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天敌 >> 汪精卫和妻子陈璧君狼狈为奸,终于成为了民
“汉奸”一词,最早形容出卖汉族利益的败类,后来泛指所有出卖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数典忘祖之徒。从秦汉时期开始,一直到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形形色色的汉奸们,比如中行说、王猛、秦桧、范文程和吴三桂等人。
在所有的汉奸当中,汪精卫无疑是最臭名昭著的一个,至今都被后世唾弃不已。不过,他并非天生的败类,青年时期曾是坚定的民主革命者,甚至因为刺杀摄政王载沣而险些被处决,还在狱中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言壮语。
回顾汪精卫的一生,必定离不开孙中山和蒋介石,前者是指路人,后者是阻路人。不过,若提起对他命运影响最大的人,毫无疑问会是陈璧君,她俨然就是他后半生的“人生导师”。
本着还原历史的态度,文史不假带您走进汪精卫的争议人生,走进陈璧君的争议人生,走进这对“珠联璧合”的历史奇葩。为了抵制恶意的抄袭,笔者只得在下载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标识,实属是无奈之举,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众所周知,汪精卫是民国的四大美男子之一,迷倒了无数的少女。能成为他的妻子,陈璧君想来即便不是沉鱼落雁之容,即便不是闭月羞花之貌,最起码也得属于秀丽端庄吧。
当见到过陈璧君的照片,所有人都惊呆了,纷纷质疑汪精卫为何要迎娶这样一位又矮又胖的丑女为妻,而且还长期遭受她的压迫和管制。看来,一物降一物这句话实在是太有道理了!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出生于年5月,“精卫”只是他的笔名而已。由于父亲汪瑎饱读诗书但却屡试不第,他被家族寄予了无限的厚望,逐渐肩负起了科举入仕的重担。
由于父母亲的相继早逝,本就不宽裕的汪家更加败落。受此影响,汪精卫的前途瞬间变得暗淡起来,几乎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只得跟随同父异母的长兄汪兆镛生活。
汪兆镛虽然善待自己的弟弟,但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实在憋屈,汪精卫的内心开始越来越扭曲。从此开始,在他大义凛然和才情出众的背后,埋藏得却是无限的自卑和怯懦,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今后人生的悲剧。
年春,19岁的汪精卫报名参加清末的科举考试,轻而易举就成为了头名的秀才。soasy!更夸张的是,他的二哥和侄子还分列第二名和第三名,可见汪家确属书香门第。
凭借厚重的学识和优异的成绩,汪精卫越来越春风得意,越来越风生水起。很快,他成功考取了公派留学日本的名额,成为了清末的出国留学生之一。
来到日本后,汪精卫不仅眼界大开,而且还迅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和主张,立志通过暴力方式去推翻满清统治。凭借出众的口才、文才和诗才,他在留学生中脱颖而出,终于赢得了孙中山的赏识,不断被委以重任。
面对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孙中山决心重新整合四分五裂的革命组织。年8月20日,他将光复会、兴中会和华兴会等团体进行了改组,整合成为同盟会以统一领导民主革命。
为了扩大同盟会的影响力,孙中山派遣汪精卫前去南洋去筹备分支机构,同时募捐革命资金。同时,他还担任了《中兴日报》的主笔,开始使用“精卫”的笔名去和保皇党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论战,大力抨击他们的观点。
作为坚定的民主主义者,汪精卫宣传革命可谓是不遗余力。辗转南洋期间,他每到一处必定发表公开讲演,必定高调宣传革命理想,而且还显得慷慨激昂和声情并茂,令人钦佩不已,就连当地的华侨领袖陈嘉庚也啧啧称赞。
事实上,汪精卫不仅征服了陈嘉庚,而且还征服了无数的迷妹,其中就包括陈璧君。她是标准的富二代,可惜算不上“白富美”,父亲陈耕基是南洋地区著名的橡胶商人,长期以来都支持孙中山推行民主革命。
亲眼目睹汪精卫的英俊外表和飒爽英姿后,陈璧君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他。而且,她爱得很疯狂,爱得很痴迷,完全不顾对方已有婚约的事实,立即就展开了狂热追求。
汪精卫在十五岁时,兄长汪兆镛为他择定了一桩亲事,是单位同事刘家之女。为了避免连累家人,也为了回应陈璧君的追求,他写信声明断绝家庭关系,同时要求解除婚约:
罪人兆铭从事革命之事已被朝廷发觉,谨自绝于家庭,以免相累……。吾为革命流血,志矢不渝,谨请谅鉴。罪人与刘氏由家庭做主曾有婚约,但既与家庭断绝,则此关系亦当随之断绝。请自今日始,解除婚约。
面对国内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同盟会内部出现了分裂,一部分人主张以更加激进和更加决绝的方式推翻满清。对此,汪精卫也表现得非常积极,甚至不顾孙中山的反对执意回国,准备“以血报国”刺杀爱新觉罗皇室。
得知汪精卫想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陈璧君不仅没有反对,反而积极鼓励并且欣然与之入京。受此影响,她终于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逐渐确立了恋人关系。
汪精卫最初选定的刺杀对象并不是摄政王载沣,而是庆亲王奕劻。不过,他们发现此次行动的难度实在太大,基本上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只得重新更换目标。
由于缺乏斗争经验,汪精卫的刺杀行动实在是漏洞百出,很快就被清廷抓获了。摄政王载沣气得够呛,当即下令进行处决,以解自己的心头之恨。
在肃亲王善耆等人的极力劝说下,满清朝廷为了向革命党人展现自己的“宽容仁慈”,遂将汪精卫改判为监禁。关押期间,他依然表现得非常乐观,还创作了《被逮口占》以表明自己的革命决心。
