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换个角度看三国之我对诸葛亮的三次认知

发布时间:2023/3/6 17:19:50   

在中国,“诸葛亮”绝对是一个神圣的名字。他被历朝历代的人们所敬重,被认为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勤恳与奋进的代表。所以千百年来,诸葛亮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敬仰。

在三国的众多英雄人物之中,诸葛亮当然也是我心中最为喜爱的人物之一。然而我对诸葛亮的喜爱和认知,却有个一波三折的过程。

诸葛亮画像

在我稍涉人事的时候,便知道了诸葛亮的名字。童年的时候,因为课本、年画、谚语、影视剧以及长辈们闲谈之中的一些零星接触,自然也知道诸葛亮那些三顾茅庐、隆中对策、草船借箭、巧借东风、舌战群儒、白帝托孤、空城待敌、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病逝五丈原等一些脍炙人口的典故。

那时候,诸葛亮在我心中的形象,大概和许多人一样,是一位手挥羽扇,身坐孔明车,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满腹韬略的神仙一般的人物,闪耀着无比耀眼的光芒。

初读三国,总是要把诸葛亮当作三国里面的第一主角来解读的,因此,也就总是要嫌诸葛亮的出场,要晚了一些。毕竟读小说,主角姗姗来迟,总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

当然,那时候也要嫌诸葛亮的退场,要早一些。毕竟男主角都已经挂了,这本书的后面章节,还有什么看头呢?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看三国,也就只看前面的一百零四回。后面的章节要勉强去看,也都是冲着有诸葛亮的弟子姜维在。毕竟姜维还在努力传承着诸葛亮的衣钵,为了他的遗志而奋斗。

诸葛亮游戏画像

说到看书,四大名著,许多人把《红楼梦》放在第一位,我却总把《三国演义》放在第一位。

原因很简单,《三国演义》读起来容易一些,《红楼梦》读起来却要辛苦许多。而且年少轻狂的时候,总是对金戈铁马、英雄豪情的喜欢多一些,对家里长短、儿女情长的喜欢少一些。《三国演义》容易当作英雄故事来看,而《红楼梦》,则容易当作爱情故事来看。

所以后来,《红楼梦》读过一遍,便望而生畏,不敢再读。《三国演义》却越读越爱,反反复复读了近十遍。

随着对三国的阅读次数的增多,慢慢地,有些观念和法,也就会发生了一些转变。

比如,看刘备哭鼻子哭多了,总会觉得他的仁义有些虚伪;看关羽高傲的次数多了,总会觉得他难以接近;看张飞“俺也一样”,粗鲁的次数多了,也会觉得在刘备、关羽面前,他是故意收敛自己,大智若愚;看曹操逃跑的次数多了,又觉得对他充满同情心,觉得他是个不容易被打垮的英雄……

对待诸葛亮的看法也是这样,总觉得但凡他的出场,便是聪明的存在,然而世事皆有度,但凡事情过头了,便要发生变样。

聪明智慧过了头,同样不是一件好事情。于是便开始要有所怀疑起来,于是便开始要寻找诸葛亮的错处来。

毕竟聪明有智慧如诸葛亮,不是一切尽在掌握吗?为什么他的人生,却还要充满着曲折和悲情呢?

舌战群儒

首当其冲的,便是诸葛亮的北伐。这好像也是许多人质疑诸葛亮的首要之点,许多人都认为诸葛亮这个人,其实不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

清人赵藩就写了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意思是说诸葛亮没有审时度势,批评他在刘备去世以后主持蜀国工作的时候穷兵黩武,没有把发展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斗争放在第一位。

三国之中,曹魏最强,孙吴抢了荆州之后,排在中间,蜀汉是最为孱弱的国家,不论是人口资源、地理环境还是农业经济,都比不上富饶的中原地带,和环海带水的东南之境。

所以,对于诸葛亮来说,如果他不把自己后半生的主要精力,都浪费在北伐战争之中,而是多花心思在鼓励生育、引导生产、培养人才等方面的经济大发展之中,蜀汉的后来,是不是会有不一样吗?

