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天敌 >> 司马光为救同伴砸缸,救出的那个孩子是谁他
小时候,相信每个人都学过不少的小故事,愚公移山、农夫与蛇、精卫填海……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上下流传千年,被世人所传诵,给众人以启迪,警示着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着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
其实,很多故事可能是为了警醒世人,杜撰出来的神话故事,没有太多的事实依据。而有一则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是以真实的史料为载,实物为证。它就是《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01故事的主人公
司马光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家里世代入朝为官,其父是光州光山县令,可以说,他从小就饱读诗书,与书本为伍。又加之其聪明、懂事,勤奋好学,少年时期的他就显现出与旁人不同的轩昂气质。
其父亲司马池,也对儿子司马光很是培养,出游时,总是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增长见识。所以司马光,从小便随父亲走南闯北,见略了不少的风土人情,增长了许多社会才识,积累了很多的社会经验,也为他日后记录历史,写下名著——《资治通鉴》作了很深的铺垫。
长大后的司马光,怀揣着治民为国的抱负,凭借自己的努力,也步了其父司马池的后尘,入朝为官,报效祖国。司马光低调朴素、淡泊名利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在地方做官期间,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
此后,他升任京城,伴君左右,也没有被权利所误,官场所染,仍坚持自己的原则,积极劝谏,呕心沥血、不畏权贵,真心为国家社稷考虑。
提起司马光,可能世人了解最多的就是他编下名著《资治通鉴》,以及他是辅助宣仁太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之首。其实,回顾司马光的一生,他的成就,远不及如此。
他不仅精通史学,了解历史风情。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留下的名著也不仅只有《资治通鉴》,《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等著作也都是出自于他手,可以说,他是百科全书式的存在。
另外,他在官场上也大有作为,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一生忠于君王,不敢有二心,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政治清明,为百姓和国家做出过很大贡献。
02砸缸的前因后果
提起司马光,那一定不能遗漏的就是他幼时砸缸救友的故事。当时一群小孩儿在司马光家的后院一起嬉戏打闹、玩捉迷藏,其中有一个小孩比较顽皮贪玩,爬到了假山上面,不幸从假山上失足跌落到了一个灌满水的大水缸里。
古时候的缸比较的大,相当于一个十三四岁的青年男子的身高,小孩掉进去之后,便被水淹没,只得在水缸里,扑棱扑棱,根本无法自救。而大人们又不在跟前,众小孩见状,都被吓得惊慌失措,挠头骚耳,不知所状。
这时候,司马光临危不乱,从假山旁边,拿起一块石头,奋力向水缸砸去,只听“咣”的一声,水缸破落,水破涌而出,小孩儿也得救了。可见司马光,处事不惊、临危不乱、遇事冷静,是个沉稳干练、聪明伶俐的孩子。
他日后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成为一朝宰相,名垂千古,也是不无道理的,将来必定是个干大事的人才。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代代传颂,流传至今,甚至都被编成中小学必学课文,成为必学故事,可是众人皆知司马光砸缸,甚至口口相传。可是你知道被的小孩儿是谁吗?
03被救的小孩
就像演电影一样,由于司马光是故事的“主角”,自带主角光环。世人想要大肆宣扬,弘扬司马光机智勇敢的精神,进而让众人学习他身上的闪光点,教导我们要像司马光一样,遇事不慌,沉着冷静,弘扬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主要想弘扬一种正能量的价值观,主次侧重并不一样,所以至于被救的小孩,世人也就知之甚少。但现实生活终归不是电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相反地,小孩也并不是无熟轻重,不值一提。被救之后的他,一直将这份恩情谨记于心,并付诸实践来予以回报。
据史料记载,这个被救的小孩,名叫上官尚光,与司马光从小一起长大,两人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两家也是认识很多年的世交。当时受司马光所救,第二天,上官尚光便携同父母一起前往司马光家中登门拜谢。
上官尚光家境优渥,是世家大族之子,从小便被父母着重培养,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很有才华。长大后的他,也同司马光一样,考取功名,入朝做官。
但奈何上官尚光,在朝中并没有被得到重用,不受别人赏识。也许是一腔大志无从施展,也许是厌倦了官场尔虞我诈的虚伪生活,没过多久,他便辞了官,离开家乡,远离官场,搬到了城西的西龙提,到一家学堂做了老师。
上官尚光,一直都没有忘记司马光的恩情。有了经济能力之后,为了表达对司马光的感激之情,便差人在自己居住的地方,修建了一个小亭子,取名为“感恩亭”。将司马光的事迹,四处传颂,发扬光大。
不止如此,甚至还有传言说,上官尚光原名并不是此,是当时受司马光所救之后,为了表达恩情,特意改名为尚光二字,时代久远,事实真相,无法辩之。但尚光二字,确实意含感恩、崇拜之意,所以改名一说,也不一定是假的。
04总结
司马光小小年纪便能遇事冷静、临危不慌,沉稳面对,于危急关头救人一命,是个名副其实的大事器材,值得受人推崇。但同样地,上官尚光名字也应被世人知晓,受人敬仰,世间万事,能够心怀感恩。知恩图报,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德,也值得被人发扬光大,代代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