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大儒,前半生他放弃科

发布时间:2022/11/25 21:29:53   

他官司缠身还杀过人坐过牢,人到中年一事无成,流浪在外。这恐怕不是一个什么好人,相信这应该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但是事实上,他却受到了后世很多人的尊敬与追捧。整个清代的学者都视他为祖师爷。晚清搞出大事情的梁启超,更是公开表示自己是他的铁杆粉丝。更夸张的是,清朝的统治者还将他请入孔庙,接受国家祭祀大礼。他就是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的顾炎武,他有一句振聋发聩的经典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氏一族是苏州昆山的名门望族,祖上数代为官,家产丰厚。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顾炎武当然是衣食无忧的。小时候的他,在同龄人眼中却是一个异类。别的孩子学习,都是谨遵先生教诲,为科举做准备,苦读圣贤书。可他不走寻常路,不怎么爱看科考要考的科目。比如说四书五经,这种书他都不看。却对天文、地理这样的“课外读物”非常感兴趣,因此他很小就有了一个绰号叫“顾怪”。谐音古怪,就说他是个怪人。

后来这个“顾怪”成年之后,在当地闹出了一件极其轰动的“大怪事”。说起来顾炎武还是一学霸,他没怎么做准备,14岁那一年就考中了秀才。别以为秀才没什么了不起。民国时期,陈独秀就笑话蒋梦麟说,你是个鸣金秀才,我是个八股秀才,我比你厉害得多。蒋梦麟说,是是是你比我厉害。所以秀才不容易考的。

如果好好准备用心读书,顾炎武秀才之后高中举人那指日可待。这多少文人羡慕都羡慕不来的事情,然而顾炎武却偏不。14岁之后,他没怎么上心考试的事情。到了27岁,他更是直接对外宣布:“我顾炎武放弃科考,仕途不要了不考了”,为什么顾延武突然就这么说呢?有两点原因。

第一,他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在顾炎武看来,当时的科举考试太过迂腐死板。八股文很难做,钳制思想形式太刻板,所以很难。对于文人学子的思想禁锢太厉害了。顾炎武觉得其恐怖程度不亚于秦始皇当年的焚书坑儒,这样的考试不参加也罢。这样的语言,搁现在人来看,顾炎武实在是太有见地一针见血,那是彻底说中了科考的致命问题。可是在当时的人看来,这简直是大逆不道。所有的天下学子都在埋头准备科考,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年代。顾炎武的话简直不可理喻,完全雷人雷语。

此话一出说顾炎武什么的都有,有说他根本就考不到,“柠檬精”在这酸别人的,也有人说是虚伪输不起等等。但是顾炎武也不在乎,因为当时的他认为,自己还有一件比考试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他放弃科考的第二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顾炎武放弃科考的那年,正是公元年,也就是明崇祯13年。当时的明王朝,已经陷入了战乱与动荡之中。尽管不用花费时间准备考试,顾炎武终于可以好好琢磨琢磨救国之道了,可是他一介书生,仅凭自己的一己之力,怎么可能阻挡历史的滚滚车轮向前碾压,该来的还是来了,顾炎武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公元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一个月之后,清军进关,北方沦陷。第二年,公元年闰六月,战火逐渐蔓延到了顾炎武家乡苏州昆山,国破家亡。愤慨不已的顾炎武,毅然决然参加了当地的起义运动,也许是因为从小习武的原因,顾炎武在战场当中,幸运地活下来了。然而他的两个胞弟,却没有他这样的运气,战死沙场以身殉国。而后,他的母亲王氏受不了打击,加上也不愿意归顺清人,性情刚烈的她选择了绝食赴死,以表心志。

对于顾炎武而言,这一年的夏天,恐怕是他这一辈子最不愿意回想的时刻。接连失去亲人,家园被毁,民族危亡,自己接下的路该怎么走?让人意外的是,顾炎武并没有走上他母亲的那条路以身殉国。他再一次不走寻常路。昆山城被清军攻陷之后的一个深夜,顾炎武在家中留下了“昔时鄢鄞人,犹在城南间”的诗句,便悄然离开了。意思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两个都城鄢和鄞都被攻陷了,但是这两座城的人并没有屈服,他们聚集在城池的南部,准备做最后的反抗。通过这两句诗,其实不难猜到顾炎武的选择,很显然他决定暂时逃亡,继续为反清复明做抗争。

