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种类 >> 看了历史才知道,禹还是个上门女婿,他老婆
来,一本正经的胡叨叨历史。
说,尧,舜,禹都是一家子,也都说了鲧是禹他爹,鲧的父亲是帝颛顼,鲧是黄帝的曾孙,禹是黄帝的玄孙,正儿八经的孙子。
所以,只要是正儿八经的,那就有封地,看吧,还是家大业大,那时候,分家就开始分东西了,有家业的和没家业的不一样,要想子孙过得好,还得努力让自己变成富一代。
继续叨叨历史故事。
古代的神话著作《山海经》中有一个故事,叫《精卫填海》。
说的是炎帝有个女儿叫女娃,一次在东海里游水时,不幸被汹涌澎湃的海水淹死。这女娃也是作家,没那游泳的金刚钻,去干什么瓷器活?那时候又没有救生圈,一个小女娃娃跑大海里面洗白白,这不是明摆着送命?
话说,她死了以后,阴魂不散,她觉得自己老老冤枉了,洗白白就送了命,关键自己这公主命还没享够福呢,就这么被欧喔了,着实生气,于是,她就变作了一只精卫鸟。
这只鸟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嘴红爪白,常栖息在桑树上,精卫鸟每天从西山叼来石块,以图填塞东海。
女娃心里恨啊,我填不满你,我女儿继续填,我女儿填不满,我外孙继续填,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打住,这是精卫填海,不是愚公移山,所以,还得回到治理水患。
虽然是个神话,但是,这个神话故事说明了上古时期水患严重和人类与洪水作斗争的决心。
此时,在位的是尧,老尧治理政事虽然很有实绩,人也踏实肯干,做事也很靠谱,但他在位后期,山洪老是暴发,呼呼呼的挡不住,也没有什么预报,那时候,只有看见洪水,才知道洪水来了,洪水乌洋洋的围绕着大山,淹没了丘陵,冲走了人们的茅草屋,有的还冲走了老婆,那时候,尽管没什么彩礼,但是,在一起久了,毕竟有感情啊,这洪水一来,弄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尧是焦头烂额,暗自咒骂,天啊,这洪水是专门来和我作对的吗?
尧一看这洪水肆虐,民不聊生,怨言载道,也是愁眉不展,于是,他便召集各部落首领会议,让大家推选贤能之人去治理洪水。
这就是部门会议的雏形啊,哎,把各个部门,不,部落召集起来,开个小会,给领导分担分担压力,大家伙畅所欲言的谈谈治理洪水这个工程,看看谁家能够接这个活。
尧说:参会的大家伙啊,都出出主意,看看怎么能把这洪水治住,要不然,这每年洪水来了,咱损失太大了,有人丢了命,有人被冲走了粮食和肉,你看这事,真闹心,大伙子都出出主意,来来,敞开了说,只要能治住水患,我一定提拔提拔他。
参会的各部落代表,有不少人都推举鲧去治水。
鲧的父亲是帝颛顼,鲧是黄帝的曾孙,而尧是黄帝的玄孙,算起来鲧还是尧的叔辈。说起来,尧得叫鲧一声叔叔,大家伙推举了一个大辈的。
但尧却不大情愿,他不是很相信鲧,他说:“鲧这个人比较任性,无组织无纪律,还常违抗命令,不大受管,他还打骂下属,摧残同类,我觉得不可以让他担当此重任。”
可是,大家觉得除了鲧,再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
有人说:“他也是夏部落的一个首领,有领导才干。”
有人说:“他比较能吃苦,勇于挑重担。”
还有人说:“他为了保护财产,在家门口筑起了墙,使偷盗者难以进入。”
更有人说:“他在河边也筑起了墙,使河水难以上岸,这也是治水的有效办法。”
众人所说的都是实情,他在家门筑墙的办法,后来发展成为城墙,鲧可谓是筑城墙的始祖。
尤其是他在河边筑墙,的确也能防河里的水泛滥成灾。
那时,许多人家都被洪水冲毁了,可是他的家却安然无恙,应该说,他对治水还是有些经验的。
尧见众人都推举鲧治水,而鲧本人也肯主动承担。
另外,也确实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
尧心一横,没办法,就任命鲧去治水,但他有言在先:“治水有功受赏,治水不成则要严惩!”
