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诈骗曝光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苗炜自称苗师傅,一支笔杆闯荡于中国文坛,随性、真实、不拘小节,颇有一股笑傲江湖的气质。他曾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副主编,是一个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文学中年”,更是一个洒脱不羁的行者。他见多识广,曾从北京开车到巴黎,也许跨越山海的兴趣,结合博览群书的能力,就会激发出一样的读书感悟。他写了一本《文学体验三十讲》,听起来是一本学术讲学,却是一本大众导读本,他读过书,走过的路,长成了盘根错节的大树,自由生长的力量让人向往阅读。苗炜所说的“文学体验”,是指读文学作品时的感受:爱欲、孤独、死亡、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思考与体悟。01、我们从文学当中能获得什么?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里认为文学源于“道”,文学是自然之道的“感悟”,或者是自然形成的同构对应,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是对客观事物的“摹仿”。东西方的“感悟”和“摹仿”,都基于自然与现实。文学本身是没有功能性的,而是源于每个时代人们对于它的需要而衍生出各种功能,寄托情感还是激发想象,安抚灵魂还是放纵欲望,如果不是研究学术,那么文学本身有什么用?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说,我们都害怕孤独、发疯、死亡,莎士比亚和惠特曼也无法让我们不怕,但她们带来了光和火。苗炜说,还有不一样的人。他说得不一样的人,就像演员一样在文字中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年代、国籍可以不甚相同。看了这本《文学体验三十讲》,我觉得还有一种,就是同一情境下互换视角。就像读《西西弗神话》,推石上山,石头滚落,再次推石上山,无限循环周而复始,我们单一视角深思故事本身,只感到孤独、可怕。横观东方故事,也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神似的困境,地球两端的人做着相似的事,还孤独吗?而就西西弗斯本身而言,我们可以从西西弗斯的视角,用一生去思考这么做到底是幸福还是绝望的?我们也可以站在诸神的视角,看待这样一个“愚钝”的人,在做着一件不平凡的事情。而这一系统的思考,对读者而言,就是文学的力量:以他人的故事,品悟自己的人生。苗炜这本书的功能就是展示读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桥梁,展开书卷,字里行间,如何代入自己所思?跳脱故事情节,如何为自己人生作打算?这是一种能力,苗炜称之为“文学体验”。02、文学的力量:拓宽看待世界的维度《文学体验三十讲》分为三十个主题,从情绪孤独谈起,到生活的苦辣酸甜,至衰老、死亡的生命终极思考,包罗万象,虚实结合。死亡有很多种形式,亲人相继离世的顺序并非按照年龄由长到幼,一代接替一代,而三口之家,唯剩下孤苦伶仃的妈妈尤让人心疼。美国作家琼·狄迪恩写了一本书《奇想之年》,应该是一本生命之书,这一年她女儿患了流感,突变为肺炎,住进ICU,医院回家吃晚饭,丈夫突发心梗致死。这一年发生的事情,确实是击败了一个家庭。就在琼·狄迪恩宣传《奇想之年》的时候,女儿去世,她为女儿出了一本散文回忆录《蓝夜》,这就是美国版的《我们仨》。命运的捉弄,未亡人的哀恸,这是读者的第一感受,喜欢《我们仨》的,会去翻看琼·狄迪恩的《奇想之年》和《蓝夜》。而苗炜没有止步于此,首先他发表了对于《奇想之年》的阅读体验:描写琐碎,而且医学用语过多而显得枯燥。