可此后的十年,顾炎武就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他到底去了哪里,做了些什么,直到今日都是一个未解之谜。喜欢看武侠小说的人应该有印象,在超人气武侠作品《鹿鼎记》当中,金庸先生给顾炎武安排了不少的重要戏份。比如书中曾经出现过这么一个桥段,说当时一群江湖豪杰们,在河间召开了一个屠龟大会,顾炎武闪亮登场。最后还被大家一致推“锄奸盟”的总军师。

虽然韦小宝这个人是虚构的,但是韦小宝所作所为的一些事,在现实当中还是有根据的。做一个学者,还是要根据事实说话。难道金庸老先生的这个情节设计,并非是脑洞大开,而是有什么可以参考的根据吗?事实上,虽然没有明确完整的正史记载,但是经过专家们不懈的努力,通过一些间接的相关材料,的确找到了一些顾炎武的行踪线索。

第一个线索,顾炎武于年春天写的一首诗叫《延平使至》,有专家猜想顾炎武的这句话,是在暗示此时的他正在为南明皇帝效力。事实上,我们的确找到了其他的证据,来支持这个观点。第一,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福建延平的的确确是当时南明隆武政权的所在地,延平使这个说法是合理的。它指的应该就是南明隆武帝派来的秘密使者。第二个证据,便是顾炎武写的另外一首诗叫《上吴侍郎晹》。

侍郎吴晹是当时一支潜伏在太湖西山诸岛,残存的南明军事势力的指挥官。顾炎武和吴晹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志性的证据,就是顾炎武的一首诗。上什么什么的,这只是下级对上级的关系表示。通过这一个小细节,咱们可以确定一点,顾炎武的确在为南明朝廷效力。通过对一些零碎的历史信息拼凑,专家们得到了一个比较吃惊的答案,顾炎武应该是“特工”。

根据资料显示,那段时间顾炎武频繁地来往于江淮之地,会面都是一些江湖豪杰,而每一次行动的最后一站都是太湖地区。显然顾炎武的工作,是从别人那里搜集情报,然后再将这些内容传递给吴侍郎,还还真是特工。然而顾炎武这个特工没当多久,就遭遇了职业上的滑铁卢。不是他工作做得不好,让人家给发现了,而是他的“上线”不给力。

原来没过多长时间,太湖吴晹的南明军队被清军消灭了。一查老底,发现了他们有情报人员的事。结果在清军的追查过程当中,几位和顾炎武有关系的朋友,还有一些远方亲戚,都遭到逮捕,丢掉了性命。他们的抗清组织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顾炎武感觉到抗清是一个很长期的斗争。

出人意料的是,抓捕名单上却没有顾炎武的名字,因而他得以逃过一劫。这也许说明顾炎武还是一个比较杰出的隐藏得比较深的“特工”。而在这一次任务失败之后,也许是出于安全考虑,顾炎武也彻底地消失了,留给我们的只有一首诗“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精卫填海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在这首诗当中,顾炎武正是把自己比作精卫鸟。尽管恢复明朝的事业,就好像鸟儿填平大海一样艰难,但是他还是愿意像精卫鸟那样锲而不舍,不知疲倦地继续完成他的大业。从这首诗当中,我们大概可以猜出,在他消失的这段时间内,无论他身在何方,他一定在继续“反清复明”的工作。直到年,顾炎武再一次现身。不过这一次,他却出现在了大牢之中。

公元年,那一年一直苟延残喘的南明军队,终于等到了一个反攻的好机会。南明军队三次溯长江而上,从今天的江浙沿海地区向北展开反攻,事发突然。满清朝廷紧急调度原本驻防在江南的清军前来支援,而准备来顶班的清军却远在甘肃陕西。如此一来,江南是无兵把守大门敞开。

