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鸟菊酒略论陶渊明诗歌意象建构及其

发布时间:2023/8/29 15:10:17   
中科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j/

鸟·菊·酒

——略论陶渊明诗歌意象建构及其人格凸现

洪林钟

提要:陶渊明在诗歌意象艺术创造上立意超拔、取象新鲜,造诣极高,因而使其诗歌平淡中显出浓烈,自然中露出雄奇,意境深邃,含意隽永,使其光明峻洁的人格在隽永的意境中得到最完美的凸现。在繁富众多的意象中,“鸟一菊一酒”最能恰当地象喻其“理想一现实一奋斗”的人生历程,凸现出其高尚的人格,展示出其全部的生活底蕴。

陶渊明作为田园山水诗的开创者、作为隐逸诗人,创诗歌平淡自然之楷模,并使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闪耀着不灭的思想光辉,这已为历代研陶家们著书立说形成定论,拙作断然不敢企及;然而有一点被忽视、或者说重视得不够的是:评陶诗的专家们往往从整体上去把握陶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而很少探讨具体的意象(如鸟、云、菊、松、酒等)及其象征比喻意义;即便略有触及者也零散见于个别论句之中,绝少有完整的篇章论析;今人这方面有新的突破、甚至颇有创获(尤其表现在对“陶渊明与鸟”的阐释上),但仍欠全面、系统。例如,曹植锷《诗歌意象论》,试图从诗歌意象理论研究我国古典诗歌,独辟蹊径,但陶诗中的意象只作为个别例证出现;周海平《陶渊明与鸟》、诒敏《“花鸟苔林”“寓意则灵”》、李易《陶渊明(饮酒(其五)疏说》等只是“对鸟之迹的论析"①,而魏正申《陶渊明探稿》(确具“探索性”)中又只论及“鸟之声也有寓意”②,总之都不无缺憾;而事实上,“鸟(云)”、“菊(松)”、“酒”(包括各自类似的意象)三者单论其一是片面的,只有三者的完美统一才构成一个完整的“陶渊明”及其完整的“生命的轨迹”;另一种情况是:在对这些意象的具体阐释上,他们往往将艺术性与思想性(寓意)割裂开来(多偏颇于后者),有些甚至机械相联、牵强附会,如魏正申先生认为“不同季节的鸟鸣又是其文学创作历程的象征”②,笔者即认为既无必要也值得商榷。总之,只有将艺术性和思想性完美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把握陶渊明诗歌,才能真正认识陶渊明其人(在这点上魏先生的“以文传世”观点倒是很有见地)。

因此,笔者认为,陶渊明正是在诗歌意象艺术创造上苦心经营、造诣极高,因而才使其诗歌平淡中现出浓烈、自然中露出雄奇,意境深邃、含意隽永,同时其光明峻洁的人格亦在这隽永的意境中得到最完美的凸现;陶渊明正是精心炼意取象,选用那些具有象喻性和“递相沿袭性,③(继承性)的物象,借物自况,托物咏志,在诗中淋漓尽致地抒写了他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精神。故此,拙作拟就其诗歌中表露出的主要意象,并试就诗歌意象建构理论的角度,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略陈管见,同时(主观上)力求完整、系统化。

(陶渊明与鸟)

理想:陶渊明与鸟

鸟,长有双翼,能自由自在地飞翔,故在中国传统诗歌意象中历来作为自由和理想的象征;但鸟亦会失群,会为人所羁甚至伤害,因而又成为文人失意咏怀的喻象。陶渊明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黑暗的政治和污浊的社会现实却不能使他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因而作为一个诗人,他便只能以诗为武器与现实抗争,借诗抒情言志,排泄心中强烈的愤懑。陶渊明在运用象征手法写其咏怀诗时便自然而然地选择“鸟”为物象,以舒展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情怀。陶渊明的政治理想是盼望太平盛世再现,天下一统,朝政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士人各得其所。也正是有了这种理想,他才有了“猛志逸四海”(《杂诗》)“大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强烈政治抱负。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得以实现:官场昏黑,仕途失意,生活贫困,遭遇灾祸……理想之鸟的翅膀被折断,于是他的诗中便出现了对“飞鸟”的向往,对“羁鸟”的同情,对“归鸟”的思慕,以表达这种希冀而又失望的幽愤之情。

