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央视动画要干一票大的借力IP融合,瞄准文

发布时间:2022/8/22 14:26:34   

都不记得有多少年,没瞅过央视的动画片了。

偶然瞥见,可能是偶然看电视触发的偶然换台动作,导致的遥控器操作偶然。

但转瞬即逝。

生在八零后大叔组,同时作为这一年龄标段最中间一拨人的不安静分子,正式告别动画片的时间,脑子里大概还有印象。

二十多年前,我穿着初二学生的校服,进门趁大人下班儿没到家的空当儿,赶紧拱到沙发,偷看一会儿随便是什么的电视,有一刻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再看动画片儿着实可笑,面对遥控器随机走位到的《大头儿子》,实在无法自洽青春期的浮躁,一股腻歪油然而生。

于是,庄重的、神色凝固的对着电视机,跟央视青少频道的《大风车》和《动画城》,作揖、行礼、告辞,心说,老子要长大。

仅从中国北方的角度俯瞰,就已经部分勾勒出我们这代人的电视动画记忆了,那真叫一个饱含深情。还记得,家乡省市级电视台的“六点半时段”,通常在单田芳评书之后,一套的新闻联播之前。

当然,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光,著名演员沙溢的老婆胡可,主持着《小神龙俱乐部》,伴随着我们这些时任小朋友。

没有什么岁月静好的力量,能让我们那个代际的小孩子们,忽视央视动画的存在:从CCTV-1到CCTV-8再到CCTV-少儿,这是平台的无孔不入;从动画城里的《太阳之子》、《舒克贝塔》、《邋遢大王》,再到《蓝皮书大脸猫》,《海尔兄弟》,《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小糊涂神》···这是文化资源匮乏背景下的稀缺替代物。那些作品,到现在大约不能说是经典,可依然令中国的80后老伙计们难忘。

但是也要说,当时少年的你,免不了拿着电视国漫,和近邻岛国出品的《灌篮高手》《忍者乱太郎》《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等等等等,去逐一比较。

我们的动画制作,实事求是讲,从市场的反映上来看,暴露过一些创作短板:首先对少年儿童心智、情绪的把握判断,不是太准;其次对动画片设定的幽默感理解和喜剧精神,不大重视;最后,对包括但不限于主题、立意、世界观、故事想象力、语态语境语义的搭建和结构,都显得一丝丝拘谨和不放松,掌控力不足。

关于拥抱时代和未来的姿势,我们的电视动画系列,不要说美国,对应古板和严肃的日本竞品做参照,也确实存在趣味的瑕疵、活力的差距。

现在说着过去,好像很轻松,可那时候的央视动画人,未尝又不知道这些问题,他们一定有创意,却未必有那么多对外合作的敞口机会,更缺乏产业和商业的话语权、定义域,更不要说,上哪弄足够的钱和资源,用来不断丰富和打造自己的电视IP。

天马星空开脑洞的动画故事没少过,实现条件总会有障碍,这就是当年的写照。

央视动画的重磅力作《西游记》,开始重视动画IP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建设,动画片的主题曲张伟杰演唱的《白龙马》,传遍全国大街小巷的音像店,但是作为电视动画片本身的口碑和成就,不能算穿越年龄层的炸款。

还在内容探索阶段的行业,知道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传承里,总有些民间奇闻,远古神话和志怪小说瑰宝,存在着动画片的文本价值。可是在没有IP成熟概念的市场大草原上,什么样的姿势,能够让电视动画片这匹梦想之马,跑的英姿飒爽,不知道。

我们有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反传统优美叙事;我们也有中国武术中国功夫的大量搞头;我们还有可以随意赋能的哪吒和孙悟空。但是我们依旧不明白,这事儿该怎么办。

再有意思的无厘头,刚一动心起念,就可能随时落入封装和积压的原材料库存中。而且我们摆脱不了重复建设和俗套。

动画片不是只属于少年儿童。这种看起来简单却并不浅陋的艺术传达和文化符号再造,不应该只为政治正确和说教意义服务。它和电影、电视剧一样,有着强故事、锐冲突、紧张解除和逻辑快感的巨大阐释空间,如果能带给儿童们、少年们、成人们思考、咀嚼和回味,总应该是不由自主、心甘情愿的。

中国文化中,最能让电视动画片魂萦梦绕的东西,或者说属于中国电视动画的启蒙,应该是“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精卫填海”之类披着上古神话外衣的民族童话。这些心灵信仰型的形象构造和创意生产,其实就是一种艺术治疗,带来的精神药方都有“死磕”的药性,把这种力量的感受一点点分解,传递给收视市场,是电视动画人,一直在坚守的初心。

