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天敌 >> 解读曾国藩传12补天填海的失败者
这是我们聊曾国藩的最后一期节目了,今天我们主要来说说曾国藩是怎么从万人敬仰的救世主,变成千夫所指的“卖国贼”的,这就要说到天津教案的始末,除此之外,我们在看看这位大清王朝领航者,生命最后的那段时光。
▌天津教案
话说晚清当时有很多外国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教,他们也会做一些慈善工作。法国传教士在天津修建了一所教堂,旁边又修了有一座叫做仁慈堂的慈善机构,主要就是收养一些无家可归被人遗弃的小孩。
在今天看来,人家到你这里做慈善,当然是好事儿,但当时民智未开,大家都觉得“无利不起早”,这些洋鬼子为什么要万里迢迢的跑到我们这里来大发慈悲?是不是包藏了什么祸心啊?
所以,长时间以来一直流传着一个恐怖传言,说这些洋鬼子假情假意的,其实是把这些孩子弄去,拿孩子的眼睛和心脏做药材,所以他们的那什么西药才会这么灵。
在年的时候,收养了多名孩子的仁慈堂内爆发了传染病,就有30多名孩子死掉了。修女们就雇人把孩子的尸体在荒地埋葬,因为死的孩子太多,而且受雇的人也草草了事儿,尸体被野狗抛了出来,在鹰啄狗刨之下,这些孩子的尸体被弄得残破不堪,零落遍地。引来了众人的围观,眼前的这个场景,不就印证了那个恐怖传言么?
紧接着,官府在当地抓住了两个人贩子,加上当时传言愈演愈烈,甚至在说传教士一直在花钱雇人拐卖孩子当做药材,此案一发那更是民情激愤。
在官府行刑逼供之下,两个人很快就招认自己拐孩子是为雇主用药。官府为平民愤将2人斩首,并且张贴告示说这两个人已经招供了,受人嘱托,迷拐幼孩,以作药。
“受人嘱托”这4个字就将幕后主使直指天主教堂,这可是官方发言,直接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恐慌。
紧接着,又有一个人贩子被热心市民给抓住了,在愤怒群众的“审问”之下,案犯承认自己是受教堂的指示才做这件事儿的。这种有明确指向的审问结果是怎么出来的,我们也是可想而知。
那现在“铁证如山”,怎能让这样的禽兽行为在中国横行。于是民情激愤,聚众围堵了天主教堂。
当地官府当然知道此事非同小可,赶紧出面解决,让这个人贩子与教堂传教士当面对质。那这种子虚乌有的事情,当然什么都对不上,在教堂里查了半天一无所获,查不下去了,撤吧。但是离开的时候,没有向百姓解释教堂的清白,也没有任何的安抚。因此围堵教堂的群众一直没有散去。
当时法国领事叫做丰大业,这个人本来就是脾气暴躁,在加上自己居高临下的态度,从来对中国官员都是出言不逊。他看到这个情况,很生气,就找天津当地官员算账。结果是一言不合竟然直接开枪打伤了天津知县。
他的这一枪,直接引爆了愤怒的人群,群众围上来直接打死了丰大业和他的秘书。紧接着冲进了教堂,见人就杀,教堂内的神父、修女都被杀了,然后还一把火烧了教堂。有20名外国人在这次事件中丧生,这就是著名的“天津教案”。
▌怎么都是错
天津教案震惊了全世界,于是朝廷就想让直隶总督曾国藩来处理这件事儿,当时曾国藩的身体已经很不行了,他刚刚请了一个月的病假。慈禧下旨给他说,此案事关重大,如果你身体可以支撑的话,就来办这件事儿。
当时曾国藩是完全可以托病不来办这事儿的,而且他的幕僚和朋友全部一致反对他接手这件事儿。
为什么?因为在晚清的对外交往中,但凡对洋人主张强硬的人都会得到民众的热烈欢呼,被视为民族英雄,扬我国威。而主张讲理妥协的人,都被骂成卖国,声明尽毁。鸦片战争以来,凡是涉及外交的人,大多数人都没留下好名声。
而天津教案这件事情,难道对洋人一味强硬就可以吗?当然不行,事情一出,法国人就已经把军舰都开到大沽口了。之前他们就冲进来烧了圆明园,如果处理不当引发战争,那就是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就是极端的不负责。
这就是当时曾国藩面对的进退维谷的局面,但他还是决定接下这个很大可能会让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的事情。因为就是担心,如果自己不去,换成一个无能之辈,会激化矛盾,甚至引发战争,将整个国家都推入灾难的深渊。
这件事情极其棘手,加上自己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所以曾国藩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写好了遗嘱,才启程出发。
