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神话与故事5精卫填海

发布时间:2024/9/15 14:01:34   
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出自《山海经》这个神话故事,特别短小,信息量特别少,所以,对于后世解读这个故事,非常困难,大家相对认可的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呈现百折不挠的精神,一个是反应了地球的沧海桑田的变化。这两种看法更多是意识层面的解读,在意识层面上是说的过去的,同时如果从潜意识层面,或者说从象征层面来尝试解读,还是有点意思的,我就结合自己的体验,尝试分析一下这个故事的可能心理象征意义。先来大体翻译一下这个故事的意思:北边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有很多的柘木(灌木,叶子卵形,果实球形,有个地方叫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也有很多柘木)。山上有种鸟,形体像乌鸦,脑袋有花纹,白嘴红脚,叫精卫,叫声就发出精卫,精卫的声音,自己称呼自己的名字。传说以前炎帝有个小女儿,叫女娃,女娲在东海游玩的时候,溺水而亡,所以就叫精卫。精卫鸟常常用嘴叼着西山的树枝石头什么的,投入东海。漳水就是从这里发源,注入大河(可能是古代某条大河)。在具体分析这个故事之前,需要说另外一个故事,叫凤凰涅槃,是诗人郭沫若先生根据外国神话中的“不死鸟”的形象写出的一个神话故事,将中国两个重要的象征结合在一起,一个是凤凰,一个是涅槃。先来说涅槃,这个词汇源于佛教,大体的意思是,通过修行可以到达一个很高的境界,比如离苦得乐或者脱离轮回,也比如道家所说的天人合一,羽化登仙。这种设生命的变化,已经无需依托原有的媒介而存在,成为一种新的品质的生命体。本质上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生命,就像就像同学会见到当年的初恋,人还是那个人,但是,已经不能用以前的方式交流了,如果一方执意而为,估计就会有故事了。凤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虚构的神鸟,所象征的是一种极为高的思想境界或心理状态。凤凰能够浴火重生,其实就是某种思想或者境界能够不因生命个体的结束而消失,而会继续传承下去,薪火相传。尽管这个故事的原型是中西方心理元素的结合,为何会被大家所接受呢,更多是因为郭沫若是诗人,诗人的语言就是象征性的语言,而且这种心理意义是人类的共性,只是在中国这种呈现是更加反复和精彩,简单举几个例子,嫦娥奔月,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中国古代的八卦炉、炼丹术,还有太极文化。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个精卫填海的故事,也是某种精神境界转化的象征性表达。具体来看这个神话吧。首先看精卫的名字,精卫自己叫自己的名字,如果从逻辑思维来看有点说不通,但是从象征或者原始思维角度来说就能说的通了。在民间,当小孩被意外或者神秘事件惊吓后,家人或者擅长神秘活动的人(例如民间所谓的大仙),可以通过抚摸孩子脑袋和呼唤孩子名字的方式,来给孩子“叫魂”。用现代心理学来解释就是安神。这里呼唤名字和精卫自己呼唤自己名字是类似的,就是提醒自己是谁,我是谁。也就是增加自信、自知和自我认同。精,就是神明,精神,生命力;卫,就是保护,比如天津卫。就好比一个刚出生的幼崽,在被保护种逐渐知道自己是谁的过程一样。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白虎通·五行》记载:“其帝炎帝者,太阳也。其神祝融,祝融者,属续。其精为鸟,离为鸾,分三事也。”所以从五行的角度来说,精卫就是不是特别足的火。精卫衔木、石投入大海,大海是水,木也就是木,石就是金(金石,当然也有土石,个人感觉更有金的味道,《山海经》中多处提到某地多金便是例证,“鹊山……多桂……多金玉……”),而大地是土,所以五行具备。而大海就像一个大的炼丹炉,所以女娃精卫可以在大海里面复活。为何复活不是变成原来女娃的样子呢?为何变成鸟呢?这就要看鸟的象征意义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大量的鸟有关的故事,比如金乌,鲲鹏,凤凰等,比如从鱼到鸟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生命的转化,可以简单理解为从土性转化为火性,从物质转化为精神。不管从生物学还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鸟的出现对世界和心理都有重要的划时代的意义。所以女娃从小火,炎帝的女儿,通过大海这个丹炉涅槃成更具精神化的形象,更接近天,更接近炎帝,接近大火,也就是太阳,这在中国古代,特别是道家文化里,意味着点石成金般的质的飞跃。更为有意义的是,水和土,都和母亲的象征有关,而故事中没有提到过母亲,只是说女娃和女娲读音相同,这真的是偶然的巧合吗?而神话经常用这种极为简洁的,又有无限想象空间的方式来传递一个重要的心理事件,可以逾越千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5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