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漳水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
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散盖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
长子县故城,长子县,《禹贡》属冀州,因尧子丹朱而得名.《左传·襄公十八年》载“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可知春秋时已称今名.战国时属韩、赵.秦置上党郡,为郡治.两汉属上党郡,亦为郡治.献帝建安年间,郡治徙壶关,为属县..长子县故城即今丹朱镇孟家庄村西南之长子战国古城,古城遗址颇具规模,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城址西南有一圆形夯土遗迹,底部周长25米,残高5米,夯土层厚约0.1米。
按经文所谓“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推析此处浊漳水即指今浊漳河之南源而言。(备注:浊漳河,河分三源:浊漳南源出于长子县发鸠山;浊漳西源出于沁县漳源村;浊漳北源出于榆社县柳树沟。南源和西源先在襄垣县甘村交汇,又东至襄垣县合河口与北源交汇,始称浊漳河。)
发鸠山,今仍称发鸠山;位于山西省长子县城西约二十五公里处,属太岳山脉,主峰海拔.8米。《山西经·北次三经》云:“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郭璞注云:“今在上党郡长子县西。”《清一统志》:“发鸠山,在长子县西五十里,一名发苞山,一名鹿谷山,一名廉山。《山海经》:发鸠之山,漳水出焉。《淮南子·地形训》:浊漳水出发苞。注:发苞一名鹿谷。《汉书·地理志》:长子县鹿谷山,浊漳水所出。《魏书·地形志》:长子县有廉山,浊漳出焉。《元和志》:发鸠山在长子县西南六十五里。《寰宇记》:鹿谷山在县西,有大道入壶口,东出达襄国,西登奚斯巨岭,以达河东,径阻千里。《县志》:在县西五十余里,亦谓之长子西谷山。有四星池,是谓灵湫,漳水之源。其山苍秀耸拔,诸峰四面如列屏然。”明代朱载堉在其《羊头山新记》中也提及发鸠山,山下的灵湫庙里还供奉着炎帝神农氏女儿,奉为当地漳水水神,传说是炎帝为自己女儿所建。(另注:今浊漳河南源发源于长子县发鸠山(今人亦称之为鹿谷山,但从注文“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推析注文所谓鹿谷山疑与今发鸠山南麓方山主峰有关。)
阳泉水,据谢鸿喜考证:今称岳阳河,“在长子县西南。”但光绪《山西通志》云:“阳泉水出县西四十里平泉村(今仍平泉村),东南流至乐阳村(今仍乐阳村)入漳,俗名阳泉沟。”故结合光绪《山西通志》及Googleearth综合考量“岳阳河,在长子县西”为妥。
散盖水,据谢鸿喜考证在长子县西南三十余里处。光绪《山西通志》云:“散盖水出县西南五十里散盖山下,北流入漳,经李庄、两都二村。”
阳泉水、散盖水均系浊漳河上源季节性小支流,从Googleearth鸟瞰注文“三源同出一山”后汇聚处约与今申村水库相当。
图表1浊漳河水系图
△东过其县南。
图表2浊漳水上游流域卫星示意图
又东,尧水自西山东北流,迳尧庙北,又东,迳长子县故城南,周史辛甲所封邑也。《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即是县也。秦置上党郡,治此。其水东北流入漳水。漳水东会於梁水。梁水出南梁山,北流,迳长子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涅。尚子,即长子之异名也。梁水又北入漳水。
尧水,据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尧水在县西南十三里潜山,东北流入漳水。