(一)对飞鸟的向往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

这首诗是写诗人少时的欢乐无忧,转而自由爱鸟的心境,突出了以鸟之高翔比抱负之远大的宽阔胸襟。在意象建构上,以动态意象(“鸟”之“骞翮”)象喻人生意象(“志”之远“逸”)。平淡中显出雄奇,“不觉”中吐出豪放。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停云》)

诗人从视觉方面取象,写鸟的飞息自由;从听觉方面取象,写鸟的欢叫和鸣;转而从心理感觉上立意,抒发怀念之情,字里行间充溢着对飞鸟自由自在的向往和无限深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径曲阿作》)

诗句将“云”和“鸟”、“水”和“鱼”两组自然物象并置,运用比兴体手法,创造出高远的意境:云中鸟一水中鱼一隐藏着的“我”,构成一个三度空间,如一幅画,如一个电影镜头,从而构成意象的立体美;而“惭”和“愧”二字又将画面基调定在“感慨”之上:高鸟飞翔,我生弗如——触景生情,望“鸟”兴叹!

对飞鸟的向往之至,自然转入对失群之鸟的哀叹。下面一首诗寄托的就是这种感情: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饮酒》.

诗人运用象征型意象、采用比兴体手法,以失群之鸟自比:官场失意,政治理想幻灭,退守故园,犹飞鸟失去群鸟而托身孤独。其悲苦之情,不堪言表。

(羁鸟恋旧林)

(二)对羁鸟的同情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感士不遇赋》)

“鱼”和“鸟”本是自由的,但有“网”有“罗”,哪能得自由?!诗人将赋予特定象喻意义的两个动态意象与两个静态意象以并置的手法结成对偶,对比强烈,含意深远:诗人道破羁鸟受惊的原因所在,实际是感悟到自己理想破灭的根由,借此而发泄胸中的愤懑和不平——这里的“网”、“罗”就是上层社会的统治阶级,就是黑暗丑恶的社会啊!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饮酒》)

羁鸟受羁(惊),哪堪忍受?即便归田,心有余悸!诗人深为自己不等“高鸟尽,良弓藏"(《史记·淮阴侯传》)便迷途折返,及时退出“羁鸟”式的官场而庆幸;然而,诗人实际上正是利用意象所具有的多义歧解性(如“弓”的字面和象喻意义)对黑暗的统治阶级发出最强烈的控诉和咒骂、对门阀政治笼罩下的仕途进行猛烈的抨击。语词凄凉悲愤,令人不能卒读!

羁乌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饮酒》)

一方面,形式上诗句对仗工整,富有韵律,使意象组合具有音乐美;另一方面,诗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将两个自然意象赋予感情色彩(“思恋”),从而构成意象的喻象美:鸟在受羁之时更思恋广阔的森林,鱼在受制之时更思恋宽深的湖海,主宰万物的人更何尚不是如此?!这是对羁鸟的同情,更是对自己退出官场、归居田园心迹的表露;还有,诗句语气平淡,但平静的水面之下,却暗藏着湍急的漩流—一这在审美欣赏上就是语言的“距离化”、“陌生化”效果,在意象经营上,则是意象的含蓄美。.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

(三)对归鸟的思慕。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饮酒》其七)

将动态意象(“归鸟”)与静态意象(“林”)相组并置,并通过视觉和听觉效果,构成一个近景镜头:一群结伴归来的飞鸟拍打着翅膀,“叽叽喳喳”地呜叫着飞向茂密的森林——背景:黄昏;画外音:“日出而动,日入而息,归鸟闲悠自在之情尽在这一鸣一叫之中……啊,多么令人羡慕!”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归园田居》)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将“鸟一鸟巢(有托)”“吾一吾庐”两组意象并置在一起,自况之意.不言而喻:鸟之归林,犹己之归隐——为鸟有所托感到欣慰,为己有所归感到庆幸!

