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

发布时间:2025/3/14 12:43:38   
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www.zherpaint.com/bzlf/aqys/m/650.html

漯河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语文

考试时间:分钟试卷分数: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行的轨道可分为七衡六间,每衡每间的距离,都可以用立竿测影的方法,运用勾股定理和其他数学方法推算出来。天地之间的距离,也是用这种方法推算出来的。“盖天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由此,该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盖天说”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事情起源于历法编制。当时太史公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间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

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双方争论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最后的结果是浑天说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于是就采纳了邓平的历法。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的由来。《太初历》的制订问题画上了句号,但由修订《太初历》所引发的“浑盖之争”却拉开了帷幕。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绝。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

“浑盖之争”涉及与宇宙结构问题有关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先是相信“盖天说”,后来在与另一位学者桓谭的争论中,被桓谭说服,转而信奉“浑天说”。他经过细致思考,发现了“盖天说”的诸多破绽,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但是“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这样所推出的,必然是“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   D.全诗由“卧”而“梦”再到“醒”,脉络分明,而“吴笺著句”又照应《枕上作》之“作”,结构严谨。

16.本诗结构严谨,脉络分明,首联起笔点题,围绕诗题《枕上作》之“枕上”开启全诗。请从起、承、转、合的角度分析本诗。(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说“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后世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这两句意思相当。

(2)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吐露真情,表明诗人心中的无限愤懑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接下来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足见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

(3)李华利用暑假时间打卡了“一带一路”的著名景点——关山。他在游记《关山之旅》中写道:“丝绸之路上东来西往的人们,登临关山之巅,往往会吟诵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升腾起对历史、人生的回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年关将至,《中国奇谭》悄然点起了一把火。人们不断表达喜爱之情,各类解读①纷至沓来。有人认为“中式故事与中式美学”正归来,媒体赞美该片是“进化的国漫,不变的中国浪漫”。虽然《中国奇谭》的主角们是远离人间世态的“小妖怪们”,但片中现实寓言般的情节塑造与代入感较强的情感表达,让不少观众狠狠共情。“小妖怪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爆火,为一颗颗②饱经风霜的心灵燃起了一盏盏温暖的灯。

《中国奇谭》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B站联合出品的动画集。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坚持了“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受到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喜爱与崇拜。这次“上美影”与B站的③__,让《中国奇谭》实打实火出圈。

《中国奇谭》饱含着④浓郁的中国味,不时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小妖怪的夏天》巧妙地将中国经典IP《西游记》里的情节作为故事背景,当齐天大圣扫清妖怪巢穴的那一刻,观众将会回忆起儿时遥远的英雄梦想。

18.下列关于文中四个划横线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纷至沓来”,形容连续不断地到来。此处指对于《中国奇谭》的解读不断涌现,使用不恰当,应改为“层出不穷”。

 B.②处“饱经风霜”,指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此处用来形容人们的现实生活感受,若替换为“饱经忧患”,则语意过重。

 C.③处根据下文“火出圈”的结果,可推知,此处是形容“上美影”和B站的合作关系,填入“珠联璧合”,符合上下文语意。

 D.④处“浓郁”,指色彩、情感、氛围等浓重。此处是指《中国奇谭》的中国特色明显,替换为“浓浓”也可以,但语意不如“浓郁”。

19.关键词搜索,指用户使用搜索引擎时,输入能够最大程度概括所要查找内容的几个词语的一种方法。关键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简化词汇。如何使用“关键词搜索”方法在搜索引擎中查找本语段?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四个关键词。(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电子设备或网络连接“卡顿”时,运行会短暂停顿,响应会变得缓慢。而人们陷入“社交卡顿”时,则经常产生逃避社交、自我封闭,甚至尴尬不安、不知所措等行为。近日,一项针对青年的调查显示,64.2%的受访者感觉自己存在“社交卡顿”。

