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天敌 >> 新书速递混沌又朦胧边城中的徒劳意
每日一签
9
七月
星期五
不存在无阴影的太阳,而且必须认识黑夜。
——《从维吉尔到昆德拉:世界文学经典导读》
“徒劳”:作为一种生命状态
司芬克斯之谜的解开,说明古希腊人已认识到了人之为人的必然命运:历经幼年、成年、老年,最终还是会走向死亡。这是人的宿命,死神的安排无人可以逃脱。西西弗生前企图抗拒死神的安排,事实上就是在试图逃脱人之肉体的最终结局——死亡,因而被诸神施予最严厉的惩罚。在冥府中,他不得不持续地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如此西西弗在神的惩罚中消耗着时间与精力。这是西西弗作为人试图逃避其所是的结果,是他作为人因试图超越人之有限性而受到的惩罚。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反映了人的存在:因为死亡的必然,人的生命过程就成了一个无效无望的过程,于是徒劳在这里被等同于人生。这是人对自身必死命运认知的结果,其中流露的悲观、绝望之感明显得甚至有些突兀。但也正是在这种人生的徒劳感中迸发出了人的超越精神,一种对命运的超越、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存在主义作家加缪在他的《西西弗的神话》中指出了徒劳的这种超越性内质:
西西弗无声的全部快乐就在于此。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同样,当荒谬的人深思他的痛苦时,他就使一切偶像哑然失声。在这突然重又沉默的世界中,大地升起千万个美妙细小的声音。无意识的、秘密的召唤,一切面貌提出的要求,这些都是胜利必不可少的对立面和应付的代价。不存在无阴影的太阳,而且必须认识黑夜。荒谬的人说“是”,但他的努力永不停息。如果有一种个人的命运,就不会有更高的命运,或至少可以说,只有一种被人看作宿命的和应受到蔑视的命运。此外,荒谬的人知道,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在这微妙的时刻,人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之中,西西弗回身走向巨石,他静观这一系列没有关联而又变成他自己命运的行动,他的命运是他自己创造的,是在他的记忆的注视下聚合而又马上会被他的死亡固定的命运。因此,盲人从一开始就坚信一切人的东西都源于人道主义,就像盲人渴望看见而又知道黑夜是无穷尽的一样。西西弗永远行进,而巨石仍在滚动着。
我把西西弗留在山脚下!我们总是看到他身上的重负。而西西弗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这个从此没有主宰的世界对他来讲既不是荒漠,也不是沃土。这块巨石上的每一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颗矿砂唯有对西西弗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加缪试图向我们表明,徒劳本身虽然无法改变世界本身,也改变不了我们悖谬的生存状态,但这种徒劳却具有与荒谬世界对抗,进而彰显人之主体性的内涵。在徒劳中人发现了自我,并进而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
希腊人认识到了人生的有限,也认识到了反抗死亡的徒劳,也许正因如此他们有一种令我们羡慕的乐观精神。他们珍视眼前的一切,希望用生命的张扬弥补人生的有限;用生活的质量冲淡死亡的阴影。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开了司芬克斯之谜的俄狄浦斯与企图用欺骗神的方式逃避死亡的西西弗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他们都不满足于人之有限性的框定而决意反抗,虽然结局必然是悲剧的,但反抗的过程却体现了希腊人面对苦难时顽强的生命意志和对自由的渴望,这何尝不是人类初民精神的集中体现?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人类初民也许早就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了。作为后来成为西方文化核心的一些精神元素,早已孕育于其文化的母胎之中了。
