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习性 >> 孔融让梨中国的道德典范,到了美国却成反面
自古以来,华夏历史长河中留下诸多文化典故,寓言,神话。这些前辈们或谦卑,或良善,或舍己为人,他们的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从小耳濡目染,可在美国人眼里,这并不是一则好故事,甚至可以说是反面教材,这不禁引发诸多思考,难道我们所推崇的道德模范是错的么?我们所传递的教育理念有问题?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教育意义
在很多人眼中,我们所接触的寓言故事,是孟母三迁,是精卫填海,是夸父逐日,是孔融让梨,是闻鸡起舞等等。这些流传千载的故事,教育我们要保持良善学会变通,坚持不懈,舍己为人,勤奋刻苦。生动的故事剧情很容易让孩子记住,耳濡目染的教育方式也让这些故事成为每一代人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拥有世界上唯一一个连绵不断传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脉,有着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文化典籍,这些共同构成了扎根于民族深处的精神文明。这些文明硕果在历史的考验下直到今日仍然散发着光与热,这些寓言故事如同夜空中的星斗,一颗一颗散发着看似不起眼的微光,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浩瀚星空。在这片土地上出生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这片星光的熏陶,道德上完满也是汉民族自古以来不变的追求。
因此而诞生的“君子”文化便是其衍生物。我们经常用梅兰竹菊比喻君子种种美好品行,梅花之高洁,竹之挺拔,兰之清雅,这些意象不胜枚举,和孔融让梨一样,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揭示了孔融让梨之所以传播千年的原因——它身上的教育意义,即,君子当礼让谦卑,量力而为,也蕴含着与人之交应当和睦谦让海纳百川。
孔融让梨的精神内核
孔融让梨的故事,每个人都不陌生。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家学渊源,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孔融让梨的故事,本身也是对儒家思想中礼让谦卑的传播。孔融和孔子一样,都是鲁国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一带。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孔融从小便养成了以礼待人的习惯。
某次,在父母分梨的时候,他主动提出来,自己应该拿最小的,剩下的应当按照兄弟姐妹们的大小依次分食。四岁的孩童所传递的良善,美好,和对兄弟姐妹的和睦,成为千年来的佳话,也成为了尊老爱幼的典范人物。
美国人所认为的反面教材
这样一则中国人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故事,在美国人的教育观念中却打上了反面教材的帽子。实际上这和两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内核,民族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人发现了北美大陆,由此定居,因此美国文化中处处有着古希腊古罗马哲学思想观点。而由于和当地印第安人的矛盾,因此在美洲文化内核中包含着一层不甘于下的内核。
殖民的血液也使得他们形成了一种文化共识,谦卑并不能获得土地,礼让也不能获得尊重,只有绝对的力量压制才能获得胜利,这一点在南北战争时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显然,这些思想对于礼仪之邦的华夏来说,既没教养,又失体统,不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长久之计。美洲文化信奉的力争上游为美国带来了经济的腾飞,甚至在工业革命之后有了与世界谈判的资格,而这一文化的巅峰便是二战的结束,铁幕的落下。
美苏抗衡的结局让美式文化成为全球都向往的文化。然而在经历了这么多年文化战争,从小在红旗下成长得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却深刻明白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也明白表面的自信和力争上游不礼让不谦卑,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失格,中华传承千年的儒家思想虽然随着封建时代的落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其旺盛的生命力却依然影响着今天的青少年。
儒家寓言故事,也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文化创新的基石便是文化自信,扎根于这片土地几千年的优秀文明不是几百年尘埃可比拟的。总而言之,孔融让梨的故事内核并非美国人所理解的一味谦让,一味奉献自我,而且小利不争,与朋友和谐相处的手段之一,中国真正的君子教育从来都是寸步不让,这与西方国家眼中的中国式无私大相径庭;
这也是美国人引起误会的原因,他们移民性质的文化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的欧洲文明,所以孔融让梨,并不过时,经历过时间考验的寓言故事如今有着更深刻的意义,国与国,文明与文明的碰撞有时候并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似是而非,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也会书写新的文明篇章。
结语:美国人或许曾经不认同孔融让梨的谦卑与礼让,随着孔子学院的全球性开展,早晚有一日,世界都受到儒家传统美德的熏陶。而儒家思想也会在一个又一个的文明碰撞之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孔融让梨,看似是一则小故事,实际上传承的是人类自古以来对于美好品德的追求,对于道德品质的追求。
诚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糟粕文化已经不符合现今社会发展秩序已经是落后的,有压迫性的道德标杆,但我们看待问题不能用二元对立眼光,而是遵循矛盾与历史的统一,科学与辩证的统一,所以孔融让梨,只要宣扬其中美好的道德品质,它就不是完全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