曾国藩来到天津,民众欢呼雀跃,在人们心中他是一个扭转乾坤的大英雄,一定会和他们一样,对天主教满怀愤慨。他进城的一路上,轿子多次被百姓拦住,数百人跪下声泪俱下的控诉天主教残害中国幼儿的行径。可见当时曾国藩承受着多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曾国藩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将天津道、府、县三员撤职,地方官对这件事情当然有责任,不管是那个没有详细调查就发布的告示,还是对日益紧张的形势没有加以引导制止,以及最后没有向教堂外的群众公布对质结果,这都是官员的失职之处,理应撤职。
这么做另一方面考虑呢,当然是让法国人能心平气和的与自己开始谈判。
处理这件事儿,曾国藩的原则就是极力避免战争。发泄民族情绪,逞一时之能当然不难,但是引发战争必然失败,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第二件事儿,就是本案的核心。教堂到底有没有迷拐孩子拿来做药这件事情。
之前我们说数百人拦轿陈情,但是曾国藩一一细问,谁亲眼见过洋人挖眼剜心,没有一个人。发出告示说,谁有确凿证据,赶紧前来呈告,没有一个人来。那大家都说天津城内小孩被拐走拿去做药,那有多少百姓来报案说自家的孩子丢了呢?也是一个都没有。
查来查去,只有在天津教案发生的时候,有人从教堂地下室带回了被指证为小孩眼珠的两瓶东西,可是打开一看,竟然是腌制的洋葱,这完全就是一个笑话。
于是曾国藩把调查结果一五一十的呈报朝廷,并说,一切的传言全部都是子虚乌有,整件事显然是我们理亏,那就只能捉拿凶手,认错赔钱。而且天主教育婴堂所做之事确是行善之举,我们必须要公开澄清此事,为了避免再有类似事件因谣言而起。
按照我们今天人来看,曾国藩这样的处理方式没有任何的问题,但是此折一出,众人哗然,朝堂之上大家竟然说,没想到堂堂曾大人竟然向着洋人说话,他竟然变成了一个卖国贼。朝野上下谤议丛积,曾国藩一下子就成了全民公敌。为什么会这样呢?
▌千夫所指
遭受非议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他与最高领导人就此事存在意见分歧。慈禧这个人,并没有受到什么良好的教育,对于世界现状也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受自己没文化所限就让她一直确信,洋人用孩子做药,一定是确有其事,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证据,这就等于抓住了洋人的软肋。
所以对于曾国藩实事求是的汇报,慈禧很不满意,他甚至觉得是曾国藩故意袒护洋人,为了顺利结案,而把那些心脏和眼珠都给销毁掉了。
其次,大清的掌权者都认为,对于天津百姓,应该鼓励,而不是镇压,我们应该保护他们的爱国热情,他们认为处理天津教案的关键并不是曾国藩所想的是要避免战争,而是不可失去民心,因为民心可用,对于洋人的愤怒情绪是我们可以倚重的重要力量。
而对于这样的思路,曾国藩是明确反对的。他说,百姓是随势力而转移的,并无定见,他们在自身没有危险的时候,热衷于低成本的爱国,而一旦有事儿,根本不足以依恃。
最后,在曾国藩身上贴上软弱标签,可以把民众对于朝廷的仇恨都转移到他身上,朝廷仍然是正确的,只是曾国藩没有把这件事情办好而已。
就在曾国藩承受着巨大压力的时候,法国外交官又提出了无理要求,宣称一定要杀掉三名涉及此事的天津地方官员,不然就要发动战争。
这可就涉及对大臣的生杀大权,我自己要杀是可以的,但不能是你让我杀我就杀,这个权利绝对不能被外国人操纵,所以对此曾国藩是万万不能同意的。
▌做学生的铺路石
在多方重压之下,曾国藩病倒了,他自己觉得病体已经无法支撑这件事儿,于是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李鸿章,希望他能带兵来天津,一方面武力震慑,另一方面是来做自己的助手处理外交事务。
本来对曾国藩不满的慈禧,干脆就让曾国藩去任两江总督,然后让李鸿章成为天下疆臣领袖,接替直隶总督的位置。
机遇对于李鸿章确实格外垂青,上次通过剿捻,接替了曾国藩的军事权威,这次通过天津教案又将在外交上取得核心位置。
李鸿章接到任命之后,也是对曾国藩坦言相告,他希望曾国藩把这个烂泥潭先给清理干净,特别是缉拿凶手这些会招致骂名的事情先干完,自己再来接手。
而曾国藩也愿意做自己学生的铺路石,在我们今天看来当然是追捕凶犯,可在当时的民众看来,你这可是迫害爱国人士和民族英雄。
所以等到曾国藩把这事儿办完之后,李鸿章才姗姗来到。
