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

北宋仁宗初年四个女人一台戏唐诗宋词天地

发布时间:2024/11/7 13:07:38   

作者:老谈,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历史上的北宋,向来是笔杆子硬,枪杆子不硬。

王朝的秉性,与统治者的性格,多少有些关系。自宋太宗以后,宋朝皇帝大多接受过良好的宫廷教育,尤其是北宋皇帝,文化素养之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他们大部分人的脾气,却过于优柔,绝谈不上英明神武。

自古以来的帝王,对权利总有无尽的贪恋,但有宋之一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几乎成了基本国策。

北宋第三任皇帝,宋真宗,在扮演独裁天子时,就表现出极大的无力感。上朝之时,他与百官商议军国大事;退朝之后,真宗唯有依靠老婆刘后。

据史料记载,刘太后“性警悟,晓史书,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北宋名相韩琦,曾如此评价她:

至仁高协帝,厚德远参乾。

验寡亲尝药,恩深欲报天。

可想而知,在如此环境下,这样一位既聪慧又果决的女性,登上政治舞台,可以说是一个必然。

宋真宗身体不好,临去世之前,他下了一道遗诏:“封(刘)皇后为皇太后……军国事权取皇太后处分。”另外,他还将儿子赵祯委托给刘后。

不得不说,宋真宗此举,虽有风险,却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他一辈子柔懦寡断,在权利的交接上,却难得的果决。

宋真宗早已看清其中利害关系:“刘后厚于太子,则太子安;太子安,乃所以安刘氏。”

“锣鼓喧天,好戏开场”

真宗儿子赵祯继位时,年仅十三岁,是为宋仁宗,可想而知,如此一个儿童,并没有能力治理国家。

宋仁宗初年,天下大事由太后、皇帝、宰执共同商议。在权利分配中,太后无疑更有话语权。这从仁宗初年的年号,其实亦可窥得一二,宋仁宗初期的年号为“天圣”,二人曰“天”,两个圣人之意。

仁宗使用“天圣”年号共计10年,公元年,此年号乃止,“巧合”的是,次年三月份刘后崩逝,天下果然也就剩下一个“圣人”了。

赵祯被后世称作“仁宗”,“仁”其实是个颇复杂的评价,一方面,他畏天、爱民、奉宗庙、好学、听谏,做到了这五点,宋朝史学家评价说,“仁宗行此五者于天下,所以为仁也。”

明朝礼部尚书孙承恩,同样写诗赞美其仁义:

穆穆仁宗,实惟盛德。

奉身清约,议论恳恻。

学勤讲筵,治法无逸。

昭陵之思,百世一日。

另一方面,“仁”字也包含了懦弱的意味,柔弱游移,耳根子软,不够奋发有为,这的确也是赵祯最真实的写照。

宋仁宗颇好色,对后宫有相当的兴趣,他在对外事务上,以息事宁人为目标,用大辽皇帝的话说就是“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在后宫之内,宋仁宗却闹得热火朝天。他在位四十二年,不小心达成三大成就:其一,仁宗朝有首位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其二,仁宗开北宋之先河,第一次废黜正牌老婆郭皇后;其三,他首次以皇后之礼,葬丧贵妃。

祖宗家法中,与后妃有关的制度,有一大部分就是在仁宗朝确立的。

民间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宋仁宗的后宫,的确是热闹非常。

第一个女人出场

后宫大戏当仁不让的第一主角,当然是把持朝政的刘太后,她的确也是一个奇女子。

刘后的真实姓名不详,据民间传说乃是刘娥,她从小寄人篱下,嫁给宋真宗之前,早已有了丈夫。

换言之,刘娥与真宗成婚时,她其实是二婚。刘娥的丈夫乃是蜀地银匠龚美,她随丈夫来到开封,被日后的真宗看到,真宗于是说道:“蜀妇人多材慧,吾欲求之。”

刘娥

在民间传说中,刘娥的名声极差,《三侠五义》里,她一手导演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在小说中,她无比狠毒,恨不得将仁宗赵祯及其母亲李妃,置于死地。

“狸猫换太子”的结局颇好,李妃终于还有还朝之日。现实生活中,直到亲生母亲去世,仁宗也没有见到她。刘后对皇帝的控制之严格,由此可见一斑。

刘后全权照顾仁宗的起居,控制他的饮食。譬如,据司马光记述,因为宋仁宗过量食用螃蟹,小小年纪就头脑昏花,四肢麻木,刘太后毅然决定,“禁虾蟹海物不得进御。”

坦率地说,刘太后对仁宗其实非常上心,仁宗之所以成为北宋在位最长的皇帝,与刘后对其幼年的控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司马光曾经说过,“(仁宗)在位历年长久,章献(即刘后)于仁宗此功最大。”

除了控制其饮食,刘后还控制仁宗的婚姻。

公元年9月,宋仁宗15岁,刘后准备为他选择一名皇后。在仁宗面前,共有三个选择:王氏、张氏以及郭氏。

王氏最漂亮,“姿色冠世,入京备选”,刘太后以为她“妖艳太甚,恐不利于少主”,直接没有给王氏入宫的机会。

仁宗退而求其次,那就选择张氏吧。皇帝越是钟意,刘后则愈不钟意,她强行贯彻自己的意志,最后偏偏选择了郭氏。

第二、三个女人

三个女人一台戏,第一个女人乃是太后刘氏,第二个想当然就是皇后郭氏。

强扭的瓜不甜,皇帝虽不喜欢,但郭皇后一点也不着急,因为婆婆喜欢自己。

在权势层面,郭皇后完全依附于刘后,“后恃章献(即刘后)骄妒,后宫莫得进,上患之,不敢诘。”