后来,尼采用狄俄尼索斯精神来指称这种被基督文化压抑了的生命强力,在他看来,“‘对生命的肯定,甚至对它最奇妙最困难问题的肯定;在其致力于追求最高形态的过程中,对其生命力之无穷无尽而感到欢欣的生命意志——’这就是我所说的狄俄尼索斯”。狄俄尼索斯精神在呼唤着我们;“象我吧——原始的母亲——不停地创造,从那纷纭扰攘的表象之变迁与流动之中,我获得了满足!”在整个古希腊神话世界中,无论是天神宙斯,还是普罗米修斯、阿佛洛狄特和赫拉,抑或是人之英雄俄狄浦斯、阿喀琉斯和伊阿宋,“他们都显示了远古人类的无穷生命活力,强烈的生命意志驱使他们在展示自我价值的同时又获取人的欢乐与满足。无论是神还是英雄,他们身上那丰满、丰富而充溢的人性,荡漾着童年时期人类的天真、纯朴与浪漫,让我们不难窥见那人性尚裸露时代的人的真实面目。可以说,在古希腊神话众多的神和英雄(人)身上,都有一个狄俄尼索斯的原型,在整个神话世界里,都弥漫着狄俄尼索斯的‘情绪’,惟其如此这神话的世界才蕴含了‘永久的艺术魅力’,让后人像追慕伊甸乐园那样可望而不可即”。
人之必死,无法逃出命运的网罗,就连神也无法救助,但人并未因此走向悲观和绝望,人试图抗争,试图自我拯救,以有限之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的价值,以此来对抗生命的必然虚无,这种追求现世得救的思想,不仅在西方文学中得到表现,也在东方文学经典中被不断呈现。“徒劳”作为人们对人之存在状态的一种认识,已经成为一种“意识”潜入所有人的精神深层。吴刚伐树的坚持、精卫填海的决然、愚公移山的不懈,所有这些故事主人公身上都蕴含着一种支撑“徒劳”的不朽生命力。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边城》中,爷爷为了翠翠能嫁给大老或二老中的一个而努力,但所有这些努力最终都化成了泡影。大老因为翠翠丧命,二老离家远去。作家似乎无意把翠翠的命运安排得那么凄凉,也许只是不忍心破坏整篇小说营造的那种世外桃源般的宁沁氛围。二老能否回来?爷爷生前的愿望能否得偿?站在河边的翠翠不知道,但作家知道,我们也应该知道。大老去世造成的心结不会轻易从二老及其家人心里抹去,磨坊主女儿带着丰厚的嫁妆在等着二老的迎娶,这威胁仍在。更重要的是沈从文在小说中早已确定下结局:爷爷“夜里躺在床上便常常陷入一种沉思里去,隐隐约约体会到一件事情(指体会到翠翠爱二老不爱大老)。再想下去便是……想到了这里时,他笑了,为了害怕而勉强笑了。其实他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通的命运”。这就意味着,他的所有努力,都无法改变翠翠的命运。事实也确实如此,他拒绝了大老天保走的车路(媒人提亲,父母做主),只因翠翠喜欢走马路(唱歌求爱,自己做主)的二老,大老因此送了命。这件事在二老及其家人(特别是其父船总顺顺)内心深处也留下了阴影:“船总性情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子,又来做第二个儿子的媳妇,这是很明白的事情。若照当地风气,这些事认为只是小孩子的事,大人管不着,二老当真欢喜翠翠,翠翠又爱二老,他也并不反对这种爱怨纠缠的婚姻。但不知怎么的,老船夫对于这件事情的关心处,使二老父子对老船夫反而有了一点误会。船总想起家庭间的近事,以为全与这老而好事的船夫有关,虽不见诸形色,心中却有个疙瘩。”虽然二老并未因为这个疙瘩而顺从父亲的意思,答应团总家以磨坊为嫁妆的婚事,反而因此与父亲吵了架,负气离开了,但他对老船夫的误会显然无法消除,正如他之前说的那样:他虽然欢喜翠翠,觉得渡船很好的,“只是老的为人弯弯曲曲,不索利,大老是他弄死的”。这就意味着,此时爷爷反而成了翠翠与二老及其家人之间的障碍,而障碍的形成则是因为爷爷太过关心翠翠了,他所有的努力——希望翠翠在他死后有一个好的归宿——都化作了一场徒劳。只是沈从文把徒劳写得混沌而朦胧,这与作者处理的题材有涉湘西这样一个具有原生态特点的世界有关,这是作家对民族历史过往的眷恋,也是对当下堕落的批判,正如他在小说题记中说的那样:“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也许我们该问的是:老船夫所做的这一切最终都化作了泡影,而作者把这徒劳的努力如此真切写出来,有什么意义呢?至少对读者而言,我们看到爷爷为了翠翠不重走她母亲的路所做出的努力,这何尝不是一种不失伟大的爱?何尝不是爷爷与环境、与命运抗争的生命力的迸发?他对大老提亲的最终拒绝,何尝不是要对翠翠的将来负责?毕竟大老“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走得好”的希冀,让老船夫“又愁又喜”,喜的当然是大老表达的对翠翠的喜欢,愁的是大老怀疑翠翠持家的能力:“翠翠太娇了,我担心她只宜于听点茶峒人的歌声,不能作茶峒女子做媳妇的一切正经事。我要个能听我唱歌的情人,却更不能缺少个照料家务的媳妇。”于是他尽一切努力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必须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但这个人绝不能让翠翠受委屈。这个决心支撑着他的一切行动,也使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因为感觉无力完成使命而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节选自《从维吉尔到昆德拉:世界文学经典导读》,高永著。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书籍简介