诸葛亮北伐

不过在我看来,诸葛亮最大的不足,不是他矢志北伐,穷兵黩武,而是他做人太拼。

当初,诸葛亮因为太勤奋,经常自己批阅文书簿册,甚至因此常常忘了休息。丞相主簿杨颙很为他的身体担心,就规劝他说:其实治国和理家是一样道理的,每个家庭里面的人,都有自己的定位和职责,作为一家之主,只要分派奴仆耕种,婢女烧饭,让公鸡报晓,狗管治安,牛来负重,马来载人,这样家庭才会没有事情被耽搁。现在做主人的,开始要去亲力亲为做每一件事情,结果为了耕地煮饭甚至报时载货等琐碎事务而疲劳了身体,困倦了精神,可是家里的事情却都不如以往那样顺利。难道是主人的智力不如奴隶、婢女、公鸡和看门狗吗?不过是因为这样做违背了作为一家之主的原则罢了。

诸葛亮对于的建言,表示感谢。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他并没有把杨说的话听进去。因为诸葛亮认为自己身负“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所以依然成为蜀汉之中,乃至于三国之中,最为拼命的工作狂。

都说世事无绝对。努力和拼命,对于我们劳苦大众来说,是一件好习惯、好品德、好事情,可是对于诸葛亮这样身处高位的人来讲,却不一定是好事。

鞠躬尽瘁

首先,拼命的人,常常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就想诸葛亮说的:“唯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于是他就容易操劳和猜忌,容不得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和观点,最后变成一言堂的现象;

其实,拼命努力的人,喜欢大事小事一把抓,像诸葛亮一样,重要的文章要批阅,不重要的文章也要下指示,可是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如果精力不能保障,做事情难免要事倍功半,疲惫的状态做事情,都是容易出问题的。

最后,最重要一点,太拼的人,把什么事情都做了,就会让别人无事可做。

被荼毒最深的,恐怕要数阿斗。因为蜀汉政务状态,是:“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什么事情都先由诸葛亮决策决定。这就好像一个家庭,什么事情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最后孩子便什么事情都听爸妈的。阿斗最后成长成为没有主见,没有担当,没有进取心,只想着享乐,做成了“乐不思蜀”的庸碌之主,其实诸葛亮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同时,诸葛亮的勤奋和努力,还造成了“蜀中无大将”的人才凋零的局面。毕竟在蜀汉,“天大的事情也都有丞相顶着”,大家也不用去思考,不用担责,只要按照丞相的话去说去做,就可以一帆风顺官运太平,何乐而不为呢?

羽扇纶巾

当然,诸葛亮的不足,还有比如他明知荆州这么重要的地方,却不劝刘备换个人来镇守?明知道关羽高傲难相处,荆州周边把守要地的是和关羽关系不好的刘封、糜芳等人,聪明的诸葛亮却没有办法给关羽安排一个坚定的后盾?聪明如他,六出祁山,几次北伐,竟然没有一次成功?而且还出现了错信马这样的大错误,以致大意失街亭,浪费了第一次北伐最好的时机?为什么像诸葛亮这样传奇的人物,教育出来的儿子诸葛瞻,却是碌碌一般的人物?

其实,喜欢一个历史人物,和谈恋爱的时候喜欢上一个人,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而要怀疑一个历史人物,和谈恋爱的时候,怀疑你的对象,也并没有什么两样。

热恋中的时候,你会觉得那个人什么多好,她的身上全是优点和闪光点,即使是缺点,也是可爱的缺点;可是一旦较真起来,想着去寻她不是的时候,你却发现她身上到处都是毛病,爱之深也就责之切,责之切也就容易鸡蛋里头挑骨头了。

所以,要寻找诸葛亮的错处,其实并不艰难。

而看待诸葛亮的与众不同的闪亮之处,却要为难得多。

诸葛亮影视剧照

经历过一些岁月与风雨,经历多一些深思和探究,多年后再读诸葛亮,又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感觉。

