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http://m.39.net/news/a_6010333.html

中国有句老话: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我们从充满浪漫色彩的神话故事中追寻着本民族的历史之源;伏羲演八卦神农尝百草,我们从这些传说中构建着我们的文化之根。这些神话传说在岁月的长河当中口口相传,又被后世记录形成文献。那么几千年之后有了考古学我们能从地层中找到这些神话传说的踪迹吗?

“三皇五帝”是哪三皇哪五帝

关于“三皇”的传说比较多,有伏羲女娲燧人、天皇地皇人皇等,而“五帝”主要是以司马迁所著《更记·五帝本纪》的比较流行的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皇五帝”到底是传说中的人物还是历史上确有其人呢?

在古代的时候大家基本上都是把他们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去看待,包括辛革命之后最开始还有黄帝纪年,但是到了近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对中国古史的怀疑,称为疑古派。包括国内也有疑古派的存在,并进行声势浩大的“疑古运动”并做研究。他们怀疑的理由是记载“三皇五帝”的这些书和文献成文较晚,比如有周代晚期、甚至是汉代,后人对它们的可行度提出质疑。认为他们可能就是一个传说,这种观点到现在国际学术界都存在,没有形成定论。关于中国古史的研究,以前主要是依靠着像《史记》这样的历史文献,因为有了考古学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又有了新的手段。考古学主要是通过考古的调查和发掘并结合文献去研究古代的历史。

三皇五帝是不是神话

神话就是虚构出来的关于神的故事,它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古人对宇宙起源和宇宙秩序的一种认识。但是把三皇五帝这样的故事都叫作中国神话故事不是特别地合适。因为在文献记载当中,在民间传说当中,三皇五帝都是我们的杰出的先祖。在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不能轻率地把他们都归之为虚构的神话,因为他们可能有着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因此可以叫作传说。

怎么证明三皇五帝

仅仅通过文献本身很难证明他们的存在。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要依靠考古学进行对证。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就是“禹征三苗”,大禹对三苗的征伐。其中,对河南省驻马店市郊区的杨庄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该遗址存在两个时代的文化遗迹,距今年左右的龙山时代遗存和距今年以后的“二里头文化”的遗存,“二里头文化”是属于夏代晚期的遗存。杨庄遗址可以明显地分成两个阶段,或者前后两个时期。

经过研究发现不仅仅在杨庄遗址,在一个非常广大的区域,整个河南省的南部一直到湖北和湖南北部这一大的区域都存在一个剧烈的文化变迁现象。那它的背后应该是有一个剧烈的事件,比如战争,而恰好有“征三苗”这件事情可以联系在一起。“禹伐三苗”在《墨子》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水,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明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

大致的意思是禹趁三苗发生天灾内乱的时候突然地攻伐三苗,然后三苗惨败退出了历史舞台。三苗内乱的时候提到日妖宵出,就是晚上出太阳,显然不可能。应该是黄昏的时候本来太阳快下去了感觉到晚上了突然又出来,应该是黄昏时分的日全食的景象。而且似乎伴随地震和洪水的自然灾害。

三苗还有个称呼叫苗蛮,在《战国策》当中有这么一段话:“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睪在其北,伊、洛出其南。”就是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北到桐柏山,也就是江汉区域。在文献当中也还提到他们有一些跟中原人不一样的风俗。在《淮南子》里面讲三苗的头是用麻或者是布缠一下,而中原人要戴帽子,插发髻。“禹征三苗”就是生活在中原黄河流域的华夏部落与生活在江汉平原的三苗部。

为什么大禹要带着他的人马去伐三苗

“禹征三苗”的时期正好是在夏朝建立之前最大的一次军事战争,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次统一的战争。在文献记载当中华夏集团和苗蛮集团多次发生战争,黄帝战蚩尤未尝不可以理解成与三苗战争的开端。因为有的记载当中认为黄帝是苗人之祖,尧舜也都征伐过三苗,征三苗之后要变易其俗,可以看作是华夏和苗蛮两大集团斗争的终点,最终华夏集团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有的专家推测还有别的原因,《尚书》中说三苗或者苗蛮制作了很残暴的五刑,这成了征讨发兵的很好的理由。