尧庙,今仍称尧庙,在今长子县西12里尧庙山上。其山又称潜山。
梁水,据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梁水出(长子)县东南二十里梁山下,西北流至下霍村入漳,河长十五里。
△屈从县东北流。
陶水南出陶乡,北流迳长子城东,西转迳其城北,东注於漳水。
陶水,疑与今陶清河有渊源,但按注文“北流迳长子城东,西转迳其城北”考量则古陶水与漳水河道均已发生较大变迁。
△又东过壶关县北。
漳水东迳屯留县南,又屈迳其城东,东北流,有绛水注之。水西出谷远县东发鸠之谷,谓之为滥水也。东迳屯留县故城南,故留吁国也,潞氏之属。《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孙蒯于纯留是也。其水东北流,入于漳。故桑钦云:绛水出屯留西南,东入海。漳水又东,冻水注之。水出西发鸠山,东迳余吾县故城南。汉光武建武六年封景丹子尚为侯国。冻水又东,迳屯留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史记》赵肃侯夺晋君端氏而徙居之,此矣。其水又东流,注于漳。故许慎曰:水出发鸠山入河,从水,东声也。
屯留县,按注文“漳水东迳屯留县南,又屈迳其城东”比对相关文普资料,则今屯留县李高乡古城村东周遗址恰当其位,而附近的古城沟村一带亦分布着颇具规模的汉墓群亦为此进一步佐证。(山西文物局,)
绛(滥)水,按注文“东迳屯留县故城南”作方位推析绛水应即今岚水河而非今绛河。
冻水,按注文“冻水又东,迳屯留县故城北”冻水即今绛河。
余吾县故城,按注文结合考古资料推析余吾县故城即今余吾镇南街村东周遗址。(山西文物局,)
漳水又东北,迳壶关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故黎国也,有黎亭。县有壶口关,故曰壶关矣。吕后元年,立孝惠后宫子武为侯国。汉有壶关三老公乘兴上书讼卫太子,即邑人也。县在屯留东,不得先壶关而后屯留也。
壶关县故城,按注文“迳壶关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县在屯留东”结合文普资料推析,今长治市马厂镇颇具规模的泽村遗址与注文方位描述大致相当,但城址未明估计已为漳泽水库所湮。
黎亭,不少学者认为即今长治县黎岭村,但爬梳相关文普资料发现黎岭村有颇具规模之汉墓群分布,故此黎亭亦当不远;而附近规模最大的战汉遗址则为韩店镇南王庄战汉遗址(约48万平米);故此推析黎亭当与南王庄战汉遗址有渊源。
壶口关,学界多认为即今长治市区壶口村。但壶口还有一处即黎城县皇后岭。史念海先生在《壶口杂考》中认为:今黎城县壶口为春秋齐国夏所伐壶口,后来的壶口则为长治市东之壶口。不过考古发掘报告显示黎城县皇后岭遗址为汉代遗存,故对史氏所论姑且存疑。
漳水历鹿台山,与铜鞮水合。水出铜鞮县西北石磴山,东流与专池水合。水出八持山,东北流,入铜鞮水。铜鞮水又东南,合女谏水。水西北出好松山,东南流,北则苇池水,与公主水合,而右注之,南则榆交水,与皇后水合,而左入焉。乱流东南,注於铜鞮水。铜鞮水又东,迳李憙墓,墓前有碑,碑石破碎,故李氏以太和元年立之。其水又东迳故城北。城在山阜之上,下临岫壑,东西北三面阻涧,广袤二里,世谓之断梁城,即故县之上虒亭也。铜鞮水又东,迳铜鞮县故城北,城在水南山中,晋大夫羊舌赤铜鞮伯华之邑也。汉高祖破韩王信于此县。铜鞮水又东南流,迳顷城西,即县之下虒聚也。《地理志》曰:县有上虒亭、下虒聚者也。铜鞮水又南,迳胡邑西,又东,屈迳其城南,又东,迳襄垣县入于漳。漳水又东北流,迳襄垣县故城南,王莽之上党亭。
鹿台山,按《元和郡县志》襄垣县:鹿台山在县南二十里。今仍称鹿台山。
铜鞮水,今浊漳水西源。《太平寰宇记》襄垣县:铜鞮水,今名小漳水,亦名西漳水,自铜鞮县界流入。
石磴山: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铜鞮水出州西南七十里之石梯山。按此则石梯山即石磴山。