而且正好在这个时候,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和德国人死磕,也就没有再强硬要求处死天津地方官。所以李鸿章接手之后,杀了“凶犯”,商定赔偿抚恤金50万两之后,就迅速将此事平息,大家都觉得是李鸿章的洋务手腕高超,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在曾国藩处理的基础上坐享其成罢了。
终于结束了天津教案噩梦、心力憔悴的曾国藩,回到京城面圣,发现自己备受冷落。昔日的“中兴第一名臣”如今已经沦落到“千夫所指”的境地。
天津教案30年之后,义和团运动爆发。
慈禧太后和醇亲王奕譞等人在天津教案中积蓄的怒火终于在曾国藩死后20多年痛痛快快的释放了出来。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不惜自己的名声竭尽全力避免的战争,终于在他死后成为了现实。
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个国家同时宣战。而这场战争最后以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结束。对于这些事情的得失利弊,我想每位同学听到这里应该都有自己的评价了吧。
▌大清最后的领航者
天津教案对曾国藩的精神打击是非常之大的,不光是社会各界的痛骂让他深感痛苦,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件事,清醒的认识到他所致力的所谓“同治中兴”,不过是一场幻梦,大清王朝已经无可挽救了。
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他没有一日懈怠,紧接着就启动了洋务运动。他的目标不只是延长大清的寿命,而是想要令其脱胎换骨,有能力去应这几千年来未有的来自西方的重大挑战。在曾国藩和几位“中兴名臣”的推动下,也确实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史称“同治中兴”。
曾国藩对于自己剿灭太平天国没有沾沾自喜,他是一个极其善于反思的人,他也一度认为,大清朝经历了这么大的浩劫,统治者们应该能够深刻的吸取教训,清醒振作,奋发有为。
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曾国藩,整个统治集团并没有痛定思痛,并没有重振国家的愿望。浩劫平息之后,王朝很快就恢复了偷懒苟安的老步调,仍然是吏治不清,民生困苦。
曾国藩早年立下内圣外王的宏愿,并为此奋斗了一生。但是到了垂暮之年他才猛然发现,自己虽然耗尽一生精力,但是这片天真的已经补不起来了。
说到曾国藩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原因,就是他不仅智商平常,而且他的身体素质非常的差,从青壮年开始到他死,一直都遭受着病痛的折磨。
30岁正是一个人身体最好,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但是曾国藩从这个时候起就经常出现严重的耳鸣,而且不能多说话,说的太多就会上气不接下气,感到疲惫不堪。
后来从他立志学做圣人开始,就患上了失眠症,这个病是跟了他一辈子,好的时候,一晚上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不好的时候就是彻夜不眠。
紧接着33岁,他得了眼病,36岁就用上了老花镜。
35岁的时候得了很严重的皮肤病,奇痒难耐,浑身上下都被他抓烂。按照今天的医学诊断,这应该是一种神经性皮炎,非常难治而且异常痛苦。这个皮肤病一直折磨到曾国藩人生的最后一天。
所以有传说曾国藩是巨蟒转世,就是因为他的皮肤病,浑身上下长满了,像蛇的鳞片一样的癣,而且因为不停的抓痒,皮屑掉落一地,就像是蟒蛇蜕皮一样。
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已经是全身上下里里外外到处都是病,在出任直隶总督之后,本来眼睛就不好,又加上看文件过多,右眼已经瞎了,左眼视力也变得非常模糊,这一度让曾国藩极其痛苦。
最后回任两江总督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岌岌可危,已经出现大小便失禁的症状。
但即便如此,他每天在处理完公文之后,竟然还要在读点书,有时候眼睛实在太疼,他就闭着眼睛背诵。
所以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真的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觉得难以置信,以如此孱弱的身体,承担起挽救国家,填海补天的大业,他每天都在忍受与克服着怎样的困难,真是不可思议。
