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形状 >> 璧山健康共同体三通打通服务群众健康
“镇上就能看得好病,医院打挤。”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基层老百姓的健康需求,也是他们最质朴的愿望。如今,在重庆璧山,这一切都随着璧山区健康共同体“三通”+“信息通”建设的有效推进和落实,得到了逐步实现。
“三通”即“医通、人通、财通”,而“信息通”是重庆璧山以“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目标,计划打造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作为重庆市25个试点区县之一,璧山区健康共同体“三通”建设工作于年7月1日正式实施,年纳入全国试点。近年来,璧山区积极推动分级诊疗,基层服务能力有效提升,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逐步缓解。璧山区健康共同体“三通”改革成效被评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优秀实践案例并被市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在《卫生健康工作交流》专刊2次登载璧山区“三通”改革成效,充分肯定改革工作取得的成绩。
打通“医通”接口,群众在家门口享优质健康服务
乡镇卫生院的变化。蒋永劲摄
“我老婆刚怀起二宝,以后大人小娃儿都可以在屋门口做检查,确实方便多了。”璧城街道来龙村李大民对卫生院近年来的变化表示十分满意。他说感受最直观的就是整体环境干净多了,服务更贴心了,比如多了母婴室、儿童玩耍区、饮水机等。
“医院才看得到的服务,我们基层卫生院也有,太好了。”
事实上,李大民感受到的这些“变化”正是璧山区健康共同体“三通”建设的成效。
璧山区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柯真碧介绍,“医通”就是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服务同质化。如何将工作落到实处,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更优质的健康服务,璧山区抓准“同质化”这一关键词,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对基层提供“一对一”医疗帮扶,由基层卫生院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帮扶需求,区卫生健康委进行可行性评估,最终确定精准帮扶项目17个,促进优质医疗服务下沉。
据统计,医院累计下派帮扶人员人次,开展专项技术帮扶例次、医疗查房例次、专家门诊例次、教学培训讲座场次。
以璧城街道卫生院为例,该院提交了开设儿科及中医理疗技术提升的申请单,按照安排,璧山区妇幼保健院的儿科医院的中医专家团队分别进行了针对性帮扶,有效助推了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基层诊疗量明显增长。“近两年来,中医理疗的诊疗量每年增长率达%,儿科门诊诊疗人次每年增长达50%。”璧城街道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李勇表示,年,医院也以“三通”建设为契机,成功创医院。
“通过这项改革,开药也方便多了”。在青杠街道卫生院,患糖尿病多年的田某,从药房接过2盒盐酸吡格列酮片,“以前卫生院没有这种药,只能去医院开,我算了一下,费用报销下来,我节约不少钱。”
青杠街道卫生院副院长李代华说,目前全区正在实施医共体内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10种慢性病,医院用药为导向,列出了个上下级医疗机构统一常用药品品规,基层卫生院目录内的药品配备率达到60%以上,可较好满足慢病患者康复期回基层就近拿药的需求。
“人通”破解“人才荒”难题,百姓实现就近就医
8月24日上午,璧山区来凤街道中心卫生院门诊,迎来了大量的看诊患者,五位全科医生的门诊办公室外排起了长队。
“别小看我们卫生院,去年的门诊诊疗量达12万。”璧山区来凤街道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王荣刚介绍,虽然来凤街道常住人口约2.7万,但卫生院的门诊诊疗量近两年来一直呈增长趋势,这是卫生院近年来,诊疗服务能力提升的有力证明。
家门口有信得过的医生,群众更愿意就近看病。
医院呼吸内科专家到璧城街道卫生院指导业务查房。璧城街道卫生院供图
璧山区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柯真碧直言,基层“人才荒”问题,是区县域医共体“三通”建设的难题,也是百姓就近看医的“痛点”。为缓解这一困境,璧山区从多层面建立用人机制,让专家进乡镇,真正实现百姓在家门口就医。
今年6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治医师冉雪梅下沉到青杠街道卫生院,帮助其提升呼吸科规范治疗水平,实行“上挂下派”。到岗后,她调研发现,医院住院患者中慢阻肺患者占比达50%以上,为此,她除为患者诊治外,医院所有医护人员就慢阻肺规范化诊治及治疗方案等进行了系列培训,并制订了慢阻肺健康普及宣传方案,以提升群众对疾病的认识水平。