鲧封地在崇(今河南嵩县北),人称崇伯鲧,很有才干。他领命治水,非常出力。他领着众人到水患最严重的地方,顾不上吃和睡,整天、整日、整年忙忙碌碌,可是他治水的方法还是运用自己筑墙防水的方法,哪里洪水泛滥,就在哪里筑堤堵水。
岂知这堵的办法只能治局部的小水患,对严重的全面性的水患是不起作用的。他堵了这头,却塌了那头。今天才堵,明天就塌了。他虽然忙得焦头烂额,食宿不顾,仍然无济于事,整整治了九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仅没把水治好,而且水患越来越严重。
这时候,舜已代理天子管理国政,眼看水患不治,民众受苦,心急如焚。他想到当初尧曾不相信鲧能把水治好的,并说过:“治水不好,要严加惩罚”的话,于是,舜就将鲧流放到羽山。
以后,鲧死在那里了,这事闹得。
舜召开各部落首领会议,另选贤能来继续治水。
在会议上,一个人高声喊道:“我愿当治水重任。”
大家一看,请命治水的是鲧的儿子禹。
禹跟了父亲治了几年水,也看到父亲的治水方法不对。
他要另想办法来根治水患,他并不因舜流放他父亲并致死而怀恨在心,反而认为自己死了个亲人,比起千万民众受苦受难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于是,他慷慨激昂地说:“父亲没有完成的事业,应由儿子来完成;父亲的过失,应由儿子来补偿!”
舜考察禹,觉得:“禹为人敏捷、勤俭;他的行为不违道,他仁爱可亲,说话诚实,声音的高下快慢,合于律吕,自身的进退屈伸,合于法度,一举一动,皆能适宜于事理,勤勉敬谨,可以作为纲纪。再说,禹也跟父亲治水多年,鲧的部落是治水的主力,由禹继续统率,比较便于行事,就当机立断,任命禹继续治水。
禹接受治水任务后,踏遍了闹水灾的各个地区。由于长期在野外奔波,他的手长满了老茧,脚底长满了厚厚的硬皮,蓬头垢面,背也驼了。由于脚长期在水里泡着,他的趾甲都脱落了,累得大腿消瘦,小腿无毛。
他改变父亲一味堵塞水势的方法,而采取顺着水的流势疏导人海。有的地方筑土堵水,但这仅仅是一种辅助方法。堵是为疏服务的,为的是使水更顺畅地从四面八方流入大海。
这个方法很有成效,但更为辛苦。
据说,禹结婚四天就离家治水,十三年中有三次经过家门都没进去看一看,第一次经过家门,听到刚生的儿子启在呱呱地哭。
第二次经过家门,他儿子启已会走路,站在门口向他招手,他只是摆摆手又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孩子已有十几岁了,拉住他往家里去,他想到民众的安危,挣脱了儿子的手又风尘仆仆地赶去治水了。
这就是美誉传千古的“三过家门而不人”的故事。
有人说,这禹治水治傻了吧?自己连老婆孩子都不管了?可是看看正常工作的禹正常得很,所以,有人说,是不是他外面有人了?
禹的老婆是就是涂山女娇,女娇的本家是东夷强大的涂山氏。
那时候,禹为治水都熬成了大龄青年,都小30了,还没见过女人什么样子呢,他母亲哭天咚地的和禹说,快娶个媳妇吧,你这不娶媳妇不就白来这人世间走一遭了吗?儿啊,得娶媳妇。
禹想想也是,自己风餐露宿的,没个女人也就算了,自己得留个后啊,没儿子这怎么成?
