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以当代巧思连接先民初心,山海经奇破译

发布时间:2025/3/14 12:43:49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山海经》位列中华四大奇书之一。它是中国文学史上志怪小说的鼻祖,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地理博物志,还是现存唯一“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司马迁称它为“荒诞不经的奇书”。

之所以被称为“奇书”,是因为书中包罗万象、无奇不有。近期央视纪录片频道热播的《山海经奇》,就是一档对《山海经》进行再次研读解码的纪录片。

该纪录片从书中选择几位奇人和怪兽,借助动画、舞蹈、光影表演、皮影、情景再现等多种表现形式,构建了一个清新狂野、异想天开的世界,为观众呈现出上古神话的大概全貌与整体格局。

多样化呈现手段

打造沉浸式视听体验

对《山海经奇》来说,需要用突破常规的呈现手段,再现源自人类初生时代的诡谲想象。

片中运用的创作手法不止引用、拟人、比喻,更包含手绘动画、黏土建模、XR光影演绎、现代舞、实地拍摄及情景演绎等多元形式。多样且惊奇的呈现手段,共同构筑了全片“富有想象力的叙事感”。

童真又抽象的动画风格,让遥远的远古神话更易于被年轻观众接受。该纪录片动画总监陆岩介绍说,“《山海经》诞生于中国文化初始阶段,类似于人类的童年时代。因此,在形象设计上,《山海经奇》采用简洁的勾线造型和艳丽的颜色,力争表现出原始的童心。”

以《伏羲·探索通天之路》一集为例,“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石,名曰建木……”先援引典籍,《山海经》原文作画外音呈现,瑰丽的动画令辞简义丰的文字具象化,先民认知里直插云霄的“世界树”跃然屏幕。

沉浸式XR光影舞蹈的舞台化叙事,是《山海经奇》的又一创新。它把想象中的神域世界搬到舞台上,让真人进行比喻性、象征性的演绎。比如,当洪水退去,人类如何繁衍生息?伏羲注意到蜘蛛结网,并“抽象”成叫“网”的过程,被舞台化手法呈现。舞台化叙事还与情景演绎、动画交错使用,使得动画与真人交互、现实与神话衔接。

黏土建模和皮影戏的使用,为观众营造了沉浸式的观影氛围。《饕餮·欲望滋生记》和《夔·和声而鸣》两集,为“饕餮”和“夔”打造了“二创剧情”。这种结合史料,又用角色建模和撰写皮影戏脚本的表现形式,赋予了两只怪兽“前世今生”。

《山海经奇》作为以《山海经》为源起的中国神话故事纪录片,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积极探寻着中华先民所构建的神话世界,而丰富的呈现形式,则赋予洁光片羽的远古神话以饱满的细节和背景。

多维度解读

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山海经》里有着道不尽的“奇”。开播以来,《山海经奇》相关话题持续登陆各大网络平台热搜热榜,网友称赞该纪录片“保留了《山海经》的特色,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呈现异想天开的惊奇景观外,主创团队还请来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文化解读。跟随专家讲解,不难发现看似蛮荒离奇的神话中,既蕴含着华夏民族延续数千年的精神血脉,也隐藏着先民刻骨铭心的告诫。

《山海经奇》让观众清楚地看到了四千多年前的地理形势、历史沿革和民族风俗。神话封存了先民们对世界的真实感知,浓缩了他们的情感、智慧和意志。以女娲篇为例,片中就解答了“为什么会有女娲信仰”这个问题。

对先民来说,人生无非就是“活下来,活下去”。活下来,就是不能死,要抵御灾难和猛兽;活下去,就得有后代。很强繁殖能力的女性,对先民就意味着神性。女娲信仰,体现了全人类早期共同存在过的大母神崇拜时期。

今天看神话,除了从各种瑰丽神奇的形象中获得新鲜感,更重要的是透过那些伪装为故事和怪物的隐喻,识别华夏先民认识和想象世界的基本模型。

《山海经奇》展现了《山海经》还具有社会教化的文化功能。比如在《饕餮·欲望滋生记》一集中就完整复刻了饕餮被欲望吞噬的全过程。初始,它是人面羊身的狍鸮,在危机四伏的丛林中濒临死亡,后来在强烈生存本能和噬食欲望的引导下,它长出了额外的双眼,拥有了人手和虎牙,最终在无尽的欲望中自噬。

在古人的想象中,饕餮代表着贪食无度、不知节制的人,是对人类贪婪本性的隐喻和警示。中国古代文化中,饕餮不仅是神话生物,还承载着深刻寓意。封建社会,人们对权力和财富的追求往往无法自控,饕餮就成了这种社会现象的象征。它提醒着人们不要被物欲蒙蔽,否则就会像饕餮一样失去理智,最终毁灭。

此外,《山海经奇》还试图梳理千头万绪的神话脉络,进而补齐中华文明的拼图。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黄帝大战蚩尤、大禹治水……在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中,人们窥见先民眼中奇幻浪漫的本真世界,并发掘出隐秘角落里的人性光辉。

《山海经奇》从传统文化中来,也必将走向未来。本片总导演金明哲说道,“我们希望通过《山海经奇》,谈神话的演变、脉络,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力,这才是纪录片所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7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