然而,最能表达诗人这种对归鸟的思慕和自况之情的要数其《归鸟》诗。以下是前两段: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弗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此诗意象密集(中心意象是“归鸟”),因而其象喻意义也就极其丰富:这只倦飞归来的小鸟正是诗人人格的象征;诗中的每句话几乎都是诗人生活经历的再现(如“远之八表”正是“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段生活的概括,“遇云颉颃”则正是征示着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抗争、奋斗等);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都着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此,这首诗就是通过寄兴归鸟以抒发诗人孤高傲世、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表达其对人生意义的独特理解,寄托着对归鸟的思慕之情,掺杂着“壮志未酬”的惆怅和悲愤。意境深邃,动人心弦。

陶渊明最终是将这种对归鸟的思慕之情寄托在至死不屈、雄心永在的精卫鸟的形象之中: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读山海经》)

以“精卫”为中心意象,将“微木”与“沧海’’巧妙相对,取象新颖,立意超拔,生动形象地凸现出精卫不屈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这不正是陶渊明所寄托的、崇拜的“偶像”吗?

诚然,历史上许多诗人的诗中都选用过“鸟”为意象以寄托自己的理想或情怀,但远不及陶渊明之深沉、执着。譬如:王维的“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木兰砦》)通过欢逐伴侣的情趣表露的是诗人在他所处的国泰民安时期所特有的闲情逸致,其向往、寄托之情较之渊明“翩翩飞鸟,息我庭院’’等句大为逊色;杜甫有诗“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以对鱼鸟自由快乐的思慕寄托的则是“荣华有是非”的省悟和“吾老甘自贫”(《秋野》)的理想,但远不及陶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所包藏的意蕴深刻;李白吟咏“众鸟高飞尽”是他“独坐敬亭山”所突发的孤傲之情,亦远非渊明“鸟尽废良弓”那种悲哀之情所能比拟。

总之,陶渊明本身就是只“鸟”;他永远在飞翔——从向往飞鸟到树立精卫形象,展示了他对人生执着的追求。

(陶渊明与菊)

抗争:陶渊明与菊

菊盛开于疾风横扫、寒霜施威的深秋季节;当百花纷纷凋谢之际,它却顶风傲霜,展夺目之异彩,吐醉人之芳香,因而诗人便纷纷赋予它特定的象喻意义:与世抗争,不同流合污,清高贞洁,刚烈不阿……然而,真正赋予菊以抗争、贞烈品性的,或者说真正以菊自况、对菊爱得最执着、影响也最为深广的当独推陶潜。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跨唐五代宋却独选(宋)赵昌父一首《菊》恐怕最能说明问题;而且,方回评注道:“菊花不减梅花,而赋者绝少,此渊明之所以无第二人也。历选菊花诗,仅得此首……"④在此,他至少承认两个事实:一、菊花之品不减梅花;二、咏菊诗为陶渊明所独一无二。但是,他将此简单归结于“赋者绝少”则未道出本质所在。人各有爱,虽与不同时代有关(如唐人爱牡丹,宋人爱梅花),但最终取决于“人各有志”。陶潜之爱菊,实是由其刚烈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所决定的。

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作为一个力量微弱的书生文人,决定了渊明的理想不可能得到实现;但有着菊一样耿介不阿性格的诗人却不愿贪图享受、同流合污。他于是隐逸,归居田园,赋诗著文——这便是文人特有的抗争、奋斗的方式。因此,对于陶渊明的隐逸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他的隐逸并非出于对人生意义的虚无主义理解。与其相反,他的创作和生活都反映出他对现实和人生的执着,只是往往通过较为隐晦曲折的方式表现而已。”诚然,在战乱频繁,国家危难之际,任何形式的“隐逸”都不乏消极、逃避之嫌,但无论怎么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陶渊明是以其文人特有的方式在不懈地奋斗着:他宁肯饿死也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宁肯掷官弃禄、生活贫困也不愿向权贵低头屈服;以他的隐逸和创作、以他的“劳动美”的思想,谴责豪门大族,抗争黑暗现实,“此所以高出晋宋人物”⑥。

因此,我们可以说,与世抗争,不同流合污,清高贞洁,既是菊的高贵品质之所在,亦是陶渊明的全部可贵之处——陶渊明与菊两者的品质何其相似!