煮熟的鸭子都放到嘴边上了,南明军队岂有不吃之理。按照计划,南明在西南的部队应该尽快出动,与已经溯江而上的舰队相互配合,合力反攻江南。如果按照原计划行动,南明王朝搞不好还有几分胜算。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而这个变化说来也真是可笑之至。原本西南地区的南明军队的确是要出击的,然而这个时候,这些人却因为内部争权,谁来当统帅,谁来指挥战斗等等这些事情吵了起来。一直勾心斗角,闹到第二年5月才最终定了下来,这才发起了军事行动。

俗话说得好“兵贵神速”,等他们回过神来,黄花菜早就凉了。溯江而上的那支南明军队,早就被清军打得落花流水,最终因为孤立无援已经败退海上了。顾炎武眼见多年的希望就此破灭,而这一次很有可能就是他们最后的机会,可惜他们不仅错过了,还是因为这么荒唐可笑的理由错过了。这一次的失败让顾炎武心灰意冷,他第一次感到了绝望,第一次想要放弃。于是他做了人生当中又一个重要决定,他要回到故乡好好生活。然而,让顾炎武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离开家乡十年后回归,等待他的不是亲人的温暖,而是一次背叛与算计。

一天夜里,有朋友找到顾炎武,告诉了一个令他十分震惊的消息。他多年的仆人陆恩,竟然向官府告密,举报顾炎武谋反。面对这一次的危机,顾炎武究竟该如何化解呢?一些历史资料的记载,提供给了我们一种说法。说顾炎武当机立断,连夜带人找到陆恩,将他丢进了池塘之中。究竟是不是这样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陆恩是的确消失了,而且的确和顾炎武有关系,不过这件事情也并没有如顾炎武所想的那样。因为陆恩的“离开”,死无对证而结束。

没过多久,顾炎武还是被人抓起来。此时的他终于搞清楚了自己心中的谜团,那就是跟随着顾家多年的仆人,为什么要突然背叛?答案说起来就是一个字“钱”。原来多年的战火,使得顾家日益没落,而当家作主的顾炎武又久出不归。他消失了十多年时间,这就让陆恩的心理产生了变化,他渐渐开始觊觎上了顾家的财产。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人也对顾家的祖产虎视眈眈,那就是昆山另一个豪族叶方恒叶家。于是这两个人臭味相投,密谋起了侵吞顾家家产的事情。

可就在这个时候,好巧不巧顾炎武突然回来了。主人都回来了,这个事情就不好操作了。好办,那就让顾炎武再次消失。只不过这一次,干脆就是斩草除根,让顾炎武从这个世界上彻底被抹掉,永远回不来。两人这么一合计,还没太费心思找证据,主要是顾炎武的“黑历史”太多了。就直接捡了最要命的一条,准备告状。计划着上演一场“忠心仆人大义凛然,告家主谋反”的精彩戏码。很可惜,戏还没开始,其中一个男主角陆恩,就已经被另外一个男主角顾炎武给安排得明明白白领了盒饭了。

一看最重要的人证没有了,叶方恒气得说不出话来。思来想去,他决定继续告顾炎武,只不过罪名由原来的谋反改为擅自杀害奴仆。这么一来,顾炎武还真是被下了大狱,他的危机依然没有解除,因为一旦“擅杀奴体”的罪名成立。他的结局还是一个字死。

事实上,就在顾炎武关进去几天之后,事情就出现了转机。在朋友的奔走之下,当时的礼部侍郎,著名的文学家钱谦益,她还有一个历史上比较出名的身份,那就是名妓柳如是的老公。就是他向顾炎武伸出了援手,他答应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顾炎武,找证据洗脱罪名。

还是那一句老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家帮你当然是有条件的。钱谦益要顾炎武归顺于他,做他的门生。钱谦益表示,只有是自己人了他才好开口,不然师出无名。说得倒是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顾炎武宁愿坐牢宁愿杀头,也不答应这个条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因为钱谦益曾经做过明朝的礼部尚书。明朝灭亡之后,钱谦益又当上了清朝的礼部侍郎。