一直到他临死的最后一天,他仍然像往常一样的工作,批阅文件。
在年3月12日,曾国藩与自己的儿子曾纪泽在花园里散步,曾国藩因为脑溢血突然倒地,大夫都没来得及赶来,他就与世长辞,终年61岁。
▌儒家世界最后的精神偶像
张宏杰老师在这本书的最后对于曾国藩的总结非常精彩,分享给大家。
就在儒家精神世界崩溃的前夜,曾国藩这个最后的精神偶像出现了,好像是儒学这位长寿老人临死前的一次回光返照。传统的人格之美集中在曾国藩的身上,在风雨飘摇的末世做一次告别演出式的呈现,绚烂而又凄婉。
立功立德立言,他都做到了。
立功,从一介书生起家,创建湘军,统帅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灭顶之灾,为清王朝续命60年,功劳不可谓不大。
立德,时刻以圣贤律己,道德修养纯粹,50年后相继主宰中国的两大人物,毛、蒋二人都不约而同的把他当做自己的精神偶像。
立言,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对儒学身体力行,登堂入室,造诣极深。留下了洋洋洒洒数万言集,其精深博大之处可让学者终身沉浮其中,更让今天普通的我们都受益匪浅。
曾国藩的成功是传统文化强大生命力的最好证明,有力回应了对儒学空疏无用的指控。他的一生成就都是在传统文化的支撑下完成的。
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以及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他在艰难困苦中奋力前行的精神动力。
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的认知传统,使他能从前人、他人与自身学到智慧和经验,以应对复杂的世事。
至诚待人的道德标准,使他为人磊落,成己大德,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降服别人,吸纳别人,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曾国藩身上的儒学精神是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所以在当时大清,他是第一个倡导对洋人平等相待的人。他兴起洋务运动,开西学东渐之先河。在当时的气氛之下,没有大眼光大见识的人是绝不可能做这些的。
曾国藩做官非常成功,善于进退。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太大的跌挫,在传统官场像他这样成功且能全身而退的并不多见。曾国藩事君至忠,事亲至孝。对于兄弟,互见肺腑,毫无芥蒂。夫妻之间,相敬如宾,感情真挚。对于儿女,既慈爱又严格,以鼓励为主,没有传统家长居高临下的不平等作风。曾氏家族数代以来直到今天,依然人才辈出,这和他树立的良好家风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他被誉为古今完人,功比周公孔孟,名垂万世千秋。
当然,曾国藩的一生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失败的。他是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补天的女娲。然而在垂暮之年,猛然发现自己一生的奋斗,最后竟然如拔刀断水,并不能丝毫影响水之东流。他以圣贤自期,然而他遵循圣人之道一丝不苟地苦学苦修,却并没有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他以一人之力,无法挽回传统社会积千百年形成的强大颓势。他没有能探悟到拯救旧世界的真理,没能实现自己澄清天下造福万民,创造一个以儒家学说为指针的太平世界的理想。相反,他眼看着神州不断陆沉,自己却无能为力。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腐朽政权的失败。
不论如何,曾国藩用一生捍卫、守护了自己珍视的文化和信仰,他死在了补天填海的路上。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他最终以自己无望的努力,在人类精神征途上,树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丰碑。
好了,解读《曾国藩传》的节目到这里,全部结束。这是今年带给我收获最大的一本书,我很荣幸,能把它介绍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