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那个两次为情自杀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发布时间:2022/10/24 20:39:47   
北京什么医院皮肤科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02/4439528.html

1

第一次读到戴望舒(以下简称“戴”)的代表诗作《雨巷》,真的被惊艳到。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你看,戴把油纸伞、丁香、雨巷、愁怨等元素组合起来,用文字画成一幅意境悠远的江南水墨画。丁香姑娘,也一度成为众多文艺男青年梦想中的初恋形象。

戴是个好诗人,但在生活中,前半生的戴跟顾城一样是个偏执狂。

据说,丁香姑娘的原型是戴的初恋:施绛年。施绛年是施蛰存的妹妹,施蛰存是民国著名学者,戴跟戴是上海震旦大学的同学。

通过施蛰存认识施绛年之后,戴就春心萌动,一再去找施绛年表白,但一再被她拒绝。

单就男性魅力来说,戴比徐志摩差远。戴长得不大好看,面部皮肤黝黑还有麻点,性格又有些忧郁、不阳光,施绛年压根看不上戴,几次婉转地拒绝。

施绛年的这种拒绝,让戴险些崩溃。戴约请施绛年最后一谈,希望她能接受戴的感情,否则戴就自杀。

施绛年当时大抵也是年轻,觉得眼前这个男人都要为自己自杀,看来是爱苦自己,就答应戴的追求。

施绛年为戴的赤诚所感动,也为戴自寻短见所震慑,勉强接受戴的感情。戴喜出望外,回到杭州请父母到松江向施绛年的父母提亲。

施绛年的父母过去是不同意这桩婚事的,如今在这种情势下,加上施蛰存的支持,勉强地应承。

订婚后,施绛年希望戴能出国留学,这样戴回国后才能谋求到一份更好的工作,等戴有份稳定收入,她才同意结婚。

就这样,戴去法国。在法国,戴半工半读,过得很苦,许多时候需要施蛰存给戴寄工资与稿费,才能勉强度日。

没想到,戴出国后,施绛年就跟别人恋爱。她大概是认识到自己当初跟戴订婚,实为情势所逼,这会儿终于选择诚实地面对自己。

为不影响戴的学业,施家所有人都瞒着戴,等戴学成回国以后才告知真相。

知道真相后的戴特别愤怒,当众打施绛年一耳光并登报解除婚约。

2

戴可能就是个“妹控”。跟施绛年分手后,戴爱上好朋友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两人结婚。

结果呢?可能是由于婚后的生活比自己想象的要乏味,可能是“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戴开始写诗怀念初恋施绛年。穆丽娟看到后,十分生气。

▲戴与妻子穆丽娟

穆丽娟最终离戴而去,倒不是由于吃这种小醋,而是戴的性格极端到她受不。

年抗战全面爆发,戴携妻女去香港。一年后,穆丽娟的哥哥穆时英遭到刺杀,可戴却不允许她回家奔丧。要知道,穆时英虽然已沦为汉奸,但戴曾经也是戴的好朋友啊。

同年,穆丽娟的妈妈病逝,戴却偷偷把电报扣押下来。

获悉妈妈去世后的消息,穆丽娟离开香港回到上海,一年后,她坚决地跟戴离婚,将女儿戴咏素留给戴抚养。

直到晚年,穆丽娟回首往事时,还怨恨戴“粗鲁,很不礼貌”,“戴对我没有什么感情,戴的感情给施绛年去。”

再次被女人抛弃,戴濒临崩溃,多次恳求复合,而穆丽娟当时已有人追求,直截当地拒绝戴。

绝望的戴再一次选择服毒自杀,所幸被朋友及时发现,抢回一命。

与穆丽娟离婚一年后,在朋友的引荐下,戴认识比自己小21岁的杨静。

杨静是图书印务局的抄写员,跟戴结婚时才17岁。两人婚后生育两个女儿(诗人、歌手、文艺工作者好像更容易生女儿?),一家五口有过一段短暂的幸福时光。

▲戴与妻子杨静、三个女儿

抗战胜利后,戴一家回到日夜思念的上海,可是,此时的上海物价飞涨,戴收入急剧变少,戴们的日子并不好过,生活质量比在香港时降一大截。

杨静从小出生香港,过不惯上海的苦日子,带着两个女儿回香港。

戴有时候也参加一些进步活动,结果被通缉,逃去香港,但没有与杨静住在一起(这些话是戴的大女儿回忆往事时说的)。

年,杨静爱上一个姓蔡的男青年,跟戴提出离婚,戴苦苦挽回未果,只得同意离婚,两个女儿一人养一个。

解放后,戴又起归心,一定要回大陆,就带着两个女儿去北京,被安排到新闻出版总署工作。此时,戴的哮喘病已经很严重。

年,戴因得哮喘病后,注射药物过量而去世,享年45岁。

3

若是单看戴的婚姻,你会觉得戴性格很有问题。极度缺乏安全感,极度耐不住寂寞,极度缺爱缺温暖,烦躁易怒,一生一身少年气。女人要跟这类人格的人在一起生活,定然是很累的。

戴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老爸当过铁路职工,后来又成为银行职员,妈妈也出生于书香门第。戴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一家人对戴宠爱有加。小时候,戴不幸患天花,脸上留下许多麻点,为此,戴遭受到同龄人的嘲笑,内心十分自卑。

敏感是诗人的天性。戴的敏感以及触觉丰富,使得戴许多时候能写出十分令人惊奇的诗歌来。《雨巷》这首诗,是戴年写成的,也成为戴的成名代表作。

戴这个人也不全然没有优点。戴有爱国情怀,有铮铮铁骨。

戴也是坐过牢的。香港沦陷后,戴被抓入狱,日军对戴进行严刑拷打,要戴说出好友端木蕻良(萧红的最后一任恋人)的下落,戴宁死不屈。戴的支气管炎,也是这时候加重的。

被朋友营救出狱后的戴,在身心受重创时才遇到小自己许多岁的杨静。

戴的大女儿回忆起老爸,说戴“对妻女好得不能再好”。

这个评价,可能有“为尊者讳”“为死者讳”的意味,再说戴大女儿记事的时候,戴也经历婚姻失败,应该有所反省,有所成熟。

“对妻子好”是一回事,但是不是“好相处”又是另外一回事。当然,也有可能,戴最终懂得如何当一个好丈夫,却没遇上对的人。

戴与顾城,都有点自毁型人格,但二者的偏执程度又不大一样。

顾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戴把妻子当成另一个妈,到死都没有长大,一旦感知到自己会被身边的人放弃,戴就会把内心深处的攻击性都释放到“妈妈”身上。

戴则不同,戴第一个想毁灭的人是自己。一个是无法接纳失败的现实,一个是无法接纳失败的自己,本质上还是有点不同的。

看一个人的一生,若是我们只简单看发生在戴身上的几件事或是只片面地看戴在某个人生阶段的表现,那么,我们很容易给一个人定性。

可是,当我们学着将一个人的一生从头看到尾,学着多从几个角度看看戴,你就会发现:这世间根本没有人能活成传奇,剥离光环与荣耀,那些享誉盛名的名人也不过就是与你我一样有血有肉、有错有对的普通人。

民国人物越多,我越是有“众生皆苦”的这种感觉。

我还有另外一点感想,那便是:一个人的生命长短,也会影响世人对戴的评价。就拿汪精卫来说,若是早期戴在反清活动时就壮烈牺牲,那么,戴就是世人眼中的英雄。若是戴在与穆丽娟复合不成时就自杀成功,那戴的大女儿可能也就没机会说出“戴对妻女好得不能再好”之类的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9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