在顾炎武看来,钱谦益那是一个软骨头,没有原则。投入他的门下奇耻大辱,怎么可能会答应,拒绝了钱谦益。拒绝之后,也就没有其他人愿意来帮助顾炎武。时间一长,连顾炎武自己就放弃了。就在他放弃之后,绝望之际,一个好消息传来。在被关押了六个月之后,官府因为证据不足决定放了顾炎武。

尽管走出了大牢,顾炎武的生活过得并不好。这之后,他经常受到叶方恒的迫害和威胁,甚至还有几次遇到了刺客的袭击。没过多久,在公元年的秋天,顾炎武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惊诧万分的决定。他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再一次离开家乡,踏上了新的征程。

好不容易重归故土,好不容易洗刷罪名,顾炎武干嘛又非要再一次远走他乡?其实答案隐藏在顾炎武留下的诗句当中。在《日知录》一书当中,顾炎武这样说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谓之亡天下”。他对亡国与亡天下,有了一个分辨。什么叫亡天下?天下就是指的我们讲的人文天下。

所谓亡国很好理解,是物质部分,就字面意思,国家或者王朝覆灭了。亡天下?指的是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顾炎武认为,如果人的道德沦丧了,民族精神消亡了,那就是真的亡了天下了,这比一个国家的覆灭要可怕多了。事实上,在当时朝代交替,频繁的战乱与破坏,巨大的社会变革,已经让很多普通老百姓芸芸众生。普罗大众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出现了茫然和混乱。

尤其是新的统治者,又是一个非汉族的外来民族。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再加上清朝统治者的强硬的手段,都让顾炎武深深忧虑。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文明,会不会因为一个朝代的更替而消亡?在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之后,顾炎武火速为自己接下来的人生,制定了一个清晰的目标,那就是要钻研学术传承文化。

怀揣着这样强烈的使命感,顾炎武很快就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在现代很多学者看来,这就是顾炎武在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使得中国传统爱国主义思想得到了一个质的升华。对后市的文人影响深远。

比如将近年之后,历史再一次重新上演。那个曾经征服了中原,统治万民的大清帝国,同样也面临了被颠覆的命运。面对洋人的坚船利炮,清朝统治者们跟每一个朝代的最后几个皇帝一样弱爆了。就在这个国破家亡的危险关头,积极呼吁救亡图存的梁启超,又将顾炎武的这句话“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搬了出来,并改为了现在我们熟知的更为顺口的八个字“天下心芒,匹夫有责”。而这句话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每当国家陷于危难之际,无数的中华优秀儿女,依旧还会响亮地喊出这八个字。

为什么我们说“天下心芒,匹夫有责”,因为它有不朽的价值,它讲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信仰,讲的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当然顾炎武为后世所做的贡献,不仅仅是这么一句话。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的人生,接下来这两点他都做到了。不仅读了万卷书,而且还行了万里路。

据记载,顾炎武一共走了3万多里路,勘察了当时中国的20多个省90多个县。当时的县比现在的县大,结交学者名流,寻访各地的史志图书,察看民生风俗,探索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学。什么叫实学?就是经世济民之学。在这个颠沛流离的旅程之中,已经疲惫不堪的顾炎武,却还在马背上孜孜不倦地抓紧读书,学习着其他未知领域的文化和知识,靠着这样大量的走法和阅读。

顾炎武最终写下了,中国古代最为可靠翔实的地理学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同时这本书也是中国古代最为可靠翔实的社会经济学百科全书。不仅如此,顾炎武还相继完成了《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等书籍,总共是60多部。其中包含了国家典制,天文仪象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等内容。这些内容时至今日,对我们当代的学者还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也正是因为这些书,让这个从江南小镇走出来,从未拜过名师学习的小秀才顾炎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大儒。这就是顾炎武的故事,前半生他放弃科考,隐姓埋名做特工。后半生又变卖家产,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而周游,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3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