首先,我发现,其实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如鱼得水”。

当初,刘备颠沛流离一辈子,身边跟随的,多是冲锋陷阵的一些猛将,却缺少帮忙进行人生格局规划的大师和参谋,好不容易遇到一位徐庶,仿佛久旱逢甘霖一般,即将为刘备打开了一个仿佛敞亮的大门,可是却天意弄人,还没有给刘备带来大雨淋漓的徐庶,就立马被曹操挖了墙角。

而后,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走马荐诸葛,于是有了后来的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颠沛流离的大半生的刘备,终于推开天窗,找到了自己人生奋斗的方向。

这时候,所有人都觉得,诸葛亮之于刘备,便是姜子牙之于周文王,管仲之于齐桓公,商鞅之于秦孝公,张良之于刘邦这样的关系。就连刘备自己都说,自己遇到诸葛亮,是鱼儿遇到了水,而关羽、张飞则嫉妒地说:“有困难,别找我们,找你的水去”。

可是,随着孙吴联盟,赤壁之战取得胜利,刘备西进川蜀,取得益州、荆州,有了自己拼夺天下之后,诸葛亮便在刘备的阵营中,有所低调了一段时间。

比如,在刘备西进图川的时候,他所带的军师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庞统身死之后,刘备更信任的人,则是法正,刘备北上,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时候,带在身边的,也是法正,不是诸葛亮。

这时候,诸葛亮更多的时候,是做后勤工作,为刘备前线打仗准备足够的粮草和兵源。甚至当法正有一些做法和观点与诸葛亮相左的时候,诸葛亮还要让着法正。

关羽败走麦城

直到法正过世,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一意东进,要和东吴一较高下,诸葛亮不论怎么劝谏也全然无用,最后诸葛亮不得不悲叹道:如果法正在,他便能够阻拦住刘备。

可见,其实刘备与自己当年三顾茅庐得来的“水”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融洽挚诚。

然而,当刘备夷陵战败,托孤白帝城的时候,诸葛亮临危负重,却没有丝毫的计较。

白帝城托孤,刘备显然对诸葛亮还是不放心的,但是当时蜀中的故臣,再也找不到比诸葛亮更合适的人选了,所以刘备托孤给诸葛亮,还安排了李严抗衡掣肘,甚至还说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逼诸葛毫无退路的话来。

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形势,其艰难程度,也不仅仅是我们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也不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两句话可以说得完的。

创业维艰

首先,摆在诸葛亮面前的烂摊子,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又被火烧连营,把大批的优秀的人才和精锐的士兵给消耗殆尽后,蜀汉的颓废局面。如果说这时候的蜀汉,已经面临着倾覆亡国的危险,也是不为过的。

其次,诸葛亮要面对的,还是蜀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国之中,蜀汉的处境无疑是最艰难的。因为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所以诸葛亮所带领的蜀汉,实在是身处“孤绝之地”。比如在地理条件方面,被崇山峻岭所阻挡,别人难以攻进去,他们自己,其实也不好攻出来,所以不论诸葛亮也好,姜维也罢,他们的北伐,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受限于“蜀道之难”,最后粮草供应不上,导致北伐失败。

同时,崇山峻岭还阻隔了蜀汉的资源。如果人力资源充足,或许还可以缓解下北伐的困难,然而人口又是蜀汉的另一个弱势,蜀汉灭亡那一年,曹魏做过人口统计,曹魏的人口差不多多万,蜀汉只有万左右,所以蜀汉还不到曹魏的五分之一。

