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阅读诗歌三步法独立阅读文本,参考资料修正

发布时间:2023/12/16 14:10:06   
白癜风哪里治疗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诗歌理解上有个说法,叫作“诗无达诂”,认为诗歌没有准确通行的理解。然而,在当今的教学和考试中,没有准确的理解,就不能准确答题,就得不到高分。所以,我们必须还要准确理解。那么,怎么准确理解?给大家提供一个三步法:独立阅读文本,参考资料修正,情景验证无碍。独立阅读文本为什么要强调独立阅读文本,因为传统的知人论世读书法起着很坏的作用。所谓知人论世,就是先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这看似降低了阅读难度,但是前者容易引导读者陷入作者的创作套路中去,后者易于将自己在了解写作背景时产生的成见错位入诗歌的理解中。其实,诗人的作品并不保证每篇作品一个思路、相同主题。相反,他们往往想将不同于自己也不同于别的想法创作出来。比如说“落霞与孤鹜齐飞”,如果你先去看相关介绍,你就会看到有将“落霞”解释为一种南昌特有黄昏出来贴近江面总补大鱼吃掉的蛾子——其实,你不看,好好想想,生活经验中如果有水天一色的印象,自己也就理解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看上边的,你觉得“挺好,原来还有这种情况”,你一信,你就掉沟里了。所以,要想准确理解诗歌,还是应该首先阅读文本,形成自己对诗歌的基本理解,这里的关键是,你可以有不懂的地方,但一定不要不懂装懂。懂的一定是准确的,不懂的再进行第二步。参考资料修正诗歌中难免有不懂的地方,这就需要参考资料修正。比如涉及到典故成语,譬如涉及到写作背景事件,比如涉及到作者身份,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到对文本的理解,也会使你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准确。实际上,准确阅读的过程,就是在对诗歌的理解上不断增加局限条件的过程。、在局限条件正确的前提下,条件越多,局限越多,理解就越准确。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们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清晰的图景,就在于局限条件的累加。枯藤,老树,昏鸦——三词叠加,有了一个树的景象。小桥,流水,人家——三词叠加,有了一个院落的景象。古道,西风,瘦马——三词叠加,有了一幅孤苦行旅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三词叠加,展现了游子的伤情。四句叠加,一幅完整的行旅图出现在面前。理解一首诗,就像观看从远处走来的一个人,看清它是随着信息的丰富逐步进行的。情景验证无碍当我们对一首诗的各个局部都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就会形成整体认识。因为局部细节较多,有时难免出错,就可以用整体理解来对局部进行校验。就像一部汽车,装配好了,要开出去溜溜看看能跑得很好不能。如果四个轮子四个方向,那肯定得考虑那里出了问题。就如王建的《精卫词》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将最后一句理解为“希望当初是我淹死而你得以生还”。这问题就很大。一是窜改本句诗的字义。本诗直译是:原我死后子还生——希望我死后,你还活着。硬是添上了“当初”,还要把“还生(还活着)”曲解为“生还”。二是将整首诗歌的主题理解为赞美精卫的。这明显是受了传统解析的影响,然而这首诗却偏偏是王建斥责精卫的。因为受了先入之见的约束,第一联训斥也读不出来——精卫谁教你填海?第二联祸及池鱼的责怪也读不出来——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第三联伤害无辜也读不出来——山中草木无全枝。第四联伤及自身也读不出来——飞多羽折时堕水。可以说,句句是训斥!都被理解成赞美。最后一句,其实是彻底生气绝望,说的气话——不管你了,我死后,随便你折腾去!看你能把高山弄平大海填满不!这个王建,显然不是在说精卫,估计是他有个不听话的老婆或者儿子,一定要闹腾某件事情,那怕损人不利己也经坚持作死!他应该是劝而又劝,最后无奈才结浩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7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