“禹伐三苗”的这个时期大约是距今年,那个时期欧亚大陆的偏北方有一个气候的著名的冷期,有人甚至把它叫作小冰期,这样就会使得北方地区的很多人可能难以生存,所以说这个时期实际上中原华夏集团也遇到了问题,需要一个对外扩张的行为来转移一下矛盾。而三苗或者苗蛮这个地方正好根据《墨子》的记载发生了天灾内乱,大禹抓住时机一举而下。

从考古学上怎么样去对“禹征三苗”这样一个事件进行探索呢

禹他所在的早期夏文化考古学同时期为“王湾三期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从此传承而来。

同时期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与“王湾三期文化”区别比较大,首先非常震撼的这就是在石家河遗址里面发现的大量的红陶的杯子,它的数量是数以万计或者数以十万计或者更多。这种现象在这个“王湾三期文化”里面是没有的。另外的话在“石家河文化”当中还有大量的红陶的陶塑,各种鸟类猪羊或者像大象各种动物。其实整个中国在新石器时代雕塑还是很少的,但是“石家河文化”的雕塑就是一个特例,数量非常多。

对起来看“王湾三期文化”应该是早期的夏文化或者是禹的文化,而“石家河文化”应该是当时三苗或者苗蛮的文化。

到了距今年左右,整个江汉地区还有河南的南部地区在很短的时间内比较突然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就是陶器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石家河文化”的陶器变成了类似于“王湾三期文化”的陶器。红陶杯很少了或者消失了,这样的变化实际上不仅仅是发生在这个江汉平原,河南省的南部驻马店信阳南阳地区都变成了比较纯粹的主湾三期文化。

第二点就是“石家河文化”有差不多20个古城,基本上都是“屈家岭文化”即三苗早期时候修成的,到了距令年这个点上基本上全部都被毁。想象一下年前修的城用了差不多年,突然全部被毁,一定是发生了巨大的变故。

第三就是在丧葬风俗方面发生的变化,在“石家河文化”发现的墓葬主要是土坑竖穴墓并且随葬了很多陶器。而河南的这个“王湾三期文化”墓葬里面一般不放东西。到了距今年之后“石家河文化”的土坑竖穴墓都消失了,或者绝大部分消失了。

第四个方面是宗教祭祀这方面,“石家河文化”大量的红陶杯到了距令年以后就完全消失了,祭祀本来应该是一个最顽固的最保守的文化因素,但是也消失了,这些重大的变故来看就是在一个非常广大的区域发生的这样几个方面的变化不应该是因为贸易或是别的,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战争。

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王湾三期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之间发生了戏剧性的巨大变化,“王湾三期文化”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南下造成了方圆千里的“石家河文化”的覆灭,

城垣被毁,特殊的宗教祭祀物品基本不见,陶器玉器等形制发生改变,这些剧变在年代地域文化特征等方面都对“禹征三苗”有很好的印证。

大禹定“九州”

大禹治水后形成的九州实际上是一个政治版图,可以把它视为是一个夏朝初年的疆域。这是第一次出现的真正的国家的个疆域。实际上在史前时期,在年前或者更早的时候我们中国境内的这些文化因为互相地交流融合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圈子叫做早期中国文化圈。

这个实际上年前就形成了,九州中豫冀雍徐这4个州属于考古学上的中原龙山文化,也就是说“仰韶文化”之后,发展成一个很大的龙山文化群,它的核心是“王湾三期文化”徐州的东部青州和兖州这一带属于东夷所在地,可能是在黄帝战蚩尤之后即统一于中原文化。广大的扬州以前有很强大的“良渚文化”下限是距今年,大禹分九州的时候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这个地方还有很多人活动,但是在文化上比较弱势。那么唯一一个强大的敌人就是江汉平原长江中游的三苗或者苗蛮这一族,从这个角度去看禹征三苗实际上是对于当时奠定夏王朝的版图创建夏王朝的关键一战。所以说九州的范围很有可能就是大禹当时实际控制的政治域,那么年前的夏代初期的时候已经开始王天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7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