写作方式上,诉说自己的悲痛重复赘述,对于一个外人来说,读了难免不耐烦。诗人狄兰·托马斯的死后,他妻子写过一本《荒度余生》,琼·狄迪恩在年轻时候读的,曾鄙夷过悲悲戚戚的样子,45年之后,自己也写了一本这样自怜自艾一种调子的书。由此可证,有一些书读不懂,读得不耐烦,不一定是作者写得不好,或者你的阅读能力有问题,也许没有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它。不必勉强,“点头之交”也是一种体验,命运是一场轮回,世界上没有绝望的处境,体验一次他人境遇,借以谋划自己人生,以防措手不及。苗炜讲《奇想之年》,我就想到了巴恩斯的《生命的层级》,后者我粗略读过,看到苗炜接着讲到巴恩斯激动不已,读书该如此连续对比反复砸吧,目的是咀嚼出自己的“道”。《奇想之年》是女作家悼念丈夫,《生命的层级》是男作家悼念妻子,最让人动容的绝非痛哭流涕的慨叹生命,而是各种失爱后的恍惚细节。巴恩斯在妻子去世后,看报纸讣告,会下意识的计算和死者之间的年龄差,还会注意婚龄,倘若比他的婚龄长就会很嫉妒。他和妻子相守三十年,有时候也会发现守寡或者鳏夫的年头可能比婚龄还长呢,这种敏感到慎思,活着悲痛的人不言而喻,而从中,我们会看到什么是所谓的“爱情”。这是《文学体验三十讲》其中一个主题,有关最爱的人离去,我们该如何活下去。我们永远不知道未来会不会经历这一切,没有任何一门课程会教授这项技能。亲戚、朋友、父母、爱人、孩子每一个位置的离去都会不一样,活下来的人唯有自己面对这一切,而力量来自哪里?假若之前读过,我们会从作家的文字里感受相似的痛处和治愈的力量。苗炜融会贯通读过的书,寻找一些相似的情感表述,又异同的处境走向,每一种可能都不意外,每一种解读都为自己所用。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拓宽了我们看待世界的维度,多了做选择的余地。03、如果还有阅读能力,请继续保持下去苗炜在这三十讲里,提及大概八十本书,并附了图书目录和一些电影作品。他从毛姆的短篇小说体验到毛姆身在其中的八卦体质,他从伍尔夫的《达维洛夫人》连接起几位读者受到的影响,他从契科夫的《三姐妹》联系到另一篇短篇《醋栗》又聊到中国电影《立春》,他从真实的囤物狂科里尔兄弟聊到文学作品《纽约兄弟》......他能从一个故事的讲述瞬间跳到另一个故事里面,还能从虚构文学里瞬间跳到真实事件中,有一些是人物传记,一些随笔杂文,有一些是报纸的真实事件,他的目的并非在文学分析上,而是着力抓住阅读中某些共同之处的体验。我们每天都在看他人的故事:报纸的新闻事件、短视频的一分钟讲述、自媒体的每天的花样故事......如果我们只是要求情节上的新颖、离奇,贴近真实,这只是停留在技术上的责求。苗炜带给我们的是有关阅读之后的思考,虚构的小说终究是现实折射,像苗炜一样寻着故事的作者去找非虚构的作品,让真实的人生与作品交融,看到更恢弘广阔的他人故事,就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而这是电影、视频等技术手段改编无法获得的。就像苗炜最喜欢的那部《白鲸》,毛姆也称之为“伟大的作品”,书中的内容及其丰富,专业知识之深广,作者麦尔维尔带着专业领域的知识介绍抹香鲸的内部构造,大海与鲸的之间神秘交流,人类恐惧与驯服欲望交织航海时代的纠缠。假如这是一部电影,会是视觉效果震撼的好影片,而它是文学作品,带给人的更多是内心的震撼。忍不住遐想思考,人终究要战胜被吞噬的恐惧,那些即使两败俱伤也要为此一搏的决心,那会是什么?每个人内心都有不一样的答案。今日,阅读的重要性一次次被提及,更彰显了阅读能力在时代中孱弱衰退的迹象,而终有一天,主动阅读会成为一种稀有能力。苗炜鼓励有阅读能力的人,展开更开阔、轻松自然的文学的通读感官,用一种接近自己的方式获取自我感悟,文学在他的转述中挣脱了学术枷锁,他人故事只为己所用,阅读就不再为任何所难。苗炜说:如果还有阅读能力,我们一定要保持下去!作者介绍:荣荣每本书都认真读过,写书评,推荐好书!欢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