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生活环境 >> 苗阜王声台上配合默契,台下截然不同郑捕
今年苗阜和王声除了说相声,还一起出演了话剧《西望长安》。多年前葛优曾经出演过这部话剧,如今他们两位演绎的是陕西版本。这是苗阜、王声这对相声搭档第一次联合演话剧,也是王声的话剧首秀。
《西望长安》剧照
在相声之外的路上,苗阜今年明显比王声走得更远些。就在当前的国庆电影档,苗阜极为少见地亮相大银幕,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出演角色,陕西演员扮演陕西角色。
《我和我的家乡》剧照
在很多观众想来,在台上配合默契的相声搭档,台下应该也是志趣相投、形影不离的,其实这只是人们的想当然。作为有着十多年合作经验的老搭档,苗阜和王声在台下其实有着很多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人”。
以下年4月的采访片段,截取了两人互相评价的部分。
王声谈苗阜:他那种生活方式我来不了
访谈王声
问:说一下你们俩,苗阜老师社会职务比较多,他的性格和处事风格和您是互补的。
王声:互补搁一边儿,我们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人,他那种生活方式我绝对来不了,我的生活方式他也来不了。成年人的合作到最后不都是压抑自己本性,拿出方便跟人接触的一面进行合作吗?任何工作都是一样,不仅说相声的这样。您带一个摄影师一起采访,不也是一种合作吗?关键相声在这方面被放得比较大,尤其现在的年轻观众把两个演员的行为归类越来越细化,对此产生无穷遐想和探索。
问:观众总是想当然认为台上两个人配合默契,台下也应该形影不离。
王声:说相声确实需要磨合时间长一些,我和苗阜老师磨合了将近十年时间,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不用对活,来了稍微一说就可以演。
问:那你们的新作品呢?
王声:新作品得对。
问:现在新作品是您写得多还是苗阜老师多?
王声:我们写活很少一字一句地全写出来,有一个意图之后就整理一下,拿出来两个人研究哪些地方可以加,哪些地方可以减,找时间对一遍,对完之后把这个版本用文字落下来,然后针对文字不断修剪。
问:所以很难说哪个作品就是谁写的。
王声:我不知道别的创作者什么样,相声这个东西我觉得到最后完成,绝对不是出于一个人之手,肯定要博采众长,经过无数次压场,起码二三十次、四五十次的表演,别的人提意见,这才能成。一个人写一个往舞台上一拿就成了,不可能。
苗阜谈王声:我有今天多亏他泼冷水
访谈苗阜
问:跟姜昆老师聊的时候他说,很多人都觉得他年轻时候非常顺,但他自己却有很强的危机感,怕自己接不住自己。你们年火成那样,有没有想过接下来怎么办?
苗阜:我倒真没有考虑到怎么接的问题,我一向有个态度就是踏踏实实说相声。当年李金斗老师跟我说过一句话,兄弟,一个是紫、一个是红、一个是粉,你选哪个?我说我选粉,他说你是明白人。
问:连红都不要当?这是三个阶段吧?
苗阜:三个阶段。他说的是保持的阶段,老想紫着,老想红着,得出事儿,粉着就行。王声也是明白人。
问:在这方面他应该更……
苗阜:他更明白。当我们知道自己火了的那一刻,王声老师微博就停用了,微博内容全部删完。王老师跟我说了四个字叫,爱惜羽毛。
问:我看你们俩现在都不怎么发微博。
苗阜:对,我也不怎么发了,中间有段时间我发过一些。
问:您有段时期经常发一些惊人之语。
苗阜:总被人揪小尾巴,后来干脆我也不发了。而且从那时候起,王声老师的朋友圈也不发了。王声拿牡丹奖那年,他的一篇采访文章标题是《世上安得两全法》。记者问到他人员流失的问题,每个社团都有人员流动,这么多年青曲社其实很少走人,我觉得这方面我做得还不错。经济透明,我跟大家同吃同住,账目都是公账,我和大伙一起领工资。针对人员流动的问题,王声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天高云散,方为江湖。当时这篇文章被列为范文,《中国艺术报》和《曲艺》杂志都登了。
问:每次王声老师小词儿都整得特别好。
苗阜:头一天采访他,他说第二天再采,我估计回去整了一天词儿。他平时不接受采访。
问:包括青曲社“青云直上、曲故情长”这八个字,也是王声老师琢磨出来的对吧?
苗阜:最早我们叫陕西青年曲艺社。这是怎么来的呢?王声最早在西安大学生相声班社,后来被开除了。
问:为什么呀?
苗阜:过于耿直。现在常跟王声接触的人也都知道,他有时候说话你受不了。
问:有书生气。
苗阜:反正他说话你受不了。
问:知识分子的习惯。
苗阜:对,有那劲头儿。青曲社没有他没骂过的人,但他全是为业务,骂的时候骂得你狗血喷头,回头再聊别的跟这事儿没发生过一样。
问:公是公,私是私。
苗阜:对,我特别欣赏王声这一点。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我反而认为是我兄弟的优点。
问:团队里得有这么个人。
苗阜:对。我说我能到今天,多亏王声泼冷水。甚至我提出一个概念,他一般是先泼冷水,然后再考虑冷水泼得对不对。这是玩笑话,但实际上确实是这样。他还是比较冷静的。
问:王声老师的业务方面您评论评论。
苗阜:业务上没啥说的。这么多年,我跟王声搭档是最舒服的,表演的时候我什么话他都接得住,我经常还设计一些小包袱儿,提前不告诉他,我看他现场第一反应。包括《满腹经纶》里很多包袱都是现场砸出来的。比如里面说到“那啥那啥那啥啥”,最早是我真忘词了。
问:是吗?
苗阜:那次是我们专场,头天晚上我突发急性肠胃炎,休克了,没血压了,高压才30多,在医院抢救到凌晨4点,王声他们都想到不能演就退票的事儿了。最后我还是坚持演了,但站台上脑子是蒙的,得亏我们俩高度默契。我想不起词儿就说“那啥那啥那啥啥”,王声说您这个诗是包罗万象。“娘娘风浪太大了”,这句词儿也是现场碰出来的。因为那几天我看报纸,河南和陕西争炎帝故里,我心里很别扭,因为炎帝陵现在还在宝鸡呢。到表演的时候我就说精卫是汪精卫,王声接着现场发挥来了一段贯口,后来这段贯口也固定下来了。
问:那一段儿很漂亮,显出来他评书的功夫。
苗阜:对。他说完这一段话,一说炎帝的女儿,我现场就想起白天看到的文章,就把炎帝是宝鸡人,炎帝陵还在宝鸡说了出来,这台词后来也保留了下来。
问:这才有了“娘娘风浪太大了”这句宝鸡话,妙手偶得。
苗阜:灵感这东西到来的时候,比你刻意写的东西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