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从大功臣到功成身退,一道海堤一甲

发布时间:2023/6/14 23:57:18   
白癜风用什么药最管用 http://m.39.net/pf/a_4639949.html

八尺门海堤(右下)和八尺门大桥(左上)。

一道米宽、十多米深的海峡,曾隔开了福建第二大岛东山岛和大陆。千百年来,岛上居民只能“靠天过海”,生活艰难。

年,出于战备和发展经济的考量,在时任县委书记谷文昌同志的力推下,全县军民齐上阵,一道“移山填海”的八尺门海堤工程让天堑变通途,同海堤上兴修的“南方红旗渠”向东渠一道,让东山的经济社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然而,近年来由于海堤切断自然水体,无序养殖等原因,八尺门海域水质不断恶化、泥沙淤积。曾经的“致富堤”对生态的负面影响越发显著。当地群众说“再不打通海堤,东山就将成为半岛”。

年,出于保护生态、发展旅游等多方面考量,东山正式提出拆除八尺门海堤,逐步恢复海域生态。历经十余年坎坷,海堤终于基本明确拆除时间。历经了一甲子,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八尺门海堤即将“功成身退”。一条海堤的故事,折射的是60年的历史巨变。

从“伤心渡”到“致富堤”

在台湾海峡南翼的“海上明珠”福建东山岛,一湾平均宽度米、深十几米的八尺门海峡,扼守东山与大陆交通的咽喉。历朝历代以来,这里水深浪急,渡船成了维系东山与大陆的唯一交通方式。

一块上书“陈平渡”的石碑静静地立在过去的八尺门渡口。唐总章二年(年),陈政、陈元光率五十八姓氏将士开拓闽南、部将陈平进驻东山岛,涉海结草为庐,拓荒孤岛,造福于民。后人感念先祖开基之劳,将此渡口命名为“陈平渡”。

清初,郑成功曾屯兵东山筹划收复台湾,为杜绝郑军与外界联系,清廷在渡口筑八尺高的界墙炮台并驻兵把守,此地遂改名“八尺门”。

千百年来,八尺门成了东山人进出岛的必经之地,位于八尺门旁的杏陈镇后林村见证了其间的种种“悲欢离合”。78岁的村民林自田回忆说:“八尺门虽然与陆地的最近距离不过五六百米,可是这片海域水深浪高。新中国成立前不时发生翻船事故。年,这里曾发生过‘九尸十命’的惨剧,一个腹中的胎儿,还未来得及降临人世,就随母亲被大海吞没。”

“因为进出岛交通不便,也导致了东山长期经济发展滞后。”土生土长的东山人、福建省谷文昌精神研究会会长黄石麟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东山不少村庄极度贫困,群众住的是茅草屋,常常食不果腹,孩童衣不蔽体。不少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岛。

新中国成立后,东山因扼守台湾海峡南缘的战略位置,成为了边防前线。在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署前的年7月16日凌晨,一万多人的国民党军队对东山岛发起了突击作战。

“那天天刚蒙蒙亮,国民党军队就在八尺门附近空投了大量伞兵,妄图切断八尺门的交通,阻断增援部队入岛,攻占东山。在八尺门渡口,因解放军靠有限的木船渡海,加上要躲避国民党飞机轰炸扫射,部队进岛速度不快。”林自田回忆说。在当地公安部队和民兵浴血奋战几天几夜后,国民党军队最终未能得逞。

林自田回忆,东山保卫战发生时,“东山人更加急切地呼吁,尽快修通一座连接大陆与东山的‘通衢’,让东山人早点过上好日子”。

年盛夏的一天,时任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来到八尺门渡口。跳下吉普车,谷文昌看到岛上的居民排着长长的队伍等渡船,摇楫前进的渔船在风浪中颠簸,不禁眉头紧锁。来到一户农家,年过六旬的老翁告诉谷文昌:自己的儿子出海打鱼遇上台风再没回来。儿媳生下孙子不久后,搭船到对岸去割草打柴,遇上大风,船翻了,人也没了……

听到此,谷文昌动情地拉着老翁的手说:“大爷,我们的工作没做好,让您受苦了!”

“回到县委,谷文昌老书记马上给省委写报告,呼吁修建八尺门海堤,并提出了三个迫在眉睫的原因:解除群众出行之苦、发展海岛经济、有利战备国防。报告提交后,省委很快批准,并拨款万元。”黄石麟说。

林自田清楚地记得:“年刚过完年,在当地人一阵热闹的鞭炮声中,八尺门海堤动工了。一听说要修堤,全县生产队的男女老少全都报名参加了。每天在八尺门,从早到晚都是整齐划一的口号声,大家干劲十足。”

谷文昌提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村村建打石队。石匠出身的谷文昌看到当地的工匠不太在行,便手把手地教。为了不影响工期,还特意从家乡河南林县请来了石匠。钢钎、铁锤、竹杆、麻绳、铁丝、独轮车……“工地上热火朝天,虽然用的全是农耕社会原始的工具,但大家依然干得起劲。”林自田回忆说。

八尺门水深流急。木船太小,便几只钉在一起,载着石块按桩号往海里填,几船石块下海,溅起一圈水花,有如精卫填海!两道小堤填出来了!接着抛沙,抛一层,然后用小石头盖一层,再一边填石、一边填土,要求填得“大一点、厚一点、牢一点”,以确保质量。

