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一所学校的发展,取决于校长对师资的改良程

发布时间:2023/2/8 16:43:45   
网站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演讲者

黄莉(银川市兴庆区回民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来源

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重建生态——一锅石头汤”国际论坛

当我们在说面向未来的教育时,萦绕在中国绝大多数校长心中的问题是:当自上而下的改革遥遥无期时,一所普通公办学校有没有可能实现面向未来的教育?如果有,到底应该怎么做?

远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回民二小,直面了这个艰难的问题,用教育事业的高度和教育人的智慧和柔情,找到了学校变革的关键——教师,并走出了一条自下而上的道路。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改良行动,甚至反而解放了教师身上的重担。

不妨来看看,他们如何理解教师在学校中的重要性,又是如何做出改变的。

把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这样两个极致串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来自西部的公办学校,我们的学校也带着大部分中国学校浓浓的“骨感”特质:

标准化的教学楼,标准到义务教育验收后,所有学校的颜色都变成了统一的朱雀红,仔细看是裹了层壳的防水涂料,在太阳的余晖下闪着富足的光芒;

桌椅板凳都是统一调配的,看上去还不错,一旦桌面不小心破了,水渗进去就鼓个大包,成片的碎木渣就冒出来;

经费够维持日常的学校运转,办着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一不留神就是万夫所指,这是我们的“日常”……

好在这不是最重要的,好学校重要的是要有好师资。

01一所学校能办成什么样取决于校长对师资的改良程度

银川是一个省会级城市,招一个小学教师的起点是大专,听说前段时间深圳花大代价招老师,清华北大的学生趋之若鹜,我们只能在黄土高原上遥远地“长太息以涕霖”,用沾满沙尘的衣袖擦擦眼泪,扼腕长叹“今不如昔”,古人都要用当地的饱学之士秀才给孩子启蒙,而我们用一本、二本,甚至三本好专业都挑完了的教师来启蒙未来的公民。

这就是我说离愿景十万八千里的原因,教育所有落地的行为都要靠教师来实施,而中国大部分地方公办学校的师资就是这种情况。

师资问题不但困扰着我们业内人士,也同样让其他人迷惑不解,为什么社会在技术的冲击下,开始从工业化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时代转型了,教育“重构”的理论越来越言之确凿的趋于完善,勾画的蓝图也越来越栩栩如生,但大部分西部的公办学校,依然矗立在沙尘中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站成楼兰古国……

缘由都是师资。

没有哪种好的解决方案不用人,就能将镶嵌在庞大社会系统里正常运转的学校转到另一种赛道;也没有靠顶层设计就能推进,由教师控制的一间间教室的变革。教育的很多自上至下的变革,都会因为师资问题戛然而止,想起来挺绝望的。

好在“绝处逢生”还有“穷则思变”,还有一种路径是自下而上。贫瘠有时候恰恰催生了精神和想象力的极大丰富,沉重也往往会激发活力和生命力,外在的固化和内在的向往也会因博弈的白热化催生能量。

我们有山:贺兰山,所以骨子里有“愚公”;我们没有海,但有黄河,所以血液里有“精卫”;要在这贫瘠厚实的黄土高原长出“森林”,只能依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改良”——改良土壤、改良技术、改良种子。

我甚至说过,一所学校最后能办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校长对师资的改良程度。

所以,我们有了另一种可能,有了到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办当代儿童艺术展的可能,有了去过我们学校的人都认为刷新了对西部教育认知的可能。如果要在这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中找到我们可能走到今天的路径,那就是:用行动改良。

02当我们说改变教师时其实在说改变成年人的思维方式

“用行动改良”是举步维艰的学校不得不为的选择,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要改变的是成年人的思维方式。

首先,要让这群人愿意跟着我们走,你就得去描绘一个人人都认同的愿景和蓝图。从管理学角度讲,一个组织只有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组织成员才会形成合力。尤其是面对一个运行了上百年依然有着强大惯性的体系,仅靠个别人是很难推动的,更何况“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教育怎么能少的了“人”?