郭皇后善妒,且飞扬跋扈,到什么程度?连皇帝都不敢惹她。

唱这台大戏的第三人,严格地说并不是单独一个个体,而是一群嫔妃——仁宗真正喜欢且宠爱的嫔妃。

刘太后活着时,整个后宫静悄悄的,她亡故之后,整场大戏才风生水起地唱起来。但正所谓,有些人死了,他依旧活着,刘后的力量太大,这场大戏就是因她而起。

说来好笑,北宋王朝首起废后事件,仅仅是因为一件不足为奇的口角。

宋仁宗宠爱尚、杨两位美人,尚美人在皇帝面前,公然说郭皇后的坏话,皇后知道后不胜其愤,反手就要给尚美人一个耳光。

耳光已然挥出,仁宗却还上前劝阻,郭皇后的指甲,无意间将皇帝的脖子划破。

史官说起皇帝的家事,从来都往好处说,但提起这场口角时,却描摹得绘声绘色。原因无他,这一耳光,引发出一场轰轰烈烈的废后事件。

直言不讳,百无禁忌

其实,诸位应该明白,表面是“三个女人一台戏”,实际上,废后事件,就是仁宗处心竭虑,想要的结果。他巴不得想要挨一耳光呢,往远处说,这场事件关乎权利、尊严,以及赵家的命运。

刘后已死,仁宗想藉由这次事件,告诉天下群臣,大宋江山,到底该谁说了算。

除了权利的纷争,通过这场事件,我们其实还能看到,人性以及骨气。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刘后当权时,曾经许诺仁宗“候上春秋长,即当还政。”怎奈她贪恋权位,时时不肯放权。

天圣七年,仁宗已经长至20岁,有些言官与佞臣,譬如范仲淹等人,纷纷上书要求太后还政。

刘后一不做二不休,将直言的谏官纷纷贬斥,范仲淹就被贬于河中府作通判。

范仲淹等人,为什么直到今天仍旧受人膜拜尊敬,他们并不偏袒任何一个人,只会占据道理的高地。

刘后去世,仁宗废后,持反对意见的,同样是范仲淹等人。

譬如,有个叫孔道辅的官员,对支持废后的官员说道:“人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固宜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

孔道辅的意思很明了,父母吵架,做儿女的应该劝和,哪有鼓动他们离婚的道理?!

其实,范仲淹等人又不傻,他们岂能不知,皇帝想通过此举,树立自己的权威。但皇帝做得不对,他们就要说。

道理的大路上,从来都是人迹罕至。但那又何妨,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仁宗朝的废后风波,就像是一场闹剧,然而,在纷杂的权利斗争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第四个女人

范仲淹的命运可想而知,仁宗直接将他们罢免,并且让其火速离京,不给他们任何喘息的机会。

废后风波也终于结束,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仁宗任何一个宠幸的妃子,皆没有取得皇后之位。

有道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第四个女人曹氏,悄然出现在“戏台”中,她成了最后的既得利益者。

废除郭皇后以来,在群臣的催促和授意下,仁宗无奈立枢密使曹彬孙女为后,是为曹皇后。

曹皇后

曹皇后“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是个好媳妇,却不太有情趣,仁宗并不喜欢她。

仁宗最喜欢的乃是张贵妃,随着感情升温,如何为张贵妃正名,成了仁宗最大的心愿和心病。

但仁宗无奈地发现,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仁宗想要有所动作,再次遇见硬茬,譬如包拯等人。

仁宗想赏赐张贵妃及其家人,多一些东西。包拯上书说,张贵妃没有诞育皇子之功,她的家人更是缺乏政治才干,没有理由接受赏赐。

张贵妃想让皇帝,给其叔父升官,仁宗也想抬举他。包拯知道后,“大陈其不可,反覆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渐帝面。”

堂堂大宋皇帝,得有多憋屈?被包拯的唾沫,喷到无言以对。

包公正气贯丹霄,出入阴阳路两条。

黑幕沈沈谁揭举,惟公明镜澈群妖。

综上所述,张贵妃虽然得宠,却没有得到半点好处。

《清平乐》剧照

恭顺老实的曹皇后,成为最后的赢家,她虽然没有生育子女,后来先后辅佐三位君王,心系大宋百姓,获得群臣拥护和百姓爱戴,堪称一代贤后。

另一方面,公元年3月,西夏赵元昊反,整个朝廷无人可用,仁宗想到范仲淹才兼文武,便把他招了回来。

三年之后,范仲淹更是出任参知政事,开始主持庆历新政。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我们目前所能知晓的是,北宋仁宗年间,四个女人上演了一出大戏。戏曲的结局告诉我们:

在道理面前,纵然有权力压制,最终也是徒劳。

参考资料

1,朱倩倩:《仁宗朝后妃与北宋政治研究》

2,张明华:《北宋宫廷的长恨歌》

3,刘正萍:《试论北宋章献明肃皇后的政治人生》

4,杨果、刘广丰:《宋仁宗郭皇后废案探议》

5,刘佳伟:《从亲情与政治的互动关系考察宋仁宗与刘太后》

-作者-

老谈,always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9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