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习性 >>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那炎帝一脉去哪了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说是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
我们经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所谓炎黄,就是炎帝与黄帝。
在主流的观点中,夏商周三代以前是三皇五帝的时代。
但是我们在五帝的族谱中,尧舜禹啥的全是黄帝一脉,炎帝一脉却没有。
炎帝一脉到底去哪了?
山海经中记载,炎帝有个小女儿叫女娃,一天她在东海边玩耍,却不小心掉进海里淹死了。
女娃死后变成了一只鸟,名叫精卫。
精卫鸟每天不停地从西山上衔来木头石块,丢进东海里,希望把这个害她性命的大海给填平了。
我们理解精卫悲愤的心情,可是她当真只是怪被淹死的东海吗?
让我们来看看东海的海神是谁,东海的海神,是她叔伯——黄帝的儿子,她的堂兄弟禺虢。
且不说女娃是神族,在自己堂兄弟的地盘上,按道理也不该那么轻易掉进海里淹死。
女娃到底怎么死的,想必大家心里也能猜到了。
所以,女娃悲愤的是堂兄弟禺虢,而她的父亲炎帝,对女儿的死,自然也知道不是那么简单。
从这里看来,炎黄之间早就心生嫌隙,黄帝一脉不停挑衅炎帝,女娃之死只是其中一件而已。
女娃溺亡之后,又发生了一事:刑天舞干戚。
山海经上记载,刑天因与黄帝争夺神位,被黄帝斩首,葬于常羊山,于是以双乳为眼睛,以肚脐为口,拿着武器和盾牌舞动。
“与黄帝争夺神位被斩首”,这段记载,仔细想的话还是有疑点的。
作为炎帝臣子的刑天,有什么资格去与黄帝争夺神位呢?要争也是老大炎帝。
因谋反被杀,这样的“幌子”在历史上可不少,尤其是老朱,最喜欢给人扣“谋反”的帽子。
刑天脾气爆,长时间被黄帝的人打压,心里早就不爽了,女娃莫名其妙死了,他自然直接去找黄帝算账。
黄帝也不是善茬,本来就一直顾忌炎帝夺位,看到刑天送上门来,“以下犯上”,这不是正中下怀嘛。
把刑天斩首,黄帝不仅除了炎帝的一员大将,也趁机向炎帝敲个警钟:我才是正
主。
祝融是炎帝的三世孙,也是炎帝一脉公认的叛徒。
作为炎帝的后裔,祝融不仅没站在炎帝这一边,反而一直为黄帝鞍前马后,甚至不惜跟儿子共工决裂。
《山海经》记载,共工作乱,祝融奉天帝之命前去镇压,共工不能抵挡,于是一怒之下撞断了天柱不周山。
黄帝之后的首领叫颛顼,颛顼之后叫帝喾,紧接着是尧舜禹,这都是黄帝一脉。
作为联盟另外一部分的炎帝一脉,彻底没有了继承首领的资格。
炎帝一脉中的少壮派青年共工对于这种方式非常不满意,就挑战颛顼的权威,但他的父亲祝融却坚定地站在了颛顼一边,成为了镇压自己儿子的急先锋。
共工不敌,怒而触不周之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所谓的“共工之乱”实则是炎帝一脉对黄帝一脉的反击。
不过,共工最终还是被祝融、颛顼、帝喾等人联合镇压下来了。
也正因为祝融如此不留情面地镇压共工,才终于让黄帝一脉承认,成为专业的对抗炎帝的打手。
此后,共工的臣子,相柳氏,也就是一种蛇身九头的凶神,继承了共工的遗志,继续与黄帝一脉对抗,结果被大禹击杀。
夸父是炎帝的八世孙,夸父逐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但他逐日的动机却是一个谜。
话说黄帝阵营中有位应龙,他所管辖的恰恰是水。
从《山海经》的“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可知,应龙在哪里,哪里就有充沛的水,夸父是被控制水的人(或神)杀死的。
应龙控制了水,夸父得不到水,口渴然后寻找水源,水是部落生存的先决条件。
于是,夸父开始了一场寻找水源的大迁徙,可以说,夸父是先口渴再逐日。
应龙管的是水,施法降雨绰绰有余,看到夸父口渴逐日,他暗里里肯定也下了不少功夫。
夸父逐日而死后,最后一个炎帝部族中有声望和能力的人也断了,炎帝一脉再也无有实力之人能与黄帝对抗。
自此,黄帝一脉的地位更加稳固了。
一开始,炎黄并不是合作关系,而是竞争对手。
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黄帝也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
那个时候,生存最重要,谁能保障大家生活,大家就认谁做老板。
炎黄融合后,黄帝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他的妻子嫘祖从养蚕中发明了丝绸,大臣仓颉创造了文字,诸如此类,黄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发不可动摇。
相应的,人们已经逐渐忘却了炎帝做的贡献,“诸侯咸归轩辕”,炎帝的追随者变少,两个部族发生了冲突。
毫无疑问,是黄帝胜利了,两个部落融合在一起,被称为炎黄,黄帝成了华夏的实际话事人。
享受了权利,就必须承担义务,之前炎帝与蚩尤的仇,黄帝作为新的领导,也一并继承。
自古以来一山容不得二虎,所以两位大佬的决裂,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自古以来,胜者为王、适者生存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哪怕上古时代,炎黄之争,也只是顺应人类文明进化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过,也正是在不断的碰撞、斗争与融合中,华夏民族的生命力才变得愈发强大,得以生生不息、繁衍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