从维吉尔到昆德拉:
世界文学经典导读
高永著
年6月/88.00元
-7---7
内容简介
本书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人之存在”为中心,综合运用主题解读、比较研究、传记研究、文化观照、理论分析等方式对具体作品进行解读,重点探索文学经典中蕴含的精神世界。本书以哈罗德布鲁姆的经典阅读论为中心,探讨了经典的价值以及经典阅读的现状与意义,选取《埃涅阿斯纪》《哈姆莱特》《许佩里翁》《项链》《在流放地》《边城》《雪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世界文学名著及维吉尔、莎士比亚、弥尔顿、莫泊桑、契诃夫等世界文学巨匠,对作家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从人的内心及精神的角度探讨文学创作和表现问题。
作者简介
高永,文学博士,现为河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发表论文数十篇,曾出版《东方艺术文化史论》《哈罗德布鲁姆“内在性诗学”研究》《三语石的鸣响——东方边缘诸国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等著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研究方向为比较诗学、中外文学与文化比较。
书籍目录
绪论透过文学的望镜探索精神世界——以哈罗德布鲁姆的经典阅读论为中心
一文学何用与经典的价值
二智识精英的当下处境
三经典阅读的意义与现状
四走进文学的精神世界
第一章盛世文人的忧虑——维吉尔与《埃涅阿斯纪》
第一节矛盾:《埃涅阿斯纪》中的隐性书写
第二节罗马荣光与维吉尔的忧虑
第三节自主性:维吉尔的文人品格
第二章苟活还是倾心于死亡——莫尔与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
第一节莫尔的精神坚守与死亡抉择
第二节《哈姆莱特》:莫尔死亡抉择的戏仿
第三节哈姆莱特:只因倾心于死亡
第三章对集权的反思与反叛——弥尔顿与《失乐园》
第一节弥尔顿:苦难中的战斗人生
第二节弥尔顿的撒旦:反独裁的独裁者
第三节被逐伊甸园:走出囚禁的樊笼
第四章荷尔德林: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第一节异乡人向属灵世界的回归
第二节荷尔德林:此世界中“灵”的觉醒者
第三节《许佩里翁》:一个有关灵知主义的文本
第五章命运还是自设的圈套——莫泊桑的《项链》
第一节莫泊桑:简单是一种文学才能
第二节《项链》:一个隐喻的文本
第三节悖谬:自欺的结果
第六章文学作为一种精神自传——契诃夫与他的《牵小狗的女人》
第一节《牵小狗的女人》:一则有关婚外情的故事
第二节只是婚外情那么简单吗
第三节作为契诃夫精神自传的小说
第七章用同情的眼光审视世界——卡夫卡的《在流放地》
第一节卡夫卡:逃避解释的审视者
第二节《在流放地》:一个有关世界寓言的文本
第三节世界的本质:只有不确定是确定的
第八章书写生命的诗行——叶赛宁的诗歌世界
第一节爱情的甜蜜与痛苦:大众性与个人性
第二节自然与田园的丧失:当下性与未来性
第三节歌唱祖国的民族诗人:世界普遍性与民族独特性
第九章“徒劳”:作为一种生命状态
第一节混沌又朦胧:《边城》中的“徒劳”意识
第二节理性而清晰:《雪国》中的“徒劳”书写
第三节悖谬与徒劳:大江小说中的“徒劳”主题
第十章孤独还是内心的狂欢——井上靖的《猎枪》
第一节《猎枪》——意象充盈的诗化小说
第二节在场景中展现人物心理
第三节孤独:作为一种生存状态
第十一章对存在的诗性沉思——昆德拉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昆德拉:布拉格精神的文学继承者
第二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对存在的诗性沉思
原标题:《新书速递
混沌又朦胧:《边城》中的“徒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