再者,诸葛亮还要面对蜀汉集团人员的支持问题。

我们知道,刘备的人才阵营之中,有以关羽、张飞、赵云这些早期和他一起流浪的阵营,也有像黄忠、马良、诸葛亮这些荆州时期入伙的,还有后期像吴懿、谯周、刘巴等刘璋旧部。

这里面,荆州及之前入伙的势力,都是支持刘备以及刘备之后的诸葛亮打出川蜀的,可是刘璋旧部这些人,却不一定支持诸葛亮开展北伐。

昔日意气奋发的战友多凋零

这就好像当年曹操南下,东吴集团之中,那些江南的士族豪门,其实对孙权选择投降或者对抗,并不是非常关心,甚至以张昭为代表的这些人,还希望孙权投降。像周瑜、鲁肃这样支持孙权抗争的人,其实寥寥无几。因为战争可能让他们家破人亡,风险极大,而投降或者主和,则可能让他们保有现在的荣耀和权益,是一劳永逸的做法。

诸葛亮同样面临这样的局面。毕竟不管是刘璋做他们这些人的主公,还是刘备、刘禅做他们的主公,甚至是曹操、曹丕做他们的主公,他们都是川蜀地区的既有利益保持者,变化不会太大,风险却很小。

然而即使如此,诸葛亮还在最艰难的条件下,尽他所能地做了许多不可思议的补救措施。

比如军队数量不如,那就从质量上加分。诸葛亮训练一支纪律严明、武艺精强的军队,而且还努力发展少数民族的部队,建立起了类似“青羌兵”的队伍;

比如地理条件不好,那就从运输商加分。诸葛亮改善运输工具,发明了木马流车,大大提升了运输的效率。

比如经济基础薄弱,那就北伐与发展两手抓,两手都硬。诸葛亮利用天府之国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也是非常有成效的,甚至西南大开发,一点都不会比曹操的屯田经济来得逊色。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之下,农业生产还是有较好的恢复,粮食也比较充裕。

木马流车

有的人说,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因为蜀汉弱小,这就好像足球场上,弱队对强队,如果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肯定没有胜算,还不如放手一搏,也许还能够取得先机;

也有人说,诸葛亮是自觉自己时日不多,如果不趁着自己活着的时候,去尝试北伐,为蜀汉争取机会,可能自己百年之后,蜀汉就更没有机会了;

也有人说,蜀汉刚遭遇关羽、刘备的危机,对外已经面露颓势,如果不在这个时候,做一些事情,来震慑一下敌国,提升下自己的国际影响,可能蜀汉就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还有人说,诸葛亮北伐,是因为益州刘璋旧部还有一些不团结的声音和影响存在,只有北伐,才能够让这些不团结的声音和影响不那么快或者那么明显地显露,这对稳定摇摇欲坠的蜀汉政权,是有利的。

其实,在我心中觉得,聪明如诸葛亮,应该也知道北伐是不得已的事情。然而北伐大业,毕竟是自己的理想,也是刘备的遗愿,有些家国的责任,需要由他来背。

而诸葛亮北伐也好,鞠躬尽瘁也好,“受命以来,夙兴夜寐”也好,不过都是为了扛起这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吧。

之前,不知道从哪里看到,说有个外国名人赞扬中国人的顽强坚韧的精神,这是因为中国人信仰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愚公移山的故事,精卫填海的故事,在别人看来这些故事,都仿佛是白费功夫的事情,然而中国人却还是坚持地做了。

或许诸葛亮,便是三国的愚公和精卫吧。

古隆中

写在后面: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中,曾经写过郭靖和欧阳克在桃花岛比武招亲,欧阳锋以铁筝对战黄药师的玉箫,因为郭靖因为刚和周伯通学了《九阴真经》,所以能够听出两人之间的攻伐,可是又疑惑为什么像欧阳锋和黄药师这样的绝世高手,两人在攻守之中却有着许多的破绽和不足。

后来,郭靖不禁哑然失笑,原来人的能力都有穷尽的时候,有时候,你明知道你挥出一拳,只要能够打出万斤的力道,便可以让对方粉身碎骨,可是人的拳头,又怎么能够挥舞得出万斤的力道呢?

人力有穷时,心中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亲自操作起来,却十九不能如意。所以,像我们这些后世的诸葛亮,终于一个个变成了傻郭靖,对诸葛亮的要求,自然也就要得太多,太重,太高了些。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5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