“你们作为家人,要多给予鼓励,现在国际上对肺腺癌的治疗方式有很多种,根据他的情况,我建议作进一步检查,再看选择什么治疗方式,比如免疫治疗或耙向治疗……”
“太好了,谢谢你给了我们一丝希望。本来我爸爸都已经绝望了。”8月16日,在青杠街道卫生院,一名患者家属听了冉雪梅的话后,心中重燃希望。
年以来,璧山区区级医疗机构落实50名人员指标,按照身份不变、待遇不减的原则,分年度派遣至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至少2年,基层医疗机构也选派技术骨干到区级医疗机构进修,实现人员流动畅通。
为了激励专业人才扎根基层,璧山区将“岗位评定”与基层服务挂钩。基层医疗机构按照区人力社保部门核定的中、高级岗位总数30%确定专业技术“岗位评定”总额78个,并实行动态管理,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在职聘用期间,可享受对应岗位绩效待遇。
“财通”助推区域抱团发展为老百姓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CT检查。蒋永劲摄
“肺部有小结节,高度怀疑是恶性,医院作进一步检查。”42岁的来凤街道居民汪先生,近日因咳嗽、自觉胸部不适,来到来凤街道中心卫生院就诊,根据CT检查结果,医生给出诊断,为他的疾病治疗给出了最及时的建议。
“他本来自身也没得典型症状,如果没有做CT检查,就会错过癌症的早期筛查,延误治疗,给他及家人带来的影响,我们无法评估。”来凤街道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王荣刚介绍,卫生院去年配置了璧山区乡镇卫生院第一台CT,对基层老百姓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而这样的结果得益于璧山区医共体“双资金池”。
王荣刚解释,“双资金池”也可以说就是“财通”。受益于“财通”,卫生院先后引进了数字化DR成像系统、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今年,卫生院正在创建甲级乡镇卫生院,医院医院等工作都提上了日程。”谈起这两年来卫生院发生的变化,王荣刚的言语中不掩激动。
据了解,璧山区建立“1+15+N”绩效管理制度,实施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按照统一集中、盘活存量、协同发展的原则,统筹建立了.92万元的“统筹发展资金池”和万元的“技术服务协作资金池”。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环境改造、设备购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绩效考核,以及上下级机构的相关技术协作等支出。与改革前同期比较,全区15个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医疗业务收入、基层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分别提升9.1%、14.8%、25.5%,基层医疗机构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以来凤街道中心卫生院为例,年卫生院实施“三通”建设,医院结余.7万元,将结余资金的40%提取为卫生健康系统统筹发展资金后,允许将剩余的60%用于基层医务人员的奖励。
两年来,在这些“区级专家”的带动下,璧山区基层卫生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层学科建设日趋完善,2家卫生院分别在ICU专科和口腔科方面、4家卫生院在中医理疗业务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基层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基层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达项;1家卫生院成功创建为“甲级”乡镇卫生院;3家卫生院中医专科诊疗人次同比上升%以上;3家卫生院分别在呼吸病专科、糖尿病专科等慢性病门诊人次方面同比上升达30%以上。
璧山区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柯真碧表示:“今年,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三通’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改变传统医共体服务管理模式,建立医防融合新机制,在区医改专项小组统筹协调下,创新建立‘1+3+2+N’工作新体系(即,全区组建1个健康共同体,以区医疗卫生事务中心为平台,以学科为导向,以镇街卫生院“两部一馆一专区”为承接点,医院、医院、区妇幼保健院‘3’条管理主线,区疾控中心、区精卫中心落实‘2’员派驻制度,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临床与公卫的‘双提升’);优化基层医疗机构门诊科室布局,前置健康管理站,打造“两部一馆一专区”,再造“登记→健康服务→挂号→分诊→就诊(康复)”的医防融合服务新流程,形成预防、医疗、康复一体化健康服务链,逐步实现诊疗与公卫管理、队伍、服务、信息、绩效‘五融合’。该项工作目前我们正在5家乡镇卫生院开展试点,计划明年全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