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把中国的上古传说归之为神话,最早是由日本学者提出的,在民国时期的历史学界是很有市场的,直到现在也不乏有大量的追随者,在这些人看来,似乎承认炎黄的存在就是无知,是民族主义情绪作祟。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在仅仅了解一个表象之后就急匆匆地去下定义了,更有甚者,连那个表象都是道听途说来的,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多思考一点,得出来的结论可能就不一样了。我不认同早期学者们的大部分观点,但我认可早期学者们的努力的,他们的工作也非常有价值,在信息获取方式匮乏的情况下,能得出那样的结论已经很了不起了。问题在于,某些错误结论直到现在仍被奉为圭臬,这就是现代学者们的悲哀了。以下内容是我当前对炎帝的理解,也是我第四次讨论炎帝了,每次都会否定一些自己之前的结论,应该还会有第五次、第六次……。炎帝与神农氏炎帝是炎帝,神农氏是神农氏。这个没有太多值得讨论的地方,二者被整合不会早于西汉,我当前的结论是:神农氏和炎帝被整合发生在东汉时期。在《史记》中,炎帝与神农氏是彼此独立存在的,所以大家在读《史记·五帝本纪》时要注意辨识角色,不要被后世的注疏带偏了。不同的炎帝在这里,我需要提及一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一书,《帝王世纪》当然有它自身的价值,但它的价值局限于魏晋那个特殊的年代,不建议研究上古历史及传说的时候以它为参考。我们所熟知的那个炎帝是与黄帝发生阪泉之战的炎帝,即《史记》所记载的那个“欲侵陵诸侯”的炎帝,这个炎帝更像是一个符号,他是炎帝一族的几位首领整合的产物,与真正的炎帝出入较大。真正的炎帝见于《山海经》和《左传》,我们可以把阪泉之战的那个炎帝看作是《山海经》炎帝的后裔,二者相差数百年之久。为了区分,在下文中我会把《山海经》炎帝称之为炎帝,而把与黄帝发生战争的炎帝称之为末代炎帝。炎帝与祝融讲炎帝是绕不开祝融的,这里需要补充一个知识点:上古时期的祝融有两个,一个较早,一个较晚,我们这里讨论的是较早的那个祝融。上古有“三皇五帝”之说,因为三皇的传说太过久远,并没有可靠的依据,《史记·五帝本纪》里只记载了“五帝”,后世文献自由发挥,于是有了多个版本的“三皇”,通常被认可的是“燧人、伏羲、神农”和“伏羲、女娲、神农”两个版本。然而还有一个版本,即“伏羲、祝融、神农”组合,这个说法是《风俗通义》引用《礼》的,其年代要比其它版本都早,却没被普遍接受,可能是后人无法理解,祝融凭什么可以同伏羲、神农并称?如果按《山海经》的记载来看,祝融是有这个资格的。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山海经·海内经》“江水”对应的是长江中游地区,大致就是今天的长江流经江汉平原的那一段,祝融及其后裔们在这里重启了农业生产,即所谓“是复土壤”。需要先说明的是,在中国上古传说中存在一个治水脉络,即:共工-鲧-禹-冥,以共工为最早。而上古时期的江汉平原以稻作农业为主,这就需要水进行管理以便于进行农业灌溉,作为祝融的后裔,共工治水成为一种必然,最后成为传说中的水神的逻辑也在于此。长江古称为“江”,其实就是“工水”,这里的“工”可能源自共工的“工”,而“江”字的音可能要更为古老,也就是说,“江”字的音和形应该是有不同来源的。那么,作为稻作农业的开创者,祝融显然是有资格被列为“三皇”的。我们接下来要探究的是,祝融从何而来?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山海经·海内经》这里的“生”可以理解为族群分化,根据这段记载,可以得知祝融一族是自炎帝一族分化出来的。至此,根据《山海经》,我们可以整理出一条自炎帝至共工的家族脉络。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共工与夸父在上古传说中,共工是个独特的存在,从颛顼到禹,似乎什么时代都能见到共工的身影,那么,共工到底是什么时代的人物呢?探究共工,需要把《左传》、《国语》和《山海经》结合起来。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而《山海经·海内经》有:共工生后土。那么,共工至后土的脉络基本是可以确定下来的,接下来就是后土的脉络。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山海经·大荒北经》结合前面的结论,至此,我们可以整理出一条自炎帝至夸父的家族脉络。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信-夸父。虽然我们还无法判断共工的具体时代,但我们可以通过夸父的事迹来反推出共工大致的时代。夸父、蚩尤与黄帝夸父被杀死了,蚩尤也被杀死了,杀死他们的是同一个人——应龙,这件事也被记载在《山海经》里。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山海经·大荒北经》那么,应龙又是谁?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山海经·大荒北经》至此,结论已经很清晰了,夸父、蚩尤、黄帝为同时代,而夸父又是共工的后裔,那么,共工显然要早于黄帝。说炎帝与祝融早于黄帝可以理解,讲共工也早于黄帝似乎与我们过往的认知出入很大,但如果从《国语》的记载来看,共工早于黄帝才是合理的。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国语》“伯”通“霸”,“九有”指的是“九州”,这段讲的是共工氏称霸九州,他的儿子后土能平整九州的土地。