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形状 >> 冯骥才我们现在留下多少,后人拥有多少第三
历史文化是一次性的,如果失去,不可能重新恢复,没有就没有了。我们现在留下多少,后人拥有多少。
——冯骥才
《神鞭》神韵,《金莲》金疮,《烟斗》烟火,《奇人》奇迹。凡此种种,莫不栩栩如生,如邻在侧。
冯骥才先生年出生于天津,是中国当代文坛泰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巨擘和中国匠人大学名誉校长。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泰斗,冯骥才先生是“伤痕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冯骥才先生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代表作品有《铺花的歧路》、《雕花烟斗》、《珍珠鸟》、《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三寸金莲》等。
冯骥才先生作品《雕花烟斗》“这是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中一次空前的遭遇,一次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期间无法避免的文化遭遇。”冯骥才先生这样概括他在文革十年中的文化境遇与个人命运。
经历了建国后最黑暗的十年,冯骥才先生放下画笔,开始用文字记录一代人匪夷所思的命运,记录这段不能被忘却的历史。
青年冯骥才先生照片冯骥才先生展示了以单个“小人物”的命运为例的民族悲剧,但是也同时歌颂了人性的光辉。不畏惧黑暗,努力找寻光明,冯骥才先生以他的胆识和信念行走在黑暗中。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冯骥才先生冒着生命危险,以各种笔名进行不可能发表的写作,并将稿件藏匿于自家墙壁中。以入木三分的笔触、细致入微的观察,用温暖的文字记录和抚慰那处处伤痕。
冯骥才先生手稿市井况味,何止入木三分。鞭辟入里,实乃人性标本大观焉。
如果看过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系列,那么你一定记得“刷子李”刷浆时必须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儿。“蓝眼”看真假画时,无论尺寸大小,只看半尺,绝不多看一寸。“泥人张”从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就能捏出活灵活现的人像。“大回”钓鱼,想要哪种就能钓哪种,大的比他还沉,小的比鱼钩还小……
他们或富贵或穷顿,却在冯骥才先生的笔下栩栩如生,一个个故事都是冯骥才先生于旧日风物中寄托的眷恋和感叹。
冯骥才先生作品《俗世奇人》拥有年历史的津门古街估衣街是作为天津最久远的根,也是冯骥才先生很多灵感的来源。但估衣街却在年12月8日,面临着被拆除的危机。
听说《致红桥区大胡同拆迁居民的公开信》后,冯骥才先生一方面赶紧给时任天津市长李盛霖写信,一方面召集天津有志于城市文物保护的志愿者,决定做四方面工作:第一,请专业摄影师将估衣街挨门挨户地进行摄像,留下音像史料。第二,通过拍照片,将估衣街所有有价值的文化细节留在底片上。第三,访问估衣街的原住民,用录音机记录,保留估衣街的口述史。第四,搜集相关文物,必要的文物花钱买,挽留估衣街实证性的文化细节。
随后,冯骥才先生在当年(年)全国两会中作了题为“拯救城市文化刻不容缓”的发言。
但是他的努力并没有挽留住六百多年历史的估衣街,当估衣街被拆除成一堆废墟后,冯骥才先生站在废墟上痛哭。从此,他意识到,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在社会的发展中被抛弃、被遗忘,他坚定地从文学创作走向了非遗保护。
“文化自觉”,“抢救”先声,孜孜矻矻二十余年,繁赜困顿不足为外人道也。
20余年来,冯骥才先生一直坚持在保护中国文化的前线,奔走于各个文化遗产之间。
“有人也问我,说你做这个事跟精卫填海一样,个人用一点劲管用吗?我认为根本不管用,你就这一点破钱,即便真正的大商人,进入福布斯的,他挣那些钱,也救不了多少中国文化。只有全民觉悟了才能救,可是你等全民觉悟了,很多东西就没有了。”冯骥才先生如是说。
为了表彰冯骥才先生对民间文化的宣传推广和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年冯骥才先生被推选为“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冯骥才先生作品《旋涡里》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以匠为名,倾尽一生心力。大会大学,欣然鼎力支持。
中国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更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冯骥才先生一直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