好松山,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好松山者或即伏牛山。按此好松山约今沁县棋盘山。
女谏水,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女谏水,……或即漳源之水。比对沁县地图,显然杨笃(光绪《山西通志》主撰)等的校勘是正确的。
榆交水,谢鸿喜认为即今圪芦河,但按注文“南则榆交水,与皇后水合,而左入焉;乱流东南,注於铜鞮水”则榆交水显然是东南流向从左入铜鞮水的;而今圪芦河则是从右西流注入了铜鞮水(浊漳水西源),故此认为榆交水即今圪芦河是错误的。
光绪《山西通志》云:女谏、公主、榆交、皇后、苇池等五水土人皆失其处。
上虒亭(断梁城),学界多认为即今襄垣县有虒亭镇,虒亭镇虒亭村西约米,浊漳河北岸,有虒亭遗址,“地表现存夯土墙残断,其中一段长约30米,基宽约4米,残高约3米,夯层厚约0.11米”
铜鞮县故城,不少学者认为即今沁县古城村。但按注文所述,铜鞮水先过上虒亭(断梁城)北,再过铜鞮县故城北,然后“又东南流,迳顷城(下虒聚)西”。则说明铜鞮县故城当位于上虒亭和下虒聚之间的铜鞮水(浊漳水西源)南岸。今沁县古城村虽发现有汉遗(规模较小)且位于铜鞮水北岸,更不符合其位于上虒亭(今襄垣县有虒亭镇)下游的校验,故以今沁县古城村比定铜鞮县故城显然有误。
下虒聚,谢鸿喜认为约今沁县轻城村。但轻城村若为下虒聚,则位于上虒亭(今虒亭镇)的上游方向,与注文所述方位次序明显不符。
胡邑,按注文“铜鞮水又南,迳胡邑西,又东,屈迳其城南,又东,迳襄垣县入于漳”则胡邑应位于铜鞮水与浊漳水交汇处西不远处。翻检附近的文普资料襄垣县古韩镇南峰遗址恰当其位,该处夏商遗址颇具规模(约75万平米),位于铜鞮水(浊漳水西源)南岸,且符合注文“迳胡邑西,又东,屈迳其城南”的两处方位细节校验。
上虒亭(断梁城)、铜鞮县故城、下虒聚(顷城)三处地望,按注文结合相关考古发掘报告及相邻的胡邑(南峰遗址)城址作方位、次序等综合考量,本文以为按注文“又东南流,迳顷城(下虒聚)西”则今襄垣县虒亭镇虒亭东周遗址应为下虒聚。而铜鞮县故城则大致相当今二神山商代遗址,而此处遗址位于铜鞮水南岸山岭台地上,与注文“迳铜鞮县故城北,城在水南山中”基本吻合。而新店镇大端东周遗址亦大致符合上虒亭(断梁城)“城在山阜之上,下临岫壑,东西北三面阻涧”的描述。
综上所述,上虒亭(断梁城)即今新店镇大端东周遗址;铜鞮县故城则大致相当今二神山商遗址;下虒聚(顷城)即今襄垣县虒亭镇虒亭东周遗址;胡邑,即今襄垣县古韩镇南峰遗址。
襄垣县故城,按注文“漳水又东北流,迳襄垣县故城南”结合文普资料推析疑与今北底遗址有关,而附近的古韩镇分布着数处规模庞大的汉墓群亦可为佐证。不少学者认为在今故县村,但故县村附近并未发现规模较大的汉遗址及汉墓群。而按《嘉庆重修一统志》襄垣故城:在今襄垣县北,汉置….有故县中里,在县西北四十里,故县东里,在县北三十里。则今故县村附近的汉遗址很可能为故县东里之孒遗。
△又东北过屯留县南潞县北。
县故赤翟潞子国也。其相丰舒,有俊才,而不以茂德。晋伯宗数其五罪,使荀林父灭之。阚骃曰:有潞水,为冀州浸,即漳水也。余按《燕书》,王猛与慕容评相遇于潞川也,评鄣固山泉,鬻水与军,入绢匹,水二石。无佗大川,可以为浸,所有巨浪长湍,惟漳水耳,故世人亦谓浊漳为潞水矣。县北对故台壁,漳水迳其南,本潞子所立也,世名之为台壁。慕容垂伐慕容永於长子,军次潞川。
永率精兵拒战,阻河自固,垂阵台壁,一战破之,即是处也。漳水于是左合黄须水口。水出台壁西张讳岩下,世传岩赤则土离兵害,故恶其变化无常,恒以石粉污之,令白,是以俗目之为张讳岩。其水南流迳台壁西,又南入于漳。漳水又东北,历望夫山,山之南有石人,伫于山上,状有怀于云表,因以名焉。
潞县故城,即今潞城市东北辛安泉镇古城村西北约米的潞河古城(东周)遗址,位于浊漳河南岸台地上。(山西文物局,)
台壁,今黎城县台北村。
黄须水,《嘉庆重修一统志》黄须水:在黎城县北….有东河,源出白岩山,南流入漳,盖即黄须水故渎也。