在所有的历史文献记载中,都讲逐鹿之战后黄帝一族掌握主动权,炎帝后裔始终处于配角地位,如伯夷父辅佐颛顼(《吕氏春秋》)、伯夷辅佐尧(《国语》)、四岳辅佐禹(《国语》)等,共工和后土称霸九州显然是插不进来的。那么,逻辑上就只有一种可能,即“共工氏之伯九有”发生在逐鹿之战前,且晚于“神农氏世衰,因为是在“神农氏世衰”之后才是炎帝一族的崛起,在此之前,诸侯们以神农氏为天下共主。如果要验证上述推论,传世文献已经给不了我们太多帮助了,但我们可以通过考古结论来探知一二。按史料推知,黄帝所在的年代不晚于距今年,根据前面的结论,共工和祝融所处的年代必然要早于距今年,而我们前面又讲过,祝融的迁居地是江汉平原,那么,年前的江汉平原对应哪一种考古学文化呢?距今年-年区间,江汉平原的主导文化是屈家岭文化,最不可思议的是,在距今年左右的时候,屈家岭文化北向挤压仰韶文化,导致仰韶文化终结,庙底沟二期文化兴起,而庙底沟二期文化不同于仰韶文化的地方在于它含有明显的大汶口文化特征,所以一直以来,庙底沟二期文化被认为是仰韶文化向中原龙山文化的过渡期,事实可能并不这么简单。事实上,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大汶口文化特征并不是直接来自大汶口文化,而是更接近于屈家岭文化,而大汶口文化又是屈家岭文化的前驱之一。如果我们尝试着把屈家岭文化对应祝融和共工,仰韶文化就可以匹配神农氏,已知仰韶文化是由渭水流域的半坡文化发展而来,粟农业为主,这恰与神农氏来自渭水的传说相符,那么,短暂而又辉煌的庙底沟二期文化(距今年-年)就只能对应共工氏至夸父这个时期了,显然也是吻合的。因为屈家岭文化的最主要前驱是大汶口文化,那么,我们只要证实炎帝能对应上大汶口文化,前面的整个假设就能实现逻辑上的自洽。大汶口文化与炎帝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这段记载就是《精卫填海》故事的源头,此处的“东海”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地理名词东海,而是东方的大海,其所涵盖的范围要比东海大得多。由女娃溺死在东海,且被记载在《山海经》的《北山经》里可推知,炎帝一族所居离海滨不会太远,且比较靠北,按《山海经》的叙述方式来判定,基本不会超过淮水。而根据距今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分布,炎帝的所在必然会落在大汶口文化覆盖区。也就是说,按《山海经》、《左传》和《国语》里对上古传说的相关记载,基本可以完美地匹配当前的考古结论。那么,我们可以对距今年前的逐鹿之战进行一个势力假想,黄帝一族的源头在红山文化,夸父一族来自庙底沟二期文化,而作为夸父的盟友,蚩尤一族很可能对应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也可能是屈家岭文化,总之二者同源。炎帝与姜姓前面讲的是祝融一脉,除此之外,在《山海经》了还记载了炎帝的其它后裔,先给大家提供一张《山海经》里记载的炎帝谱系。炎帝为姜姓之祖,这个是确凿无疑的,春秋时期的齐国就是祭祀炎帝和蚩尤的,但炎帝本身并不一定是姜姓,或者说,炎帝之时可能还没有“姓”这个概念。所以,《左传》只讲“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也就是说,姜姓是炎帝的后裔,但炎帝的后裔并不仅仅有姜姓。《国语》又讲“姜,伯夷之后也,……,伯夷能礼于神以佐尧者也”,显然,这个伯夷同帝尧同时代,但也是说姜姓是伯夷之后,显然,姜姓的出现不会早于伯夷,也就是不会早于帝尧的时代,而真正明确姜姓来源的也是《国语》。共之从孙四岳佐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简单解读一下,“共”指的是共工,“从孙”指的是亲族的较为久远的后裔,需要说明的是,早期史料中的“之子”、“之孙”并非现在意义上的儿子和孙子,“之子”当后裔讲,而“之孙”通常指的是比较久远的后裔。“佐之”的“之”指的是禹,这段的大致意思是:四岳辅佐禹治水,治水成功后,皇天(上帝)赏赐他们,禹以“姒”为姓,以“夏”为氏,成为了天下的王,而四岳以“姜”为姓,以“吕”为氏,成为禹的侯伯。从逻辑上讲,辅佐禹的这个“四岳”应该是辅佐帝尧的那个伯夷的后代,而他们和共工一样同属炎帝的后代,因此才会有“共工从孙”一说。总之,姜姓吕氏出现的年代应该是在禹的时代,而姜姓不会早于尧的时代,在此之前的祝融、共工、夸父、蚩尤等可以看作是姜姓的祖先,但其自身并不能说成是姜姓。讲这个其实是为了反驳《国语·晋语四》的“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我怀疑该段文字被汉晋学者重新编辑过,且编辑时间不早于《史记》,首先,黄帝与炎帝为兄弟的说法不可能出现在先秦,至《史记》叙事时,炎黄双方还是水火不容的,“姬水”和“姜水”也是不存在的,“姬”和“姜”是为“姓”而造的专用字,并无它用,具体考证我会在其它文章中去讲。炎帝后裔如果我们的上述推论成立,那么,炎帝一族在距今年-年的时候就已经遍及“九州”,东至海滨、南至长江、西至渭水、北至燕山,而后来的“华夏”就是在此基础上融合而来的,也就是说,如果从考古文化上探究,来自东方的大汶口文化才是华夏血统的最主要的来源。而姜姓是较为晚出的,伯夷应该在东边,今山东及河南东部,四岳一族西迁,同禹在晋南建邑,所以,最早的“吕”很可能是在山西。山海经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25.8购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