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逃跑的诺亚方舟和坚毅的大禹治水,造就了处

发布时间:2023/6/23 19:14:09   

年,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此举标志着法西斯战争进入全球化状态,当年年底,为应对残酷的战争形势,中、美、英等结成盟国。转年,日本全面进攻英属缅甸。

英军不敌,向蒋介石政府发来求救信。国民政府先后派出四十万人入缅作战,最终以伤亡二十万的代价取得胜利,奇葩的是,在拯救被日军包围的英军后,他们却抛下中国援军,鼠窜到印度,中国远征军成为他们的挡箭牌。

其实不仅仅是英军会逃跑,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也是一次著名的大逃亡事件。

与之相对的,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哪怕是战至一兵一卒也要坚守到底。中西对比,差异如此之大,其实透漏出来的是两个族群一些骨子里的东西----面对困难的态度。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好像全球各个部族,都有关于洪水的故事。西方比较知名的自然是诺亚方舟,而中国则是大禹治水。

几千年前,人类生存能力较弱,几乎都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主要靠打猎、菜果为生,中国可能要好一点,神农见鸟衔种,农耕文明已经出现了曙光。但无论怎么讲,各部族都选择在有水的地方。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在早期的时候,都有遭遇过洪水危机的经历。

但是面对这样的困难,中西方给出了不同的选择。西方选择了造船逃跑,令人不解的是,他们有造船的能力,为何就不停下来挖沟排水?

而中国则是“治”。

“治”这个字,百科上给出的解释是“自水的初始处、基础、细小处开始,以水的特征为法,进行的修整、疏通,是为治”。

所以,大禹治水,是按照科学原理,将水“驯服”,使之为我所用,而不是简单的将它排出去就算完事了,不然完全可以叫“大禹通水”,后代的李冰,同样也是这道理。毕竟,这不是下水道,排了也就完事了。

在这里,中国人的行为哲学,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人定胜天。

“定”在这里不是“一定”、“必定”的意思,可以理解成一种能力、境遇......中国传统哲学素来讲究“天人合一”,表面上似乎可以理解成遵循客观现象,如果这样的话,西方人造诺亚方舟也算是“天人合一”了,毕竟,打不过洪水,只剩下逃跑了呗。

所谓“天人合一”,本质上,就是利用各种事物的内在关联,按照它们的发展规律办事,最终的目的就是为我所用,而不是“逃跑”。

当我们掌握了这些事物的内在逻辑后,我们便具备了同“洪水”抗争的能力,“堵”也好,“疏”也罢,这个时候的我们,已经处于“人定”状态了,掌握了“天”的规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离胜天还远吗?

所以,当自己门前被王屋太行两座大山挡住时,举族挖山;天热了,抬头一看,这么多太阳,搭箭就射,想跑?死死的追过去,哪怕是自己累死也要把它干下来;去海里玩了下,命没了,化作小鸟,也要把东海填平......所以有了愚公移山、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这就是这个民族不可亵渎的东西。也是中西不同民族骨子里的区别,总之,成千上万年的斗争经历,老祖宗走过的那些印记,已经形成基因,镌刻在了每个人的生命之中,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和大风无关,和运气也不沾边,完全就是祖辈的抗争史,这里面凝聚的是先辈的血汗。

中华民族每个人骨子里都有抗争自然,不服输的精神,所以,天塌了咱就补,水来了咱就治,太阳多了就射,大山阻路咱就挖。

遇到困难,我们从不逃避,只会克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50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