对此,甲、乙两人分别发表了看法。

甲:我觉得“社交卡顿”无关紧要。以前办事要依托人际规则,搞好社交当然重要。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际规则逐渐被程序规则取代。而依托程序规则办事,只要根据网上的标准流程,按部就班地操作就行。不用求人办事了,搞好社交就变得没必要,青年再也不必在酒局上强颜欢笑来讨好他人。再说,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线上社交已经完全取代面对面的交流。谁说一定要线下社交?线上社交难道不香吗?从线下转到线上,许多平时不善言辞的人就摇身一变,成为口若悬河的社交达人。既然青年不必搞好社交,也不用线下交流,“社交卡顿”又何妨?

乙:我不赞同你的看法,我认为青年人一定要避免“社交卡顿”。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搞好社交很重要,而线下交流也不能放弃;如果青年陷入“社交卡顿”,无论是赢得友谊与爱情,还是寻找合作伙伴,都将变得困难重重。

20.请指出文中“社交卡顿”的引号的作用和效果。(3分)

2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指出错误类型并加以修改。(6分)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帮助乙列出两条反驳甲的理由。(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西方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中国神话里,火是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末日洪水中,西方人躲在诺亚方舟里;中国传说里,我们的祖先战胜了洪水。夸父敢于逐日,无畏渴死于路;精卫溺死于海,化鸟衔石填之。如果太阳太多,我们就把太阳射下来;如果山遮挡家门,我们就把山移走,而不是像西方神话那样,听从神的安排。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一样有如此多战天斗地的神话,每个文明初期,都是有神论,但唯独我们中国,不惧神明。总书记曾言,“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从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到总书记的话,你从中领悟到了哪些我们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的精神内核。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参考答案

1.D.“吸引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加入”于文无据,“使该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因果不当。

2.B.B项“由理论到实践,从八个方面,逐一批驳了盖天说不尽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错误之处”错误,不是“从理论到实践”,而是“从实践到理论”;不是“人们认知规律”,而是“对宇宙结构的认知”。

3.C.C项鸡子之喻表明天地是蛋壳与蛋黄的关系,属“浑天说”。A项“天似盖笠”属“盖天说”;B项指出天地中心最高,四周下降,属“盖天说”;D项说日月众星浮生于虚空之中,而“浑天说”认为日月星辰出入水中,所以本句不属“浑天说”。4.①“盖天说”能够用数学的方法测算各种天文数据。②“盖天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满足人们的需求。③“盖天说”的预测、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①科研工作要重视实际情况,不应只遵循先验哲学观念;②科研工作要尊重学术发展规律,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保持学术的独立性;③科研工作要重视实际校验,能解决实际问题。(每点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B.这一举动并非说明吕纬甫做事敷敷衍衍,而是说明他虽然颓唐,但身上仍然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7.A.我并未和吕纬甫一样被现实吞没,我还有积极乐观、高兴的情绪,“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爽快”,说明我仍然在积极生活,对抗现实。

8.①蜂蝇是吕纬甫这类知识分子人到中年与生活妥协的人生隐喻。②知识分子的革命与封建礼教抗争失败回到原点的隐喻。③时代的变迁与生活的变故的隐喻。

(答出两点即得满分)

解析:吕纬甫的人生就像是蜜蜂与苍蝇一样,被人惊吓了一下即刻飞去,但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到了原地点,可悲可怜,这种悲剧是当时的人到中年的知识分子的人生隐喻;曾经意气风发和拥有青春活力的吕纬甫,曾经勇敢地冲进城隍庙拔掉神像的胡须,但他所做的一切并没有能让社会进步,反而自己陷入窘境,落魄,就像苍蝇和蜜蜂的飞行一样,回到了原点;生活把这个充满着理想、朝气的年轻人压迫得面目全非,使吕纬甫的人生变得颓唐与绝望,为了生活,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教小孩读四书五经的家庭教师,这在精神上给了他沉重的打击,更觉得自己无用,因此他由勇敢,聪慧的年轻人变成了神色颓败的中年人。

