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抓实语用能力训练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发布时间:2023/8/29 15:10:19   

在小学语文阅读数学中,中低年级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预测和学会提问,而在高年级要注重导入阅读方法和阅读监控,即引导学生带着目的去阅读。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就是实际上的示范预测,用旁批的方式提示学生预测故事的内容或结局。

[1]预测的依据主要有:文本线索、个人生活和社会经验、先前阅读的知识经验。找线索可以进行针对性训练,而课外阅读和生活经验则不在教师的掌握范围内,这无形中强化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也说过,语文新教材,专治不读书,教师将“经典诵读”及“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进行整本书的教学指导特别有必要。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提升思维的深度,做到思考、质疑、研究、体悟。如何提升思维的深度,一是要上好阅读课,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在课堂上举例给出阅读整本书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阅读一本书,将课内的精读教学扩展到课外的泛读,并在大量的阅读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速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二是多读书,且要适当读一些有深度的书,如讲授《论语》节选时,可以让学生阅读《孔子的故事》这本书,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孔子的生平阅历和精神世界;讲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时,让学生看看今译的《山海经》,讲到《刷子李》这篇课文时,可以扩展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些顺着学生兴趣开展的阅读活动,能够在训练阅读技巧的同时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经典、规范的文本本身就是深化学生语言发展的自然教材,统编语文教材在“快乐读书吧”板块推荐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文字优美,主题积极向上,有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父母的陪伴下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而每本书配套推荐的3到4册课外阅读,已经能够达到10到15万字的阅读量。量变促成质变,润物无声,学生的阅读量上去了,思维能力自然提高了,无形中就解决了语言文字的运用问题。任何语言的学习,都只有在积累一定的词汇量,掌握一定的句式组合方法,进而形成个性化的心智结构基础上,才有可能转化为有效的语言表达系统。在这一结构之上,教师所能影响的,更多的是在于学生积累词汇量的效率和句式表达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放手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依照课堂目标扎实推进各单元语文知识点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学生语文基本知识和学习技能的掌握。

三、开展读写结合教学写作是最高阶的思维转化,是思维系统与文字表意系统的一种对话,是沟通生活经验与内心情感的一次碰撞,知识、情感与行为在文字上的表现,是教与学相对而成的世界——既成就教师也让学生圆满。一线任课教师,最欣喜的是看到学生个个能说能写,最苦恼的莫过于学生会说不会写。统编语文教材的一个特色是设计了习作单元,如四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其中编排的《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游记,已经给出了学生习作模仿的对象,在学习经典、优美的游记的基础上,教学内容很容易就和学生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经验产生共鸣,那么学生将自己假期和父母出游的经历写出来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和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要追问阅读的程度。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阅读和写作几乎占据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写作教学要以大量阅读为基础。针对写作教学低效的问题,特级教师于永正提出要重视读写联系、学用结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好读书、会读书,读与写要结合起来。

[2]他的经验在于重视阅读教学的小练笔,一者有所凭借,学生写起来容易,树立信心,克服下笔难的问题;二者能积少成多,为正式的习作打下基础,积累素材解决无内容可写的问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在小练笔的基础上,每周都要求学生写一篇开放式的命题作文,在克服下笔难后,学生或长或短,基本都能把意思写得清楚明白,文从字顺,达到作文不离题,文字通顺的基本要求。阅读为舟,写作为楫,语文教学就像一艘渡船,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凭借掌握到的语文能力,追求“真、善、美”,拒绝“假、恶、丑”,让学生“欲济有舟楫”,一路收获幸福,最终到达人生的彼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5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