无怪乎,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菊,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

无怪乎,陶渊明在理想之鸟的翅膀被折断之后,便以“菊(松)”为意象,在诗中借物自况,寄托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精神。

菊(松)的品质正是陶渊明人格的凸现;渊明的咏菊(松)诗正是他抗争、奋斗的写照。

我们还是来看他的诗歌吧——,

秋菊有佳色,渑露掇其英。(《饮酒》)其七1)

诗人从色彩上立意取象,将“松菊”这两个具有相同象喻意义的意象并置在一起便构成一幅鲜美的图画,从而创造出一种清新的意境:独立寒秋,战风霜寒露,百花凋谢之际独放异彩——这恰是菊的不同流合污,坚贞不屈的品质。诗人看似轻描淡写,却于平淡中见浓烈,“无意”中见深情:我陶潜退出浑浊官场,不正是学这凛然秋菊吗?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烈。怀此贞秀枝,卓为霜下杰。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检素不获展,厌厌竞良月。(《和郭主簿》其二)

这首诗意象密集,但诗人巧妙组合,便构成一个“芳菊和青松——霜和月——幽人和‘我(隐藏着)’”三度空间式的共存并发的画面,创造出一个神话般的世界;而诗人又正是借这个“神话世界”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情怀,表达自己要学那青松、芳菊以及有着松菊一样高贵品质的“幽人”,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中之杰”的强烈愿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诗句从视觉上取象,将意立在“悠然”之上,写诗人归居田园后采菊赏菊的闲情逸致;但细细咀嚼却不难体味出另一种滋味:理想的幻灭,生活的贫困,诗人无疑有一种难言的苦闷和痛楚;但他寻求到一种解脱的方法——于是隐逸,于是“欣然”“采菊”、“悠然见南山";然而,我们从形如羁网的“东篱",从“欲辨已忘言’’的矛盾心境中又可感悟出:这是暂时忘却痛苦的虬冶然“自在”,是一种超脱的虚怀;这是哲学上的“真",宗教上的“善”,美学上的“空灵”,意象建构上的“朦胧美”。

至此,我们可以说,菊的品格是属于陶渊明的;陶诗中的“菊”所赋予的特定的象喻意义是其他咏菊诗所无法比拟的。唐太宗“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秋日二首》)乃盛世豪情的流露;老杜“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九日》其四)“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秋夜》)乃对菊自惭、自悲;宋陈简斋“篱底葱花惟解笑,镜中头发不禁秋"(《重阳》)所涂色彩仍是“悲伤";及至东坡“官事无穷何日了,菊花有信不吾欺"亦不过借菊自我解脱、自我安慰罢了;要说曹雪芹“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知音"(《对菊》)堪与渊明媲美,但看“一丛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咏菊》)又知其为“敬陶、慕陶"之“产物"。由此可知,敦颐之说确凿不谬。

“菊之于陶渊明犹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陶潜之爱菊是流芳百世、闻名中外的。我们从日本嵯峨天皇一首诗中即可窥见一斑,知渊明之咏(爱)菊诗其影响是何其深远——

九月玩菊花篇(日)嵯峨天皇

秋来秋去人复故,人物蹉跎皆变衰,如何仙菊笑东篱.看花纵赏机事外。⑦

此外称陶渊明为“仙菊”实在是恰如其分;渊明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生确如顶风傲霜、清高贞洁的秋菊一样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陶渊明与酒)

任真:陶渊明与酒

酒,醇香浓烈,能解忧浇愁,增添胆识;喜欢饮酒者,多为性格刚烈、坦诚率直的人。因此,方回在《瀛奎律髓汇评》卷十九《酒类》小序中道:“诗与酒常并言,未有诗人而不爱酒者也。虽不能饮者,其诗中亦未尝无酒焉。”此亦中国文学史上诗人与酒常有不解之缘之故。“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还有“诗仙”李白,莫不以狂饮出名。但陶渊明却很是不同:他不仅狂饮,而且诗中“篇篇有酒",更重要的是他的“酒"中吐出一种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任真"。

