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传统国学中的小说学是什么样

发布时间:2025/3/14 11:49:41   
小说一直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放眼互联网上琳琅满目的各类小说都有大量的读者喜爱。许多作者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很多读者甚至熬夜耕读,乐此不疲。那么小说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书中记载: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此处的“县”通”悬“。干县令的意思就是求一个高名,也就是写小说为了出名的意思。于大达远矣就是说和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没有半毛钱关系。当然了这是古人的意思,到如今也就没有这么狭隘了。最早的小说是源于神话这已经是共识,说到神话咱们中国人就不得不首先搬出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女娲炼石补天捻土造人、精卫衔木填海等等,时至今日这部先秦时期的奇书也还有大量的爱好者。且不论文献记载如何,有一个事实就是在传统文化里,女娲是万物的创造者,并且一个造物主的身份生活在中国这数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女娲是神,有着各种各样的超能力,让普通人无法企及。两汉时期,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博采先秦百家思想的《淮南子》问世。《淮南子》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héng)娥窃以奔月。”这里就是后人广知的后羿和嫦娥。可见到此时,中国的小说仍旧是以神话传说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就开始出现变化。一种神仙鬼怪之类,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进步,而且人物情节有了跌宕起伏。代表作如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大家还记得语文课本中的名篇《宋定伯捉鬼》吗,此文就是出自《搜神记》,文中的“新鬼故重”和“新鬼不习渡水”至今想起仍让人捧腹。还有一种就是记录名流高士的一些逸闻轶事之类,代表作就是南朝的《世说新语》,精炼含蓄,韵味隽永。其中“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海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就是著名的望梅止渴。有唐以来小说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中唐以后,韩愈柳宗元高举“复古”大旗,复兴儒道。此时的文人多取古文笔法,书以警示类故事例如沈既济的《枕中记》、游侠类故事例如杜光庭的《虬髯客传》、情爱类故事例如元稹的《莺莺传》、历史类故事例如陈鸿的《长恨歌传》。当然还有少不了的神怪类故事例如裴铏的《传奇》。至此中国古典小说才真正登上传统国学的历史舞台。宋代开始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升,看过清明上河图的朋友都知道,当时的街头巷尾各种繁华,在这种大形势下,开始出现“话本”。这里是相对唐代那种以古文笔法所书的文言小说而言。这些“话本”是坊间艺人自由取材或神话或历史或情爱之类,以迎合各类听众的趣味,先拟出一个大致剧本,以方便讲述的时候参考。所以大多是以白话书写。这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白话本小说。进入明代以后,特别的是明代中后期直至清代,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为了适应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大量的文人开始对“话本”进行改进创新,使得白话小说一下子走到了鼎盛时期,这期间涌现了大量的巨著,包括我们熟知的四大名著之外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作者倾注全部心血所著,小说的篇幅越来越长,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小说不论是神怪寓言描写社会,还是开拓眼界陶冶情操,都反映了社会的一个角落或者是一个层面,一部小说洋洋洒洒,主题酝酿标新立异,数位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让我们读起来废寝忘食。这些来源于传统国学的数千年的沉淀和升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7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