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形状 >> 最湖里到厦门小镰仓,品读移山填海史
原创最湖里湖里头条收录于话题#最湖里7个
爱上一座城的理由很多,也许是因为一个人,一道美食,一栋建筑,或者一段风景。
从高崎站至集美学村站,地铁驶上高集海堤轨道桥,大概有1.5公里为跨海段,沿途浅蓝的、湛蓝的海水与蓝天白云交织一片,从车厢看出去,仿佛是宫崎骏电影《神隐少女》中的一景。地铁1号线跨海段,碧海蓝天的美景令人陶醉,被赞“最美地铁线”,美得让人心旌摇荡、流连忘返,拿起手机随手一拍,都是一幅美景。
一些人因为这段海景爱上湖里,更多的人是因为脚下的海堤。在老厦门人的眼里,海堤是厦门的骄傲;在新厦门人的眼里,海堤是特区的精神象征。
天堑变通途
厦门岛和大陆,原来相隔着两公里宽的海峡。清代康熙年间,厦门诗人张对墀就在《鹭门观海》诗中写道:“康回凭怒折地维,精卫木石无所施。茫茫大地汇为水,至今东南名天池。”望海兴叹的张对墀绝不会想到,多年以后,会有人在厦门岛西北端抛石造堤。
建设海堤的想法是由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和厦门市第一任市长梁灵光共同商议提出的,当时修建厦门海堤,除了厦门交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个考虑是海防战备的需要。据了解,当时约有上万名建设者参与了这一宏大工程。
厦门海堤之所以伟大,首先在于用的是最古老的工具——双手,建造了世界第一流工程,建设者们除了要斗天斗海,还要斗“蒋机”,后来有人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厦门海堤的建设过程,那就是“炮火中的移山填海”。
高集海堤通车的那一天,人声鼎沸。
厦门海堤由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组成,其中,高集海堤是横断海峡建造的,建于年,长米;杏集海堤续建于年,长米。两条海堤总长米,故厦门海堤又称为“十里长堤”。堤面可以同时通行火车和汽车,还有人行道。鹰厦铁路正是通过厦门海堤直达市内,此后,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这条海堤成为进出厦门的惟一通道。
年12月14日,鹰厦铁路打下最后一道钉,守候在厦门站的孩子们争相登上铺轨列车,几代厦门人所盼望的火车终于来到了。
峥嵘岁月淬炼情怀
《海峡长堤》
我听见
从遥远遥远的地方
传来一种震动大地的声音
好像春天远山后面的雷鸣
那是新时代的列车在向这里走来
那是贫困的土地在翻身
那是人民以双手
在推动着历史前进……
诗人蔡其矫创作的《海峡长堤》而今读起来,依旧激情澎湃。海堤建设者不仅筑起了长堤,更树立起了一座“海堤精神”的丰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厦门名叫“海堤”的多达人,绝大部分均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厦门人的海堤情结有多深,从海堤茶叶、海堤酱油的命名也可略知一二。
被不少厦门人称为“口粮茶”的海堤茶叶创办于年,带有时代烙印的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载起华侨眷恋故乡之情,不少老茶客被“海堤”甘醇的茶汤整整滋润了半个世纪。于他们而言,喝海堤茶,不仅是日常生活习惯的维系,更是品尝一份峥嵘岁月淬炼出的情怀。
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这条只能供一列火车穿行和两辆汽车对开的陆上通道,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距离形成一个畅通无阻的交通网络,还有巨大差距。在特区建设的春潮里,湖里升天入海,腾空劈浪,一个个交通奇迹地在这里诞生,海堤附近建起了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厦门大桥、海沧大桥、杏林大桥、集美大桥、翔安海底隧道。
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铺轨列车抵达厦门海堤,鹰厦铁路挺进厦门市,从此掀开了厦门铁路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火车从高集海堤开进厦门岛。
如今,集杏海堤成为一处闲适的所在,花树相间,搭配海景更有韵味。
欧洲有句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今,出岛交通大变样,条条大道通湖里,这每一条大道都是特区综合实力的体现、科技创新的结晶,它们身上都有鲜明印记,与“改革”相连,关乎“开放”。
寻找星辰大海
时光匆匆飞逝,当年围堤的豪言壮语犹在耳畔,但由于当年修筑的海堤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见证了半个多世纪沧海桑田的海堤,不得不在改造中“完美变身”——年10月海堤开口改造工程正式开工,以畅通航道,修复海洋生态环境。
海堤虽改,但精神永存。年,一座占地约1.2万平方米的海堤纪念公园落成,中心纪念广场由块海堤条石砌成,寓意“年”这一海堤建设时间。纪念公园的核心部分是厦门海堤纪念馆,利用和改造海堤原有“旧物”,重现海堤建设场景。许多人慕名前而来,感受那段横穿碧水战蛟龙、任尔风狂海浪汹的英雄之举。
海堤纪念公园有两处登高望远点,一是高崎寨遗址(高崎古炮台)处,二是观堤亭,年,郭沫若来厦时,就是站在观堤亭,写下了《咏高集海堤》。
海堤公园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不少文艺青年的摄影圣地,被誉为厦门的“小镰仓”。地铁呼啸着行驶,像极了电影里的场景,人们相约到此寻找星辰大海,回溯青春记忆。运气好的话,可以捕捉到地铁和高铁同时出现的画面。
在厦门
逛着海堤公园、喝着海堤茶是常事
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
#你眼里的厦门海堤#
若有疏漏,欢迎留言指正~
记者:刘舒萍
图片:李世雄、曾少雄、李鸾汉、海堤等
原标题:《最湖里
到厦门“小镰仓”,品读移山填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