《庄子·渔父篇》云:“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这里的“真",就是自然,就是推心置腹;是“真率”的“真",是“酒后吐真言"的“真”,也就是陶渊明“任真"的“真"。

陶渊明就是以“真”为其人生观和美学观之核心的。“任真自得"便是其神韵风采最恰如其分的概括。“他的一生确实是以‘任真’自期、自许、自高自傲地走过来的"⑧。

陶渊明的“真"主要表现在他的创作中,元人陈绎称赞他的作品是“情真、景真、意真"⑨。宗白华先生亦指出“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境与神会,真气扑人”。⑩

“真",是陶渊明作品的核;而这特殊的“核"是以“酒"为营养成分而生长形成的。

渊明之爱酒既受魏晋诗人的饮酒流风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其刚烈的性格和对现实强烈的不满,因而其生活中便自然而然地离不开酒,其创作也就自然而然地与“酒”这个具有特定象喻意义,的意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甚而至于出现“篇篇有酒’’的局面。这在中国诗歌史上确为前所未有的景观。

尼采在谈到艺术境界的两种精神构成因素时指出:“一是‘醉’,醉的境界是无比的豪情,这豪情使我们体会到生命里最深的矛盾、广大的复杂的纠纷。”

陶渊明的每篇作品都是“醉后真言",都是一种“醉的境界”,并因此写出了一个真实、“矛盾"的自我,凸现出一个真实、“复杂"的人生。

还是让我们来细细品尝陶诗中那种浓烈而纯真的酒昧吧!一一

(一)自我解说

《饮酒》诗序云“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这是对酒(醉)后赋诗的自我阐释;其中亦流露出为防不测、谨慎留言的良苦用心,这恰是利用了意象的多义歧解性。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饮酒》十四)

酒逢知己,情趣相投,醉酒松下,物我皆忘。这既述醉酒的契因,亦展示出一种超然化外、悠然忘我的意境。“酒中深味"即是“人生真谛’’。诗人在意象建构上极具鲜明性和生动性,将真情实意融于一种禅之境界之中。

(二)借酒咏怀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杂诗》)

诗人在此从心理感觉上取象炼意并加以巧妙组合,看似禅道之悟,实乃人生体验:志在四海,大济苍生,本应是“我’的理想,然而不能得到实现;因此,归居田园,安享天伦团聚,开怀痛饮,乐而忘年。这不能不说是退而求次而其乐无穷的事。而且,较之那些趋炎附势、追名逐利之辈,生活得不是更自在,更富有意义吗?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饮酒》

两士貌似好友,甚至谈笑风生,实则志向各异,面和意反;“醒者”虽醒却愚,“醉者”虽醉实明。此乃客实在在的“禅道妙悟”;然而,诗人亦由此导出“诗道妙悟”——诗人反其意而用之,并以“醉者"自谦、自许,寄寓情怀;因此,我们对意象的多义歧解性及其所产生的朦胧美,便有了更明晰的理解和认识。

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读山海经》五)

直言相陈,一语破的:将自己的生托付丁酒——在酒中解脱,在酒中抗争,在酒中奋斗,这是意象的简省美,言简而意明也。

(三)直抒胸臆

这类诗歌亦可分为三类。一是抒发对田园耕读生活的自我陶醉之情,表达其“劳动美”思想,例如: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喜夕短,已复至天旭。(《归园田居》)。

耕读劳作之余畅饮自己酿造的美酒,既能消解疲劳,又能引发诗兴,更不比那“羁网式,官场虽“忽与一觞酒”但“日夕欢相持”(《饮酒》),其乐何穷也!取象炼意,犹如古代风情图画,鲜明生动,意象组合亦如现代电影“蒙太奇"手法.奇妙无比;我们欣赏这幅画面的同时,亦可感觉到青春的焕发、生命的律动。

我有旨酒,与汝乐之。乃陈好言,乃著新诗。(《答庞参军》)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乞食》)

我待人真诚,人待我热忱,往来亲密,相交情深——谁言隐逸生活枯燥平淡?不,它是那样充实,那样美好,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里既有渊明的高洁志趣,亦有他的纯厚天真与侠情。在意象经营上,语词简洁,立意鲜明。

其二是表达劝勉或自慰之意。例如: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形赠影》)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影答形》)

诗人运用描述型意象,坦城铺述,劝慰、勉励自己:与其受羁受制或同流合污,倒不如酣饮沉醉,在酒中解脱,在酒中获得力量,在酒中寻找快乐!因此,诗人在此所展示的胸臆和情怀绝非那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光度日的“混世虫"所能相提并论!

