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形状 >> 读解悟一体实现小古文深度学习
(一)在正确诵读中“得意”
学习小古文的第一步,一定要认识小古文中的文字,要将每个字都诵读准确,注意有的字在古文中和现代汉语中的读音是不一致的。除了掌握古文中正确的文字读音以外,还要掌握诵读的情感。只有掌握了正确诵读的要领,才能够准确地在诵读中“得意”,即准确地掌握古文表达的意思。才能进一步在熟练诵读的过程中,理解古文表达的内涵。
学习《铁杵成针》这篇小古文时,很多学生对“媪”这个生字感到束手无策,既不会读出正确的读音,更不知道它的意思,这就是古文语言。教师引领学生先大声朗读一遍古文,然后引导同学说:“说明‘媪’是一个代表什么的字呢?”很多同学举手回答:“代表人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老媪”在古文里是老婆婆的意思,代表老年人。接着,再让同学们两人一组,互相监督诵读,看是否能够读准“媪”字的发音。通过这样老师引领诵读和学生间互读的诵读方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生僻字的正确读音和释义。
(二)在情境诵读中“得言”
很多学生对小古文的学习感到畏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小古文的特点,制定出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带动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方式,情境诵读是较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情境诵读就是以小古文为背景素材,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搭建出古文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能够体味出古文语言的运用方法,即“得言”。
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教师在讲解前,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并呈现出字幕,同时让学生们跟随字幕和动画一起诵读这篇古文,通过情境诵读让学生掌握用文言描写事件的方法。
(三)在反复诵读中“得法”
古文晦涩难懂,需要鼓励学生抽出时间进行反复阅读。只有在不断的诵读当中,才能够一次次重复记忆生僻的古文字词,熟悉古文语言的运用法则,在反复的诵读当中,才能够读出古文的味道,才能够熟记古文文字的读音和用法,才能够理解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够逐渐掌握古文的学习方法。
《司马光》这篇小古文虽然字数很少,语言简练,但是却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结合课上老师教的知识,在课下坚持反复诵读,诵读完课文后,要让学生再反复诵读译文,这样反复地对照诵读,就会理解每一句古文的意思,并且能够熟悉用文言描写环境的方法。
文言共生:在讲述中发展高阶思维(一)借助理解,讲清人物事件
讲述是提升古文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熟读古文,理解其内涵之后,用现代文结合自己的语言将古文讲述出来,如果学生能够准确讲述古文中发生的故事,准确说出人物,就说明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这篇古文的中心思想。例如,在教学《古人谈读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们正确诵读和反复诵读后,已经基本掌握了古文的大意。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篇小古文复述下来,注意每句古文对应的现代语言。有的同学在复述到“心到最急”时,会说成是“心到最为急迫”,这时教师就及时帮助同学们更正,指出这里的急当重要讲,复述成“心到最重要”更准确。这样在复述中及时纠错,学生就会通过复述检验到自己的错误,会让记忆更加深刻。在这样一次一次的锻炼后,学生也就能够熟练且准确地复述古文了,也就对古文的释义把握准确了。
(二)发挥想象,讲得生动有趣
在小古文的日常讲解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在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的过程中,还提升了对古文内容的记忆能力,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让文言共生,在讲述中发展高阶思维。以《精卫填海》为例,这则经典的神话故事充满了想象力和情趣,笔者首先讲解了中国古代神话的来源,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就是非常经典的创世神话,在这样的背景讲解之下,学生们就会根据笔者给出的背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到远古时代的人民对精卫神力的佩服和崇拜。
(三)深度思辨,讲出深刻寓意
在小古文的讲解中,教师要着眼于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有效的思辨,只有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能在小古文的阅读中形成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在复述《守株待兔》时,很多学生对“兔走触株”的复述不够准确,很多学生都按照字面意思复述成“兔子走路时触碰到树桩”,虽然和原意相差不大,但这样复述是不准确的,实际上这里的“走”在古文里要理解为跑的意思。教师除了及时让学生口头更正以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多写几遍原文和复述出来的句子,加深记忆,时刻提醒学生在学习古文时一定要注意细节。
源流一脉:在创作中悟取内涵(一)引导创作,链接深刻内蕴
听、说、读、写是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掌握的能力,学习古文也不例外。要想运用从听、说、读中获取到的古文知识,还要强化古文写作能力,也就是语言创作能力。在自己的创作中体悟古文的魅力,再不断地去读、去写,持续获取古文知识、运用出来,这将对提升学生的古文语言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灵活运用,调动学生个性
古文语言创作能力并不单单指写作能力,也包括口头作文能力、翻译古文的能力、记忆并写出古文的能力,教师也要注重这方面的教学积累。比如,教学《囊萤夜读》后,让学生做题目: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原句。(1)家里贫困不能经常获得灯油。(2)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学生会回答“家贫不常得油”“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