张讳岩,今白岩山。《嘉庆重修一统志》白岩山:在黎城县北,古名张讳岩。
望夫山,《嘉庆重修一统志》望夫山:在黎城县西北六十里,一名石伫山。(今老婆山)
有涅水,出覆甑山,而东流与西汤溪水合。水出涅县西山汤谷,五泉俱会,谓之五会之泉。又东南流,谓之西汤水。又东南流,注涅水,又东迳涅县故城南,县氏涅水也。东与白鸡水合,水出县之西山,东迳其县北,东南流入涅水。涅水又东南,武乡水会焉。水源出武山,西南迳武乡县故城西,而南出得清谷口。水源出东北长山清谷,西南与鞸鞈、白壁二水合,南入武乡水,又南得黄水口,黄水三源,同注一壑,东南流,与隐室水合。水源西北出隐室山,东南注黄水,又东入武乡水;武乡水又东南,注于涅水,涅水又东南流,注于漳水。
涅水,即今涅河。为今浊漳北源主要支流。光绪《山西通志》涅水:俗亦名小漳水也,出武乡县西护甲岭…….护甲山即分水岭。
覆甑山,今仍称复甑山。
西汤水,今西汤河。
涅县故城,即今武乡县故城镇故城村城址。(山西文物局,)
白鸡水,按注文“水出县之西山,东迳其县北,东南流入涅水”考量应为今源出东、西良村之间刘静阎家庄、茅庄、过武乡县故城镇北的那条小支流。
武乡水,即今浊漳北源,发源于榆社县北八赋岭(武山),南流入武乡故县镇西汇涅河。
武山,按光绪《山西通志》:武山即八赋岭,为武乡水之正源。
武乡县故城,按《元和郡县图志》乡县:本汉涅氏地,属上党郡。晋始为武乡县,属乐平郡。石氏分上党置武乡郡,县属焉。
隋开皇初废郡,县属潞州,晋县原有武字,草创失其旧名。西晋武乡县故城在今榆社县北三十里社城村东。(山西文物局,)
清谷口,按光绪《山西通志》:清谷,今县东北十五里之清峪,道通辽州。结合百度地图,今榆社县北有清峪村,附近有泉水河径流的大谷口,疑即清谷口。
鞸(bì,刀剑柄上或鞘上近口处的装饰)鞈(gé古代用皮革制的扩胸甲)、白壁二水,光绪《山西通志》:疑鞸鞈、白壁二水当是县志之岚峪水(今南屯河);但注文此处明确指出的是二水。故按次序考量白壁水约岚峪水(今南屯河);鞸鞈水疑当是位于上游的东河。
黄水,今云簇河(西川河),光绪《山西通志》:西川河源出(武乡)县北狮子岭。
隐室水,今清秀河,发源于隐室山(今禅隐山);按光绪《山西通志》:禅隐山当由隐室而讹立禅寺也。《嘉庆重修一统志》禅隐山:在榆社县西六十里,山镜深窈,最为幽寂,旧传有高僧隐此,中有道人泉。今榆社禅隐山有崇圣寺古刹亦为一方游览胜地。
漳水又东,迳磻阳城北,仓石水入焉。水出林虑县之仓石溪,东北迳鲁班门西,双阙昂藏,石壁霞举,左右结石修防。崇基仍存,北迳偏桥东,即林虑之峤岭,抱犊固也。石磴西陛,陟踵修上,五里馀,崿路中断,四五丈中,以木为偏桥,劣得通行,亦言故有偏桥之名矣。自上犹须攀萝扪葛,方乃自津山顶,即庾衮眩坠处也。仓石溪水又北,合白木溪。溪水出壶关县东白木川,东迳百畮城北,盖同仇池百顷之称矣。又东,迳林虑县之石门谷,又注于苍溪水。苍溪水又北,迳磻阳城东,而北流注于漳水。漳水又东,迳葛公亭北而东注矣。
鲁班门,谢鸿禧认为鲁班门即今平顺县虹梯关(按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引《潞城县志》:虹梯关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按此则仓石水当为今红霞河。虹梯关位于平顺县虹梯关乡东出河南的晋豫古商道上,为山西的“八大古关”之一。穿越虹梯关沿途景色壮美,分布着许许多多飞瀑清泉和幽静的小村庄,虹梯关挂壁公路就在虹梯关乡的梯后村和虹梯关之间。年5月11日,英国《每日邮报》刊发图片新闻,以“通往成功之路”为题,通过多角度的图片画面为海外读者生动展示了我市平顺县虹梯关挂壁公路的险峻与不易。文章一开头就称“那条穿过太行山的路,是用血汗和眼泪铺就的。”而外国网友也感叹:“怪不得中国人能建起长城!”
表1平顺县虹梯关挂壁公路
抱犊固,按注文“(仓石水)北迳偏桥东,即林虑之峤岭,抱犊固也”则抱犊固当位于虹梯关(鲁班门)北,按此颇疑注文所谓之抱犊固约今平顺县槐树坪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