9.①“坟”是过去生命的象征,掘坟的行为表现了对已逝生命的留恋追寻,挖掘的是自己的生命记忆。“我当时忽而很高兴,愿意掘一回坟,愿意一见我那曾经与我很亲睦的小兄弟的骨殖”这些语言都表现出了吕纬甫看似是寻找对弟弟的回忆,实则是寻找自己对已经逝去的时光的留恋。

②“一生中最伟大的命令”象征了这些时代青年一生中最伟大的决定是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革命,而到头来,却一无所成。掘开弟弟的坟墓,然后挖到最后,坟中“踪影全无”。这经历,如吕纬甫自己总结其青年生活,“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③“迁坟”象征着吕纬甫对生活的妥协埋藏。以往的热血已经尸骨无存,自己能做的就是为家人,为生活而埋葬年轻时的理想。“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

10.BEG

11.B.“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的“牧”是“管束,休养”的意思。

12.B.“不为惠于法之内”意思是“(明主)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13.(1)按照法度规程来检验得失,不合乎法度的事是不留心注意的。(“案”1分,“留意”1分,句子完整句意通顺2分)

(2)法律礼义的制定,是用来限制君主的,不让他独断专横。(“所以”1分,“擅断”1分,句子完整句意通顺2分)

14.①可以使君主地位尊显,防止奸邪之臣行私结党,蒙蔽君主。②可以使君主统治海内,事奉宗庙,杜绝私意,赏罚分明。③可以用来限制君主,不让他独断专横,从而实现无为而治。(每点1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5.C.“尾联抒情,委婉含蓄”错误,“写清愁”为直抒胸臆。

16.①起:首联起笔承题,“卧扁舟”,紧承诗题《枕上作》之“枕上”,点明罢官多年,扁舟独卧。②承:颔联紧承“卧扁舟”,内启“孤枕梦”的无奈心酸,外启“四山秋”的环境描写。③转:风雨惊觉后,梦境变为实境,运用典故,以古人自比,由想象中的“我”,转回到了现实中的“我”,于是就有了颈联的“自笑”“何妨”之论,以透露心曲。④合:尾联“吴笺著句”,回应题目《枕上作》之“作”,而且以“清愁”点题作结。(答出后3点得满分)

17.(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3)示例: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18.A.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用于指人或事物。此处运用恰当。

19.《中国奇谭》、出圈(爆火)、上美影、国产动画(中国动画、中国味)

20.特殊含义。(1分)“社交卡顿”生动形象地(1分)表现了一部分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不顺畅”,拒绝与他人交往,回避社交活动的问题。(1分)21.类型:①搭配不当。②成分残缺。③语序不当。

修改:修改为:“产生……心理”或“出现……行为”;修改为:先有“尴尬不安、不知所措”,再有“逃避社交、自我封闭”;修改为:“尴尬不安、不知所措”属于“心理”而非“行为”。或直接修改句子为:则经常产生尴尬不安、不知所措的心理,甚至出现逃避社交、自我封闭的行为。(类型与修改各3分)

22.①只有社交才能建立真实而牢靠的情感联结,从而帮助我们赢得友谊与爱情。

②只有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才能了解对方的真实面目,从而帮助我们找到可以合作的伙伴。(每点2分)

23.作文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把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进行了对比,可用异同分析法解读材料。

(火)

西方:上帝赐予的,依靠外力;

中方: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依靠自己、坚韧不拔。

(水)

西方:躲在诺亚方舟,胆怯、懦弱;

中方:大禹战胜了洪水,依靠自己、主动抗争。

(山)

西方:面对山的阻拦,听从神的安排;