愿景各个学校都不缺,甚至按照要求都上了墙,但不是有愿景就能把大家聚在一起,在这样一个多元、多维遵从个性和独立的时代,获得教师们认同并不是件容易事。

如何在多元的价值观下形成一个普世的价值就显得特别重要。

比如说我们集团校,一个法人下的六个校区集齐城市优质校、薄弱校、城郊结合校、乡村校和新建校,多人生源群体各不相同,要让每个校区的、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学校的愿景与自己相关,并被惠及,校长就要有透过教师群体困难处境,研究这背后复杂的社会问题,从而上升到尊重个体生命“生而平等”的普世情怀。

不是我们想要伟大,而是你选择的这份职业使命里就带着这样的神圣。甚至只有担负起这样神圣的使命,才会心生悲悯,才会将爱和慈悲渗透在每一个教育行为中。

开学时行政团队要和每一个老师拥抱,感谢他们愿意跟我们站在一起,碰到问题甚至是家长投诉,也要和颜悦色的给予老师们帮助,给他们力量而不是指责。

这不是作秀,这是站在生命高度自然而然的悲悯,校长必须要用自己精神的高度去照亮物质精神双重贫瘠的教师,要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还有另一种可能。精神被关照的教师才有把爱传给孩子的能力。

年的中秋节,我在每个校区的教师群里发了一段祝福:

“一个人当你愿意承担起某种使命并为之不断努力时,那么你也一样会获得某种支持你完成这种使命的力量,比如健康、平安,比如家庭的和谐共处、孩子的美好未来,这共话团圆的时刻,也是我们教育人获得力量的时刻。我们有理由相信并且愿意相信,在我们深情的努力和强大的心愿感召下,我们的教育人和家人一定会安康幸福,中秋快乐。”

因为相信,所以爱。一个被爱着的老师,时时在团队中感受到安全、信赖和包容,才有力量咬牙挺过痛彻心扉的洗心革面。

有了力量源泉,就有了“用行动改良”的加油站。

03影响教师心智可通过改变学校治理模式实现

我们之所以愿意改良,是因为我们办的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尽管今天也没有站在这个时代的前列。虽然地处西部,但我们同样也揪心于学校的发展与时代不相匹配,因为孩子们最终会站在相同的地方,他即便是棵小树,也应该站在我们努力挺直的肩膀上。

教育行为的改变是要建立在教师心智模式改变的基础上的,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寻找到的路径就是“用学校的治理模式”影响教师的心智模式。我们要把理念转换成具体的、可感知的一个个细节去落地,“教练式”的落地的同时,去影响教师的心智模式,所以就形成了回二“用行动改良”这个大概念行动框架:

基于问题每个人都活在特别具体的生活实践里面,只有基于一线最真实的场景中发生的事,才容易引起共鸣。

上学期我们一次工作反馈会,主任就提出两节课后的大课间双班数学老师是不是可以不用跟操,因为从7:50进班早读到上完两节课、做完操到10:30之间,教师基本没有休息的时间,工作强度太大,教师的身体都受不了了。

跟还是不跟,这是个难题,不跟操吧,人的校区仅靠班主任如何保证安全运行?跟操吧,两节56个人的班里的课上下来老师们工作强度大,的确也是事实,一下陷入两难境地。

系统思考我们开始按照惯例把这个问题放到学校系统工作中去思考。

我们之所以强调放到系统里去研究,就是因为学校这个运行了上百年的系统,自有它的稳定性,只有回到这个系统本身,从上往下思考,才能把握全局,才能洞见问题的症结。

半小时的大课间,是为了保证孩子们的运动时间;调动所有的人力资源是为了确保上下楼的安全,人经过精确计算,和着音乐7分钟下楼,7分钟上楼,留下上卫生间的时间,这样一整套看上去很有序的程序其实就为了完成一套大约7分钟的广播操。而锻炼效果在哪里?