中国的电视动画人,终于从中国的电影动画人那里,看到了希望:随着国产动画电影五年来不同层次的各种现象级收获,如今的高峰值,被锁定在年暑期档的《哪吒之混世魔童》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文化爆炸力硬核,还是死磕。死磕的故事,动画片能讲好的附加值,事实已证明,在中国可以拿到名声、金钱、影响力的顶部红利。

而长尾效应,是可以帮助中国电视动画的创作,达成一些惊心动魄的突破。文化理解和消费能力、经济条件、社会条件、资源条件、话语权条件既然已经具备甚至成熟,为什么央视动画,不出来干一件大事儿呢。

没有理由不亢奋。

到了这个时候,它终于有底气,也有资格亮出自己积淀多年的民族品牌IP体系,以文化输出为方向指针,开动国际间协作的大船,重新赋予中国电视动画一轮增长空间。

年,除了哪吒,当然还有《流浪地球》和李子柒,注入进文化输出的动力,让中国人看到什么样的中国当代文化,有输出到西方世界的前景和实力。

自娱自乐只能沉沦而不自知,触动异域的G点,会真正发现苏醒的欢欣。

哪吒的故事还没有完,远没到过度消费的危险期,却还充满了继续发掘的未知可能。

央视动画不会告诉别人的是,有别于那部燃炸年的电影作品,它其实拥有“哪吒”更多细分IP的专利通道。风火轮的轨迹,根据时代的脚步,也要与时俱进的调整演化,至少相比花木兰和熊猫,不省心的哪吒有足够的故事迭代和形象包装,来掺和一下人工智能的热闹,不管是复仇者联盟,还是正义者、拯救者的冒险,平行宇宙中的超级英雄,可以来一波中西合璧。玄幻和科幻的外衣杂糅,正反两穿,并不重要,一个新视角下的新奇观,一段新关系下的新故事,或许是我们或者我们的孩子,对央视动画的期待。

哪吒和变形金刚一起搞事情,就有可能把八零后重新拉回到电视、PC、平板或者手机终端的屏幕下,怀旧的捎上几眼。视觉经验丰富,长年审美疲劳的国人,可能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随便拉两个IP攒一起。

话不是那么说,很多碰撞还没有发生。成熟的观众,和一代又一代的小朋友,不会被以前不成功、低水平的IP融合蒙住双眼,进而带来刻板印象。

唯有被审美透支才会带来审美绝望,央视动画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

“哪吒”是我们深入到骨髓的文化基因,自不必说,变形金刚之于中国,却也是唯一穿越年龄层认同,且带有回忆感和科技美感的重金属机器人。

它的猛爹孩之宝公司几乎提供了几代中国小男孩的阳刚角色认同。在年代没有“手办”流行甚至“手办”概念的光辉岁月里,孩之宝公司研发出的的变形金刚玩具和特种部队兵人,比乐高积木在中国的认知度,要强上几个来回。

每个当年的八零后中国孩子,现在的为人父母,他们的童年,玩过或者见过的变形金刚品种,不胜枚举。这真的是一个奇迹。

今天,把动画电影大片的制作理念和技术成果、创新经验拿到电视动画中,已经具有相当的可行性、操作性。杰出的动画片成就,自然离不开强大的配音支持。央视动画的招牌,找到中国本土化最好的配音队伍,易如反掌。

做动画的人,不太爱说什么,话都不多,更信奉行胜于言,像老黄牛拉车,闷闷前行,深耕细抠每1/24秒的瞬间,只等待可能是几年后的一刻绽放,这就是他们的工匠精神,令人动容。

中国的电视动画人也是这个性格,就凭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远离喧嚣,尘世的外界,自有一份理由,对他们的呈现能力给予包容;如果匠心独运的创作打磨,真的赢得了我们出走太久的心和感念,那么,一份格外的尊重就会不经意到达。这超越了文化服务和文化需求的相辅相成。

中国电视动画在成长中会遇到问题,也会经历挑战,但成长的烦恼,应该由成长本身来解决。

25年前,还在央视兼职担任少儿节目主持人的“大拇哥”何炅,其实身份是北外阿拉伯语专业的在读大学生,他翻译了央视引进动画片《地球超人》的全部英文文本,这个动画片在少年儿童中的反响很强烈。后来的综艺一哥绝对不会想到,我们自己的文化输出,未来也可以造出一个“地球超人”,他是哪吒,和变形金刚可能称兄道弟的哪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0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