一组数据揭示了八尺门海堤兴建背后的不易:海堤建造于最为艰苦的三年困难时期,在谷文昌的带领下,东山人民勒紧裤带,扛石填土,一共投入46.8万工,完成砂、土、石45.8万立方米(其中石14.1万立方米)。建造这一“卧海巨龙”,仅用了一年多时间,花了万元,结余27万元。

年6月,八尺门海堤胜利竣工,一条底宽米,堤面宽13米,大堤高出水面5米,全长米的海堤有如飞虹,横跨海峡,蔚为壮观。

“那时候,我才不满20岁。海堤贯通的那一天,全县人民跟过年一样全部涌到八尺门,一些一辈子没出过岛的老阿公、老阿婆在儿孙的搀扶下,走上崭新的海堤抹着眼泪说,‘这辈子都想不到可以走到对岸’。”林自田至今难以忘记那天的画面:“祖祖辈辈东山人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我们真是赶上了一个好时候,从此以后,东山才迎来了大发展!”

八尺门海堤贯通几年后,一座高21米、长4公里的雄伟引水工程“向东渠”从海堤上跨过,清澈的泉水滚滚流入东山,彻底解决了生产生活缺水的瓶颈。这条海堤,如把利剑斩断了东山的贫穷,也成为东山腾飞的基础。四面八方的大小车辆,在海堤上往来穿梭;人员流动、物资流通、信息交汇。

“近年来,东山5次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海洋经济蓬勃发展、全域旅游红红火火,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东山的巨变,八尺门海堤是‘大功臣’。”东山县委书记洪泰伟说。

在“陈平渡”石碑的不远处,一块“海上飞桥、人间奇迹”的石碑挺立着,无言地叙说着“伤心渡”变为“致富堤”的故事。黄石麟说:“海堤修好后,有人问谷文昌老书记‘你是怎么想到修海堤的?你的胆量可够大啊!’他淡淡一笑‘党是伟大的,人民是伟大的,我自己能算得上什么’?”

海峡淤积、水质变差,群众期盼“拆堤还海”

一甲子光阴流逝。如今,八尺门海堤两侧因常年水流被阻断而不断淤积,加之早年的无序养殖,水质逐步变差,海堤拆除工程已提上日程。

“修建海堤的时候,谷文昌老书记曾提出在海堤中央修建一个涵洞,确保两侧的海水可以贯通。但是,受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所限,最终这一设想没有实现,八尺门海堤为实体堤坝,没有涵洞。从此,八尺门两侧海水的自然交换被阻断了整整60年。”黄石麟说。

八尺门海堤西侧2公里是近年新修的东山特大桥。从这里开始,海峡的水面渐渐缩小。近日,记者在退潮时来到海边,看到桥下已经显露出厚厚的淤泥,两岸附近的水流几乎停滞,逐渐露出了滩涂。退潮到最低水位的时候,桥下水面只剩下50米宽,桥外最窄的水面只剩下了十几米的“小沟”,难以想象60年前这里即便是退潮时,水面也能宽达数百米的景象。

在海堤旁养鱼的72岁后林村渔民林双喜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大人在八尺门用一根十多米的竹竿往下放,竹竿放完了还没碰到海底;现在只剩下了3米。我家渔排下面的水算深的,也不超过5米。”

多位养殖户说,上世纪90年代随着网箱养殖的兴起,八尺门海域因水深浪小而受到青睐。短短数年间,海面上就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网箱。“那时候就是先到先得,谁围了这块海域,就是谁家的养殖基地。”后林村老人会会长林合强说,网箱养殖的饲料常年沉积在海底,一层叠一层,越来越高,水质逐年恶化,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八尺门海域的水质就不如从前了。

如今,八尺门海堤西侧已经长满了杂草。海堤南部码头的地面上散落着一些饵料和贝壳,高温之下散发出一阵阵腥臭。海堤两侧的水体呈墨绿色,几乎静止。并不宽阔的水面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几十个渔排,四周散落着白色的泡沫浮球。

尤其让海堤附近养殖户欲哭无泪的是,每到天气变化的时候,水底的污泥就会起变化,养殖的鱼虾很容易缺氧死亡。村民曾英顺今年62岁,他的虾池和滩涂养殖地就在桥附近。一个多月前,他投放的50多万只虾苗全部因为缺氧死光,还死了一部分螃蟹,亏损了2万多元。

不少养殖户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附近村民在这片海域养殖。一开始水质较好、水也很深,可以养石斑等名贵的鱼种。现在不敢养殖名贵的,只能养一些小杂鱼。遇到好的年景赚点钱,大多数时候都只能保本甚至亏损。

东山县磁窑村支书曾亚聪告诉记者,海堤修筑初期长度为米,但随后两岸群众不停地围垦海堤附近海域用于养殖,现在八尺门海堤在海上部分只剩下了米。原来两岸还是土地或沙滩,天蓝水清沙美,如今已经是又厚又臭的淤泥:“桥下的淤泥每年都在增加,大概每年增加10公分。水深养鱼、潮水养鱼。现在八尺门这里水又不深,又没有潮水,还能怎么养鱼?”

而年中央环保督察组也通报称,诏安湾水质超标严重,已由年的二类降至年的劣四类。

自然资源部海洋研究三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于东生长期研究海洋动力与环境,对八尺门海堤造成的淤积和污染问题也十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9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