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习性 >> 另类的语文启蒙方法姓林的雷较瘦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自然可以在孩子会听说之后,就开始进行文字的学习。0-3岁肯定是不适合的,这段时间所有的书面学习都没多大意义,可能还有反效果。
3-5岁可以作为启蒙的时间点,但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语文的兴趣,埋下种子,而不是以认多少字,或者背多少古诗词为目标。这是本末倒置,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教训要记住。
给孩子启蒙最好的方式,是讲故事。
不同的故事,会埋下不同的种子,将来会开出不同的花,结出不同的果。比如,成就斐然的科学家,往往在小时候都听父母讲过很多关于科学、自然奥妙的故事,因为父母本身就是相关领域的专家,耳濡目染。
当前,父母启蒙用的多数是绘本故事。市场需求很大,但绘本是不是一个好的启蒙工具,我持怀疑态度。很多绘本是为了迎合市场而粗制滥造的,是为家长量身定做的产品,加上营销推广,促使家长购买。
绘本只是呈现的形式,核心在于故事。所以,我们要选择适合的、对孩子有意义的故事,才能做好启蒙。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故事。
举个例子。
如果你姓林,可以讲讲祖先比干的故事。姓姜,可以讲讲炎帝的故事。这会将孩子引入历史的长河中,可能感受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原来是伟大人物的后代。在后来的生活中,可能会激发自身的荣誉感。
如果要让孩子产生对汉字的兴趣,就可以回顾仓颉造字的历史,讲讲文字是如何诞生的。通过具体的场景描述,让孩子发现文字的重要性。
也可以讲汉字的发展,是怎样从甲骨文、金文、隶书到简体字演化的。要是附近有博物馆,带孩子去看看历史文物,回顾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故事。
从历史中,你可以发掘很多动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等。假如你是山东人,可以讲孔孟,讲齐鲁大地发生的传奇。
总之,能不能讲出好故事,要靠家长自己的头脑储备。
为什么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就是因为如此。当家长的头脑贫乏,不讲故事,或者讲的故事特别俗气、随大流,那孩子的头脑就被定下了基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很难离开这个范围。直到有一天接触到新东西的时候,才能打破僵局。
我小时候就这样,都不知道看历史的东西,但看三国卡通片,对英雄豪杰特别神往。后来大概在舅舅家拿了一本汉朝的历史故事书,看得津津有味,说是沉迷也不为过。即便如此,我也始终没有去看正儿八经的历史书。
如果你的故事讲得不错,孩子自然会经常追着你讲。这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借机训练孩子的纪律性,做交换;二是为学习汉字做铺垫。
适当的时候,讲故事时拿着一本书,什么书都行(不要有图的),引发孩子学认字的兴趣。或者是用笔记本,把讲过的故事,或者将要讲的故事,写在本上。迟早有一天,孩子就会想认字、写字,要将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
家长的责任不在于教会多少字,而在于培养兴趣,这是语文启蒙的重中之重。用无为的方式,给孩子创造合适的环境,最后一定会产生比你用有为的方式更好的结果。
我小时候,父母和爷爷奶奶、外婆,给我做的最好的示范,就是尊重老师、尊重知识。除了我爸,其他人都不识字,所以我也将识字当作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那时,就是翻看《成语辞典》和《新华字典》我都觉得特别有意思。
我们家门口还有个孔夫子庙,经常去祭拜,也是一种另类的启蒙。
所以,不用焦虑别人家的孩子,几岁就如何如何,没有意义。因为在刻意的条件下铸就的结果,不是孩子自发的,一旦脱离那个环境,就会打回原形了。
很多人离开学校之后就不看书学习了,而我大学毕业之后,依然保持着大量阅读和学习的习惯。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写几本书,学会很多新东西的原因。我求知若渴,而种子在幼年的时候就埋下了。
语文的教育,是很长时间才会见效的。将来高考,要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的好文章,就靠多年的积累,全是实力的体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啊。
语文启蒙,不需要特别着急,但要开个好头,选择对的方向,稳扎稳打,一定能跑出来。我建议,跟随传统的启蒙思路,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方向去走,从提高孩子的修养,培养综合素质开始做起。
这样的孩子,越长越大气。格局够大的话,再加上机遇,将来说不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