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种类 >> 道德经第23章希言自然,同声相应,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希言自然:浩渺的大自然。希,浩渺。从事:做事情。道者同于道:正确、对路子则说明符合事实和规律。前一个“道”表示做事做得对,后一个“道”指事理、事实。得:勘校本作“德”,帛书甲本、乙本均作“德”。根据文义,以为写作“得”才能通顺。
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与“道”相同;从事于“德”的,就与“德”相同;表现失“道”、失“德”的,行为就是暴戾恣肆。与“道”相同的人,“道”也喜欢帮助他;与“德”相同的人,“德”也喜欢帮助他;与失“道”、失“德”相同的人,就会承受失“道”失“德”的后果。统治者不值得信任,人民自然就不信任他。
在帛书甲、乙本中,这一章都抄写在二十二章前面,因为此章与二十一章内容相一致,叙述用的语气、语言也是一种风格。这样的排列顺序,或许是有道理的。本章所具体阐述的问题,仍然是有关社会政治及其得失的内容,同时还包含有辩证法的观点。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些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相互矛盾的。这是老子思想中极富精义的部分。不过在这其中仍然贯穿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这种观点、这种态度绝不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采用的,而仅是对现实斗争中某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的策略,这虽然说不上是在逃避现实的政治斗争,但表面上给人的印象却是消极退守、防御。当然,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贯主张。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灵活运用,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本章阐述的是处世之道。自今及古,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君子行驰在天下,立心于天地间,执守阴阳平衡之道,阐大道之理以此开导大众。所以处世之道非常重要。人行驰在天下运作于大道,做事就得把握好度。过了,乱了规则;少了,又不行。人生在世就要做有意义的事,做有功德的事。做些没必要的事,众人都反感;做些可恶的事,众人都憎恨,甚至是天之所恶。通达了世出世间法和明悟了世出世间法的人,都求百世功千秋利万代名,这才是最重要的。对于那些没必要的,即使是道者也会感到无趣。
(1)锐意进取的秦汉文化
先秦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顽强精神,在秦汉时期得以延续,这就是秦汉精神。它发扬光大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传统理念,以群体的方式,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发挥到极致。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没有贪图安逸享受,他依然雄心勃勃,东奔西跑,不停地出巡各地,以至于后来病死在出巡的途中。
据说,秦始皇出巡的动机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有人告诉他“东南有天子气”。对于他来说,这就意味着另一个“天子”隐藏在世上,对秦帝国江山构成了威胁,他出巡就是要压住这一带的“天子气”。
当时的占星家说“天子气”盘踞在金陵之野。秦始皇东游至此,便动手整治金陵的地脉山形。他派人翻江倒海,造湖挖山。凡看起来有点气势的山峰统统削平。
有人对他说,一些稀世的美玉珍宝能抵挡王者之气。他就不惜代价去金陵附近埋下了许多珍宝,并将金陵改名为“秣陵”。
据说,后世的人曾经在金陵掘得一个铜匣,长2.7尺,匣盖是用琉璃制成的,上面装饰以云母。匣中装着白玉如意。手柄部位刻着螭虎文蝇及蝉等图案。这就是秦始皇当年埋下的东西。
据说秦始皇在出巡时得到这样一个消息,说是大禹的九鼎在泗水出现了。九鼎历来是权力和威望的代名词。这鼎是周显王时沉于江水之中的。秦始皇认为,鼎在此时出现,足以证明自己的德行不亚于三皇五帝。
公元前年,秦始皇巡游至彭城,斋戒祭祀之后,派数千名潜水的人入泗水寻鼎。但是,找了许久也不见鼎的踪影。
这时有人说,九鼎乃神物,不愿见秦始皇,便藏了起来;还有人说,鼎确实在泗水出现过,并有人看见,有一根绳索将鼎系着,在水波中时隐时现。后来,有一条龙大约知道秦始皇要捞鼎,就咬断了系鼎的绳索,九鼎从此就不再出现了。
秦始皇没捞着鼎很是沮丧,辗转向南,来到了洞庭湖。在渡湘水时,遇上了大风,忽而狂涛汹涌,波浪冲天。秦始皇无法渡水,以为是神灵有意和自己过不去,便问左右道:“这里敬的是什么神?”
随从的一位博士答道:“听说是尧之女,名娥皇、女英,死于此地,封为湘水之神,今兴风作浪,大约是她们发泄幽怨的缘故吧!”
秦始皇本来就不高兴,不听则已,一听勃然大怒,下令发名刑徒来到洞庭湖畔的湘山,遍伐山上树木。又令放火烧山,使湘山不留一草一木。
其实,古往今来,湘神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善良忠贞的美好形象。湘神是帝尧的两个女儿,姐妹两人同时嫁给舜帝做妃子。
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她们千里寻夫不遇,姐妹俩悲恸欲绝,泣泪成血,不久便忧患而死。她们的哭声感动了天地鬼神,泪水洒在竹子上,就留下了永生永世消失不了的斑痕,后世称之为“湘妃竹”。
后来,秦始皇学着做神仙,认定自己已有一定神功,便在君山的石壁上刻了几颗大印以封湘山,试图镇住湘神,使之永世不得兴风作浪。
时至今日,尚有两枚石刻的大印,保留在岳阳市君山面临洞庭湖的绝壁之上,印有篆体阴刻“永封”两字。石印各长1.2米,宽0.8米,字迹苍劲有力。
秦始皇这种不畏天命、敢于向神灵挑战的精神,正是雄伟的万里长城、阿房宫、十二金铜巨像、力士孟贲像的思想基础,也就是排列齐整、声威雄壮的秦陵俑马所要表现的精神。
秦陵俑马从整体上看,也许远不及后世那样精巧、细腻,而以拙重、粗犷为特色,然而正是这种“客观简朴性”,成为了秦汉时期文化精神的象征。
这个雕塑的风格不是偶然的,它正是这一时期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强烈的开拓,征服欲望的形象写照。它继承了远古以来,华夏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注重人力,与自然抗争的崇高精神。
至汉代,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苍劲的诗句表明,汉代文化精神就是在秦代激越、高亢的基调里行进的。
汉代初期曾一度流行的所谓“黄老之学”,但这种主柔守雌的思想并非西汉王朝的真意,而是为了适应当时形势的权宜之计,“无为”是策略,为的是大有所为。普遍的尚武,也是积极进取精神的表现之一。
从汉武帝刘彻开始,羽翼丰满,国力强盛,于是便抗击匈奴、交通西域,创立了不朽业绩。秦汉时期的文化精神恰当地表现了征服自然,征服物质世界,开拓空间,占据空间的时代。
事实上,如果沿着秦汉文化精神中的阳刚之气追溯下去,就会发现早在远古神话里,就体现出了我们民族在早期的那种大气磅礴,与自然抗争以求生存的文化精神。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就是最好的说明。
总之,秦汉时期的文化精神是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这种精神也正是《周易》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荀子》里“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现实中的表现。
(2)张骞冒险出使西域
司马迁身残志坚著史书令人感动,张骞两次去西域则令人赞叹。张骞去西域,被史家誉为“凿空”,表明这是一次空前绝后的探险。张骞等人历尽千难万险而百折不挠,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毅进取的精神。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