再一类就是发泄胸中的愤懑,或表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请看以下两首诗: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时运》末章)

想壮志难酬,事业未竟,不禁伤今思古,感慨万千;对壶独酌,痛不堪言!“慨"字外加一个“独”字便把这种愤慨:忧伤、还有孤独的心境展示得一览无余;“辐射型"意象组合,感情强烈,意境深沉。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

两个诗句同一个含意,后句是前句的叠指。诗人正是运用叠加式意象组合方式展示出一种深沉悲伤的意蕴:想说,无知音;想饮,无对酌——举目无亲,人不我知,一种深深的孤寂、悲戚之感此时已如魔鬼一般袭上诗人的心头!

总之,渊明的“直抒胸臆”就在其“直"——坦诚、真率;又如宗白华所言“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浅俗薄情的人不仅不能深哀,且不知所谓深乐……"陶渊明的哀伤正是其胸臆遭受压抑最强烈的发泄!于是他饮酒,于是有了他的“饮酒"诗。

陶渊明“饮酒”诗影响深远,为历代诗人所推崇备至,争相效仿:梅圣俞有诗“熟时梅杏小,独饮效渊明”(《酒腊》),苏轼亦吟“白衣舞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陆游“只将独醉作生涯”(《小圃独酌》),即承渊明“惟酒与长年"之意。但他们“寄情”也好、“托志"也好,却均未能超越陶诗“酒”中散发出的那种特有的醇香——任真。

我们说陶渊明诗歌具有极高的造诣和艺术价值并闪耀着不灭的思想光辉,全面地说,应该是:诗人在平淡自然中精心于意象的艺术创新,创造出深邃隽永的意境,并使其光明峻洁的人格得到最完美的凸现。

陶诗意象繁富;但“鸟(云)一菊(松)一酒”最能恰当地象喻其“(向往)理想——(抗争)现实——奋斗"的人生历程,凸现出其高尚的人格。因此,陶渊明正是借用这些意象的主观象喻性,在表层上,有意识地精心炼意取象并巧妙组合;而在深层里则真实地渲染,“传达”自已的感情色调,使诗歌的语义层所包蕴的“真谛”更加丰富。于是在完成其诗歌意境的创造、审美价值的实现(依接受美学当然要在读者的审美欣赏中完成)的同时,也完美地凸现出其高尚的人格。

因此,对于陶渊明其人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陶渊明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是高风亮节的一生。陶渊明的一生有奋斗的快乐,亦有失意的痛苦;有理想的寄托,亦有孤独的悲哀;有光亮,亦有缺点——这便是一个真实的人生。

宗白华先生说:“每一个造出新节奏来的人,就是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陶渊明就正是以其光明峻洁的人格(包括“劳动美"和“以文传世”思想)和光耀千秋的人生以及意象丰富、意境深邃的诗歌艺术创造“造出新节奏来"从而“拓展了我们的感情”、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美化了我们心灵的人!

陶渊明将永远在人们的心中如同他的“飞鸟”一样展翅飞翔,如同他的“秋菊"一样吐射芬芳,如同他的“美酒”一样散发醇香!

(该文首发刊物)(该文获奖证书)

①②魏正申《陶渊明论稿》(天津出版社,90年)。

③陈植锷《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④[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上)(李庆甲集评效点,上海古籍,86年)。

⑤⑦⑧⑨钟优民《陶渊明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⑥[清]陶澎集注《诸本评陶汇集》。

⑩⑾⑿⒀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此文首发于《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93,第四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5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