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繁衍 >> 山西地质趣谈从精卫填海的神话说起太原广
山西地质趣谈
从精卫填海的神话说起
精卫填海的故事
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山西省长子县
西部山区的发鸠山,
是传说
精卫填海故事的
发生地。
那里不仅有女娃庙,
还有传说的女娃墓。
附近多处地方相传为
炎帝、神农活动场所,
至今
有神农庙、神农阁、神农泉等。
这些地方集中在
相距不超过50千米范围内,
这就能解释
炎帝之女
是在炎帝活动圈内溺水的,
而不是跑到千里之外的
东海游玩而不慎落水的。
由此得出,
此故事传说中的东海,
不是现在地理书中的我国东部的东海,
而应该另有其地。
地质调查表明,
长治盆地
在3亿年前曾经有过汪洋大海的记录。
几百万年之前
它是一个面积达1万多平方千米的
大型湖泊。
随着
河北平原、豫西平原的
水系不断切过太行,
长治盆地湖水逐渐疏泄,
水面逐渐缩小,
到距今1万年之前,
只留下了如今为漳泽水库
所占据的一大片湖泊。
其范围尚在今天大坝以北黄碾镇一带,
面积有数十平方千米,
当时可谓一个大湖。
我国北方人习惯把湖称为海,
民间传说中的海,
不一定是地理概念上的海,
任何一片较大的湖泊都可称之为海。
根据上述两点分析,
女娃溺水之东海,
应是发鸠山以东的大湖,
相当于现今漳泽水库一带低洼的水塘。
地质上判断该地区是否存在过湖泊,
主要依据
当地沉积物中是否有
湖相地层的沉积。
湖相地层,一般是以沉积物颗粒细,
已达到粘土、亚粘土粒级档次,
同时还有水平层理,
沉积物的颜色是代表水下还原环境的
暗色、绿色、白色。
长治盆地在上新世(距今万年)
沉积一套红色粘土,
其中夹有白色或灰绿色的水平层理的
湖相堆积物。
它分布在高出今天河水面
30米~50米以上
基岩山体之上。
到了第四纪开始(距今万年)
长治盆地分裂为
东部漳河水系,西部沁河水系、南部丹河水系
三个盆地,
河流相环境占主导地位。
到了晚更新世,即距今10万年,
在上述三条主河两岸,
堆积起距今天河面20米高的Ⅱ级阶地。
它属河湖环境下的产物,
水平层理发育,但夹有砂砾层。
到了距今1万年的全新世,
河湖环境进一步缩小,
沿三条河流发育了I级阶地,
即距今天河水面高2米~4米的狭长平台。
漳泽水库大坝高17米,
水面所淹主要是I级阶地,
是1万年前才堆积下来的小平原,
也是当年湖水淹没区。
因此地质结论支持炎帝时代,
至少长治盆地是炎帝所说的东海,
应是范围比今天漳泽水库
还要更大的古漳泽湖泊。
版权所有:山西地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