面对全国各地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邮政大臣盛宣怀建议清廷宣布“铁路国有”,强行将已经归民办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都收回。受此影响,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都爆发了“保路运动”,极大地加速了满清政权的灭亡。
武昌起义后,许多省份都纷纷宣布独立,满清政权真正到了苟延残喘之际,再无回天之力。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后,已经做好了取而代之的打算,一面向清政府“施压”,一面又向革命党“示好”。
为了体现自己的“民主进步”,袁世凯大张旗鼓地释放了汪精卫,使得他对自己感恩戴德。与陈璧君结婚后,他索性不顾革命的形势,竟然带着妻子去了法国留学。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彻底攫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稳住局面后,他接连推行了一系列的倒行逆施之举,首当其冲对准了国民党,对准了宋教仁,终于引得民怨沸腾。
面对又一次的风起云涌,孙中山立即将汪精卫从法国召回,还对其委以了重任,协助自己进行国民党的改组工作。不过,汪氏对于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三大主张”并不衷心的赞同,只是为权位才表现出了权宜之计。
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不仅改组了国民党,汪精卫也成为了中央执委和宣传部长。从此,他真正走入了国民党的权力核心,真正开始影响历史的走向。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和张作霖共同掌控政权,他电邀孙中山北上入京以共商国是,得到了积极响应。入京后,孙中山因为癌症复发而病倒,宋庆龄、孙科和宋子文等人在病榻前聆听遗嘱,汪精卫亲自执笔记录。
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以接班人和左派的形象自居,成功召开了国民党中央会议。不过,由于临终遗嘱中并没有明确指定接班人,内部的派系斗争也趋于尖锐,胡汉民成为了汪氏的劲敌。
汪精卫没有在军中任职的经历,他为了赢得军队支持,只好拼命拉拢手握实权的蒋介石。最后,胡汉民虽然被击败了,蒋介石却迅速崛起,从此开始了激烈的“蒋汪死斗”。
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也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从此以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中国再次错失了历史的契机。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悍然发起了侵华战争,迅速侵占了东北地区,还虎视眈眈华北地区。对此,蒋介石竟然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放任日本侵略的同时却集中兵力对付红军。
在此背景下,蒋介石与汪精卫达成了暂时的合作意向,由其出任了行政院长。年5月,汪氏代表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直接导致上海成为了日本下一步侵华的前沿基地。
与此同时,汪精卫在华北地区也在不断妥协退让,甚至还同意“华北自治”,纵容了日本的侵华之举,引起了全国民众的轩然大波。
年11月1日,汪精卫在南京遭到了王亚樵锄奸团的暗杀,差点儿就命丧黄泉。之后,他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一颗子弹却永远卡在脊柱里无法取出,为以后的身体恶化埋下了隐患。
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初步形成,汪精卫却没有丝毫的高兴。或许,他压根不认为中国可以战胜日本。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的大型会战,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沉重打击了日寇,也鼓舞了全民的士气。期间,汪精卫和陈璧君虽然不以为然,但在大势面前也没有公开进行抵触,似乎在进一步观望和等待。
随着广州、武汉等地相继失陷,抗日战争进入到了相持阶段,谁也无力在短期内改变现状。从此以后,日本转变了侵华策略,由之前的“积极进攻”改为了“积极劝降”,尤其是针对蒋介石和汪精卫展开劝降。
面对日本抛来了“橄榄枝”,汪精卫有些心动了。而且,作为妻子的陈璧君更是不断敲边鼓,再三再四劝说丈夫“抓住良机”,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充当汉奸。
在重庆时期,汪精卫终于派出了自己的特使梅思平和高宗武前往沦陷区上海,代表自己与日本签订了《重光堂密约》。
汪精卫以赶赴成都进行抗日演讲为名,带着陈璧君和周佛海等人离开重庆逃到了越南。在与日方取得联系后,他更是在河内发表了一份超级厚颜无耻的“艳电”,大致内容如下:
中国抗战之目的在于求得国家生存独立,抗战年余却创巨痛深,倘犹能以合于正义之和平而结束战事,则国家之生存独立可保,即抗战之目的已达。
年5月,汪精卫亲自前往日本东京,就今后具体的卖国交易进行了详细磋商。之后,他威风凛凛地返回沦陷区上海,还召开了伪国民党六大,公开鼓吹自己的卖国言论,公开为自己诡辩。
年3月,汪精卫和他的伪政府在南京粉墨登场了,开始为日本侵华充当代理人。于是,“第一夫人”陈璧君也水涨船高,派头和脾气更是不可一世,俨然一副“垂帘听政”的态势。
不到一年时间,汪精卫就在下楼时摔伤,还直接引发了曾经脊柱的旧伤,病情严重恶化。由于双腿行动不便,由于中枢神经受损,他甚至出现了间歇性的大小便失禁现象,已经不能正常处理政务。
对于丈夫的病情,陈璧君表现得非常关心,多方去求医问药。不过,他对于权力似乎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