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形状 >> 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萧山围垦
没想到萧山围垦岁月,那么艰苦!二十多年来,为围垦事业牺牲者多达52人。
萧山人战天斗地,年复一年、代接一代,再造四分之一个萧山,围海造地50多万亩,
为全国最大面积!今天我们看到的的萧山国际机场,正处于围垦区。
如果没有当年的围垦,哪来的大江东呢?
今天我来到杭州萧山博物馆。西湖边人山人海,博物馆里稀疏几个人。
我慢慢地边走边看,恍如与萧山历史擦肩而过。
从跨湖桥到勾践军陈固陵,从西兴运河开凿通航,到杨时开筑湘湖。
从年前的衙前农运,到萧山围垦的精神原乡,我感受到年的脉搏与呼吸。
尤其是艰苦的围垦生活,令人印象深刻。
资源匮乏的年代,在茫茫江畔劳动,栉风沐雨,特别是冬季围垦,江边比内地风力强1-2级,气温低2°C-3°C。
在历次大规模的围涂战斗中,领导干部均亲临前线组织指挥,与广大民工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围垦人肩挑手扛、战天斗地,年复一年、代接一代,用热血、汗水,甚至生命,书写了这段艰苦卓绝、浓墨重彩的峥嵘岁月。
当时的口号和顺口溜:
“向潮水夺地,向海涂要粮”。
“潮水来了得逃命,睡醒了就起身接着干”。
“吃的石米饭,睡的白沙滩,夏天大蚊虫,冬天西北风,披星又戴月,满身是泥沙。”
萧山围垦特点:
1、气候恶劣,根据钱塘江洪潮特点,萧山围涂一般选择在冬季进行其时潮汛小,雨水少,农事较闲,且留有足够的时间在次年汛期前做好大堤的加固工作。
2、难度大,钱塘江的强潮涌,举世罕见,每平方米有7吨多冲击力,破坏性极大,萧山围垦因此而多次失败。
3、危险性高,抢险护堤和劈山采石有生命危险。从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为围垦事业牺牲者达52人。
4、生活条件艰苦,由于资源匮乏、条件艰苦,参加围垦需要自带工具和生活用品,步行百余公里,在天寒地冻、朔风凛冽的滩涂上搭草棚,睡泥地,吃的是霉干菜、霉豆腐、萝卜干和用咸水制成的咸米饭,喝的是咸得发苦的咸水茶。
但萧山人善于苦中作乐,为了调节围垦大军的精神文化生活,工作中有露天电影放映队,也有文艺表演节目,为围垦人的艰苦工作增添了乐趣。
最终,萧山人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围海造地50多万亩。
围垦面积约占萧山四分之一,为全国最大。缓解萧山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真正根治了沿江人民因坍江决堤而流离失所的灾难。
这一壮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向大海求生存之地,是全世界的主题。
在挡海、围海和造田等人海博弈中,荷兰人创造了杰出而独特的海塘遗产。
其中的斯霍克兰低地、阿姆斯特丹防线、贝姆斯特圩田等海塘遗存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老郑认为,萧山围垦,包括整个大杭州湾围垦,也应该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几百年来,杭州湾两岸百姓,早就开始与大海共进退,围垦滩涂用于生产生活。
明朝时期,南岸慈溪一带约已围80余万亩;
清朝时期,萧山、海宁、余杭一带也围垦了南沙、北沙等片共50余万亩。
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钱塘江围垦工程,在两岸共围垦.4万亩。
而萧山人用艰苦卓绝的青春岁月,开拓出一片发展热土,已然成为萧山精神的最好注释。
改革开放后,萧山人敢闯敢为、走在前列,创造了一个个社会经济发展奇迹,筑造起一座崛起的未来之城,充分展现了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
本文系作者“郑在杭州”创作。更多好玩、免费、新奇景点的吃喝玩乐攻略,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