中方:愚公移山,主动抗争,不怕输、不服输。

综上所述,在西方,人们把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寄托于“神”,而在中国,人们却是靠着不断与自然、灾难、环境斗争才延续到现在,中国人依靠自己生存,而不是把希望寄托苍天,这就突出了中华民族勇于抗争、不畏艰险,不为天制,勇于与灾难、自然、环境抗争的优秀品质,中国人凭借双手生活,依靠自己生存,不怕输、更不会服输的斗争精神,这也就是习总书记说的不屈不挠,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信仰。

材料里中国人的精神基因有:与自然、灾难,环境等不断做抗争;自力更生,不惧命运;战天斗地,永不屈服;坚持、执着、不妥协;中国人的信仰——自己;等等,围绕这些展开作文即可。

参考立意:不惧神明,勇于抗争不畏失败,坚韧不拔

战天斗地,不屈不挠

生存须靠自己,不靠苍天(他人)怜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人君治国,没有不具备法令和赏罚的。所以,法令明确而赏罚规定得当,君主就尊显而且不出奸臣;法令错误而赏罚规定不当,群臣就会行私而蔽塞君主,就会结党而劫杀君主。所以,《明法》篇说:“灭、塞、侵、壅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法令不够明确。”

法度,是君主用来控制天下和防止奸邪产生的,是用来统治海内而事奉宗庙的。私意,是可以产生祸乱、滋长奸邪而危害公正的,是蒙蔽君主、丧失正道而导致危亡的根源。所以,法度得以实行则国家安定,私意得以实行则国家混乱。英明君主,即使对自己心爱的人,无功也不赏;即使对自己憎恶的人,无罪也不罚。按照法度规程来检验得失,不合乎法度的事是不留心注意的。所以,《明法》篇说:“以前的君王治理国家,不会在法理之外游心肆意。”

明君治国,根据恰当合适的原则,执行正确道理。所以对于当赏的,群臣不得推辞;对于当罚的,群臣不敢逃避。奖赏有功之人处罚有罪之人,是用来为天下兴利除害的。杂草不铲除,就危害庄稼;盗贼不惩治,就伤害良民。如果弃公法而行私惠,那就是使奸邪得利而助长暴乱了。因为行私惠而赏了无功的人,就等于让人民苟且侥幸而谋求向上讨好;行私惠而赦免有罪的人,就等于让人民轻慢君主而轻易为非作歹。弃公法而行私意,明君是不肯干的。所以,《明法》篇说:“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材料二

法是天下的尺度标准,也是君主手中的准绳。社会制订颁行刑法,是为了依法惩处犯法的人;设置奖赏制度,奖赏应当奖赏之人。法令确定之后,符合奖赏制度的就要嘉奖、触犯法律的就要受罚。尊贵的人触犯法律也不得减轻处罚,卑贱的人犯了法也不会加重处罚。犯法者尽管贤能也一定严惩,守法者虽然无能也不可无端治罪。所以秉公执法风气盛行,徇私枉法之路就被堵塞。

古代设置各级官吏,是用来制约民众,不让他们恣意放纵。设立君主,是用来制约官员,不让他们专行妄为。而宗法礼义的制定,又是用来限制君主的,不让他独断专横。任何人不可以放纵专行,那么“道”就占了主导地位、取得胜利,“道”取得胜利,这事理就通畅,于是便可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这里说的“无为”,不是说什么都凝滞不动,而是说不要任何事情都由君主一个人说了算。

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它产生于社会又转过来制约人们使之正派(匡正自己的行为)。所以,自己身上有这样的缺点过错,就不要非难他人身上有的同样缺点过错;自己身上没有的优点美德,也就不要要求别人有这种优点美德。由此推出,要求下层民众遵循法律,那么上层君主百官也应遵循法规;禁止百姓民众不能做的事,那么君主自身也不能做。所谓“亡国”,不是说这个国家没有君主,而是说这个国家没有“法”;现在说变更法制,并不是没有法,而是有法不用,有法不用等于没有法。君主立法,首先自己要做出执法守法的榜样,这样法令就能施行于天下。所以,君主如能用法严格地约束自身,那么法令政令就能够在百姓中施行无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7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