禹是心思缜密之人,他连着几个晚上不睡觉,想了又想,要不去对涂山女娇求婚的?这女的,娘家有钱有势,还有一大片土地,我要是成了她的老公,那么整个东夷都会为自己所用,各个部落的那些个不服气我的,估计也会倒向自己这一边支持自己,这买卖,只赚不赔的,合算的很。
想明白了禹就和涂山女娇求婚去了。
涂山女娇见到禹两眼放光,咦~,这老小伙子高大威猛,一表人才的,人也健壮瓷实,浑身的肌肉块老是迷人了,涂山女娇一边想一遍哈喇子直流,心下就说,这人要是当我老公,晚上抱着我睡,那茅草屋外的鬼哭狼嚎我也听不见了,安逸……
郎有情妾有意,亲事很快就定了下来,于是,禹请了几天假,准备迎娶女娇。可是,女娇说了,娶我?那不可能,我们这里,只有我娶老公,这是规矩。
禹心中有点恼闷,靠,轻率了,这不岔劈了吗?想娶个媳妇,结果把自己嫁出去了。但是,自己也惹不起这女人啊。据说,这涂山氏可是九尾狐族,我要是不答应,保不齐吃了我,哎,都到了这里了,嫁就嫁呗……
原来,当时的涂山氏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呢,女的才是老大。男的不管你有多大功劳,充其量也不过是个老二。
禹闭眼心一横,管他入赘不入赘的,形式而已,名字罢了。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就是最好的。
于是,禹做了上门女婿,“夫从妇居”。
禹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上门女婿,看,并不丢人。
可是,禹治水治的魔怔了,涂山女娇只搂着他睡了三个晚上的觉,这以后见都难,禹他就是过家门,也不回家。
这都不算,涂山女娇还听说,禹有了外遇。
她心里郁闷啊,所以,有一天,她倚在门口感出了自己的情感:
“候人兮,猗!”
就是这三个字的咏叹,就成为了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首情歌。
“候人兮”意思就是等候我所盼望的人。“猗”是古代的叹词,相当于现代的“啊”!一个“猗”包含了太多太多复杂的情感:想见到朝思暮想的情郎,见不到的焦虑——会不会把我忘了,会不会找了其他女子?可是不管怎么想也还是见不到,怎么办呢?怎么办呢?也没有啥理由再去工地上看看了······
这首只有四个字的情歌,让我们也看到了大禹夫人每日在涂山最高处等丈夫归来的画面。她等啊等啊,等成了一座望夫石,也不见丈夫归来。
诗歌贵在含蓄。“候人兮,猗!”等人啊,啊······
女娇的这一咏叹,后来成为中国诗歌的一个典范!
都是些啥事?
不过,也有记载说禹有三个老婆,他妻就是涂山氏女娇(太室山为其象征)。媵是女娇的妹妹(少室山为其象征),妾就是圣姑(主要见于越族传说)。关于女娇的妹妹:南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四,“唐少姨庙碑,杨炯撰,云少姨庙者,则《汉书地理志》嵩高少室庙也。其神为妇人像,则故老相传云启母涂山氏之妹也。”关于圣姑《水经注渐江水》:“(会稽)山下有禹庙,庙有圣姑像。禹治水毕,天赐神女圣姑,即其像也。”
这事谁知道呢,毕竟都是能人,自古美女爱英雄,哪管有没有老婆?
真有三个老婆的话,过涂山女娇的家门不入,也不是不可能的。
言归正传,这禹不仅会治水,他还让他的主要助手伯益在水患减退的地区领导民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经过十三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水患终于平息了。
而且随之生产也得到恢复和发展,整个华夏大地再现一派勃勃生机。由于禹为治水立了大功,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大禹。
舜是个奖罚分明的人,鲧治水不成,他就流放了鲧;禹治水成功,舜就将联合部落首领的位子禅让给了禹。禹,终于成功了。
从此,禹就成了华夏民族的领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