表面上看,这是要解决双班数学教师要不要跟操这样一个简单的、即兴的问题,但背后是我们习以为常,麻木的思维习惯?有没有更好的运动方式、既能解放老师又能起到运动效果,来代替这整齐划一的大课间?答案一定是有的。

“自跑操”就是看起来的小改变,背后却需要各个部门配合需要系统架构。

规范流程这时就需要进入到我们改良框架中的第三个环节,列出清晰的操作流程:教导处搜集、整理改革课间操的理由;科研组从《运动改变大脑中》一书中提炼理论依据;后勤团队按照安全要求和大队部规划跑操路线、绘制跑操路线;体育组按照中小学生质量测评标准用运动手环测试确定的路线符合不符合每个年段学生的运动量;大队部设计自主跑操中的存放书包、义工打卡、监督、评价环节,班主任负责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收集家长意见.......

所有的准备工作一周后结束,操场上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7:30开校门,义工班自觉站到指定的打卡地点,早到的值日生拉开了班级摆放书包的区域,先到的孩子们开始热身,跟随音乐,进入指定的路线开始跑步,每个年段的学生根据运动量都有规定的千米数,跑够的就可以拿书包进班,愿意多跑的学生接着跑。

半个小时的跑步时间学生自动分流,多人的跑步,仅有几个体育老师和义工班在维持秩序,许多的老师因为不用再监督学生,自觉加入学生跑步的队伍中。

结束跑步进入早读时间后,班级的体育委员会依据孩子们完成情况,凡是达到规定运动量的孩子,都可以在宁夏教育云平台上得一枚运动胸章,一星期班队会课的时候,在四人小组再次测评,4人小组全部完成了每人再奖励一颗星,一个月后评出班级的运动达人学校奖励。

正向激励操跑起来了,效果是明显的,双班数学的老师工作量显而易见的下来了,同时还解放了班主任,给了孩子自我管理的时间,最关键的是孩子们的运动量明显增加了,自由状态下情绪得以释放……

这个事情看似该结束了?没有,我们还要召开“夸奖”模式,称赞敢于打破思路并提供切实可行思路的行政们,称赞那些付出行动并将工作落到实处的各部门,互夸的背后是被承认、被认可,是激发内在动力关键环节。

老师们看到行政们居然轻而易举的就把这样看似不可为,但改了后解放所有人的事都达成了,对团队的信任机率大大增强。

最重要的是要总结一下,是哪些关键因素让一件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那么以后,还有哪些事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大家一片激昂,进入下一轮模式。

说实话,我们的文化和行政机制是深入骨髓的,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西部学校脱胎换骨没有那么容易,那我们就借这样的机制和优势,去用相对专业一点的治理模式影响教师的心智模式。

04所有教育的改良都要“持续地做”

如果还要在“用行动改良”后面加一个后缀,我想那就应该是:持续地做。教育人应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育人是个漫长的事业,不是一两朵浮云或名词飘过就能改变的。

在回二随便都能找出坚持了很多年的做法:

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有坚持了六年的《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诵读,古诗词天天早读二十分钟;为丰富儿童的想象力,有坚持了六年的儿童诗背诵。

为了落地课程,有坚持了五年的课程整合;为了坚持课程整合,我们甚至有一个学期为应付检查全校换了6次课表的经历;为了《贺兰山寻》研学课程获得批准,仔细设计方案甚至连领导的喜好都考虑进去,就是为了在我们的出行报告上签字。

有为了推进课堂大面积的变革,四年来持续不间断每周下午所有教师参与的大教研;基于学校“4A模型”的电子备课资源,今年已是第4版,成为宁夏教育云平台上点击量最高的资源,并于和年二次获得全国教育信息化典型应用案例奖……

我们虽然还在路上,但我们相信一种可能,用教育人以一贯之的理想主义色彩,在相信一种人能达到的可能。虽然难,但毕竟是路,苦挣苦熬是没办法的办法。

其实我们希望有更多良性的机制,来保证学校尽快上路。就像我们呼吁提高教师待遇,不是我们在乎,而是我们希望因为待遇的提高,让教育者更有尊严,让更多优秀的人愿意参与到基础教育的队伍中来,这样的教育才会有希望。

整理

张光

责编

芋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1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