:~豆。~担。~圆。~铲。
②古同“匾”,匾额。
扁[piān]
小:~舟。
.泊
泊[bó]
①停船靠岸:~船。~位(航运上指港区能停靠船泊的位置)。停~。
①停留:飘~。
③落(luò)~,生活窘困。
④安静:淡~(亦作“澹泊”)。
泊[pō]
湖:湖~。水~。血~(一大滩血)。
.奔
奔[bēn]
急走,跑:~跑。~驰。~突(横冲直撞;奔驰)。~流。~腾。~忙。~波(劳苦奔走)。~放(疾驰。喻气势雄伟,不受拘束)。私~(女子私自投奔所爱的人,或跟他一起逃走)。
奔[bèn]
①直往,趋向:投~。~东走。他都~六十了(将近六十岁)。
②为某种目的而尽力去做:~命。
.辟
辟[pì]
①开发建设:开~。
②驳斥,排除:~邪。~谣。~蠹。
③透彻:精~。透~。鞭~入里。
④法,刑:大~(古代指死刑)。
辟[bì]
①君主:复~。
②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召。~引。~书。~除(征召推举授官)。~举。
③古同“避”,躲,设法躲开。
④古同“睥”,睥睨。
.屏
屏[píng]
①遮挡:~风。~障。~蔽。~藩(“屏风”和“藩篱”,喻卫国的重臣)。~翰(喻卫国的重臣)。
②字画的条幅,通常以四幅或八幅为一组:画~。四扇~。
屏[bǐng]
①除去,排除:~除。~弃。~斥。~退。
②抑止(呼吸):~气。~息。~声。
.绷
绷[bēng]
①张紧,拉紧:~紧。小褂紧~在身上。
②当中用藤皮、棕绳等物绷紧的竹木框:床~。棕~。绣~。~子。
③一种缝纫方法,粗粗缝上或用针别上:~被头。
④束,包扎:~带。
⑤物体猛然弹起:~簧。~弓子。
⑤勉强支持:~场面。
⑥方言,骗财物:坑~拐骗。
绷[běng]
板着,强忍着:~劲。~着脸。
绷[bèng]
①裂开:~瓷儿。
②方言,用在某些形容词前面,有“很”的意思:~硬。~亮。
.裨
裨[bì]
增添,补助:大有~益。~补。
裨[pí]
①古代的次等礼服。
②副,偏,小:~将。偏~。
02
熟语辨析
基础知识简介
熟语的概念:熟语是定型的词组或句子,相当于一个语言单位,熟语源远流长,言简意赅富有表现力。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
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介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多数为四个字。成语主要来源于神话传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寓言故事(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历史故事(负荆请罪、破釜沉舟)、文人作品(老骥伏枥、青出于蓝)、外来文化(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惯用语:常用口语色彩较浓的固定词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用其比喻义。惯用语通常由三个字组成,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如“钻空子”“吹牛皮”“扣帽子”“吃大锅饭”等。
谚语:是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即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众人拾柴火焰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等。谚语通常分为气象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农业谚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卫生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社会谚语(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学习谚语(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等。
歇后语: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作用,像谜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只说出前半部分,“歇”去后半部分,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义,所以称为歇后语。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喻义型,即前一部分是一个比喻,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如水中捞月——一场空;一种是谐音型,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哀鸿遍野[āihóngbiànyě]
①: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②:《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③:我记得历史上的罗马何等殷阗繁盛,怎么今日却是~,春燕无归,满眼凄惶。(清·梁启超《新罗马》)
④: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贬义,形容无家可归景象。
.哀而不伤[āiérbùshāng]
①: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②:《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③:她喜欢打扮,愿意有朋友,可是这都不过是一些小小的、~的、青春的游戏。(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三)
④:复杂式;作主语,分句;比喻做事适中,没有过度的地方
.爱屋及乌[àiwūjíwū]
①:意思是指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②:《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③:子存宠上了小老婆,未免~,把他也看得同上客一般。(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
④: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形容过分偏爱或爱得不当。
.黯然销魂[ànránxiāohún]
①:黯然:心怀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心怀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②:南朝·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③:“无言独上西楼”,深闺的空寥,弥漫在漠漠的冥色里,离情别绪,~!◎郭枫《且饮一杯寂寞》
④: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人悲伤或愁苦
.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
[àizéjiāzhūxī,wùzézhuìzhūyuān]
: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里。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03
古代诗文
无衣佚名〔先秦〕
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gē)矛。与子同仇!
翻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注释:袍:长袍,即今之斗篷。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兴师:起兵。同仇:共同对敌。
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作!
翻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注释: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作:起。戟: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g)。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翻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裳:下衣,此指战裙。甲兵:铠甲与兵器。行:往。
赏析: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04
文化常识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05
微型写作
将《无衣》的主题与体育训练相结合,写一段字左右的感悟。提示:可从团结协作的角度切入。
—END—
作者l董老师
转载请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