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精卫填海”这一故事,虽然从今天人们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更多的是展现出古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持之以恒去做一件事以达到最后目标的寓意。这个被记录在《山海经》中的神奇故事后来通过道家的全新理解,创造出来了另一个让所有人都了解的故事,即“愚公移山”,虽然“愚公”与“精卫”是完全不同的角色,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却是相通的,正所谓“好事多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曾经被所有学者推崇的“愚公精神”,在今天却产生了些许争议,而“愚公移山”的故事更是遭到了一些名家的质疑。01其实,“愚公”这一角色在很多人印象里是那种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并最后成功的人,所谓的“愚公精神”核心在于坚持,坚持,再坚持。只有这样才会最后达到目的,这个道理从小就被家长和老师通过各种方式传授给我们。这个在中华文明里传承了千年的典故,却在今天遭到了巨大的思想冲击和质疑。席慕蓉,大名鼎鼎的诗人,作家和学者。她在一次演说中提到了小学课本中有关“愚公移山”的故事,并建议将其移出语文教材。言论一出,立刻在网络上引起了极为强烈的讨论和争议。那么,席慕蓉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观点呢,或者说“愚公移山”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当代伟大的资深学者会提出如此“过激”的观点呢?02首先,席慕蓉从环保的角度考虑,认为“愚公”虽然精神可嘉。但本质上是一个通过破坏生态环境来达到个人目的取向的人物,这种做法也许在数千年前无可厚非,但是放在眼下这个社会,这种强行改造自然的行为必将误导下一代的价值观,这是极为不利的。基于如此,席慕蓉倡导“愚公精神”应当为“大自然”让道,而不是放任个人的私欲和维护自身利益而不加考虑任何后果对自然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和损失。表面上看,席慕蓉的观点似乎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站在网友和其他领域学者角度来说,他们并不认为席慕蓉的观点值得提倡,甚至认为席慕蓉此言论有些过于异想天开。如果仅仅从自然和谐的方面切入,对“愚公移山”这一典故势必会产生过于负面的看法,我们应当从全局考虑,立足于本质去考虑问题,从而得出不一样的结论。03更有甚者,认为席慕蓉的看法过分激烈,如果我们仅仅从环保角度去看待古人创造的精神文化和民族价值观,那么从先秦到近代,不知道有多少名家大亨的作品将要被移出教材,如此一来,那么我们从小就接受的观念也将被全盘否定,于情于理这都是不切实际的。席慕蓉的言论虽然看上去很有说服力,但是站在大环境立场来看,确实有待商榷。如果说席慕蓉不认同“愚公移山”应该出现在教材课本里,那么对于《山海经》,应该没有人会产生质疑了,作为记录着我国早期神话的一部书籍,它所传递出的我国先秦时期历史文化和华夏精神的特点,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山海经》里光怪陆离的一个个人物和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践行,学习古人的思想观念,提炼文化价值。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分析,《山海经》所带来的无形历史财富,远远不只是一个“愚公”所能够概括的。结语在席慕蓉看来,“可怕的”愚公通过改造自然本来的规律和面目达到了自己的利益是不可取的。殊不知,在数千年前,尚处于蒙昧的拜物文化影响下的华夏民族,对于大自然的崇拜和恐惧完全不亚于席慕蓉的理解,我们应该对于席慕蓉的观点加以分开理解,如果愚公生活在信息科技发达的今天,那么他的做法肯定是违背了大自然生态平衡原则的,但是在数千年前,祖先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以愚公为例,他为了移动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几乎祖祖辈辈都在坚持一件事,我们今天所强调的不是愚公的做法和方式方法,而是愚公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对于民族情感积极向上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