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视角当摄影作为一种思索的方式迈慢的湿地

发布时间:2023/4/25 14:02:32   
北京皮肤病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525899.html
                            

当摄影作为一种思索的方式:迈慢的《湿地公园》

人类自从发明了工具,便把身体器官的功能得到延伸,比鸟飞的更高,比鱼游的更深。而现代文明,更是让“工具”几乎无所不能。摄影,是科技与艺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而今摄影因为与通讯器材及电脑的“嫁接”更是无处不在,让摄影的功能与应用也更广泛了。

当我们让摄影进入当代艺术的领域,近百年来的艺术家和摄影家们在探索与创作中,都给它赋予全新的视觉和概念,也让人类因为这种新奇的艺术媒介而大受其益。

艺术最大的价值在于思想启蒙。不可否认,我们可以讴歌时代、赋情山水,但更多的摄影师和艺术家们从来都把焦点定位在“问题意识”上,只有发现问题,剖析问题,才会让人类社会走向进步,只有居安思危,也才是人类拥有美丽家园的前提。

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人类的大问题,也是永恒的命题,在摄影作品中也并不缺乏这类主题,而“风景”这一视觉语言,在后工业革命的今天,已经再不可能是单纯的自然风光以及刻意追求的云雾山川、日出日落的“唯美”所表现的那样单薄。景观摄影,早就占据了当代摄影的一席之地,公路、河流、城市、乡村无不打上经济、政治、社会的烙印,对比一下当下中美两国的摄影作品,无论是美国埃里克索斯的《眠于密西西比河》、乔尔梅耶洛维茨《海角之光》、史蒂芬肖尔的《不寻常之地》还是中国骆丹的《国道》、张克纯的《北京活活》、高岩的《风城》,均表现当下风景与人类的关系。虽然两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地理位置截然不同,但摄影师们却找到了共同的话题——两国在某些发展的轨迹殊途同归,即使有些中国摄影师的摄影作品中有美国摄影师作品的痕迹,但或许这都不是问题,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致敬的方式,意义在于作品所表达的思索。

来自浙江台州的自由摄影师迈慢,近年来也创作了一些有思想意义和敢于在风格上创新的作品。他的一组《湿地公园》,创作启发来自于带孩子逛公园时产生。

众所周知,填海造田曾经是某些地方政府用来增加GDP的一个重要的来源,据很多报道,包括央视的一些跟踪采访,中国的沿海城市大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许多城市都有“滨海新区”,这种千篇一律的名字既交代了它们的来历,又见证了一段历史,这既是中国古代神话“精卫填海”的实现,又是一种人工改造自然的贪婪表现,许多摄影师都知道,因为大面积的填海,许多候鸟迁徙的栖息之地已经不复存在,鸟儿无处安身,造成生态链的破坏估计目前的人类都无法计算。

《湿地公园》,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据我所知,某些湿地公园的前身是鸟类的王国,而因为一个公园的建成,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被囚禁的动物,人工的雕塑,水泥地、铁丝网,自然的鸟类徘徊上空哀鸣一阵离去,重金买来的动物萎靡不振做着终生的囚徒……

而作者的意图,我想也不仅仅是局限于湿地公园本身这样的现象,我们从照片中,还会获取更多的信息,当然其中的隐喻和不可言传的意会更是照片的魅力所在。

当然,于一组摄影作品来说,可能文字解读都是多余的,我们只需要在作品面前能够得到沉思和启示就足够了。

作者介绍

孙志红省摄协会员,原籍山东青岛,现居台州,高中数学教师,喜欢用文字表达对宇宙的感知。近几年喜欢上摄影,并带着思考去看待这件事,偶有作品获奖,但深知摄影本身的厚度。努力多学,多拍,多写,多看,在摄影之路上走稳走远。

原标题:《视角

当摄影作为一种思索的方式:迈慢的《湿地公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2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