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种类 >> 下篇我醉欲眠倾可去,桃花源里学种田,躺平
孔子云:“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果人生可以大富大贵,谁愿意平平淡淡过一生。倘若富不能兼济天下,穷为何不可独善其身。被逼成佛系的人生哪一个不是努力过,奋斗过,挣扎过,最后发现所有的付出都没用,选择躺平是痛过,伤过,绝望后的大彻大悟,是思想的彻底崛起。谁要说躺平是堕落,那必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看客,要不蹲下来亲自试试?
(陶渊明画像)谁要说陶渊明归园田居与现代人的躺平是两码事,那就过于双标。人往往是先有立场,再有是非对错,讨厌一个人,理由有无数条,喜欢一个人,同样如此。“大不了辞职不干了”的愤然辞职,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封印解官,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都是饱受压迫之后的奋力反击。一个人做一件事失败,可能是付出的不够,一个人坚持做一件事,一直都未能成功,那就是选错了方向,停下来就是进步。
君不见,没有躺平的陶渊明,为五斗米来回奔波,二十年官场生涯,最后也不过是区区县令,古来这样的县令数不胜数,多已掩埋在历史的洪流中,没什么事迹值得称颂;躺平后的陶渊明,众人高攀不起,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隐逸诗人的榜样,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从此,仕途失意抑或厌倦官场的士大夫,从陶渊明身上寻找到了人生的另一个归途。若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陶渊明的一生成就,都在躺平之后获得,谁还敢轻言躺平是一种堕落?
陶渊明的人生有泾渭分明的两个时期,四十岁之前,陶渊明在归隐和当官之间来回徘徊,空有“精卫衔微木”“刑天舞干戚”的雄心,却因官场的黑暗,无法施展,有心“种豆南山下”,却怎奈“草盛豆苗稀”,几亩薄田怎么养活一家老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陶渊明前半生的写照。归隐后的二十二年,是陶渊明人生的精华所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潜心归隐的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看到了心中的桃花源,活出了真正的自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他后半生的写真。
(五柳先生陶渊明)01我醉欲眠,卿自来去
在浩瀚的古代诗人中,要说嗜酒如命的,陶渊明得算一个,在《五柳先生传》中,他写道:“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隐居后的陶渊明不常和别人来往,可是一看到酒,两眼就闪烁光芒,纵然不认识酒主人,也会凑过去喝几杯。如果赶上陶渊明口袋里有钱,他也会做东,邀请客人畅饮,倘若他在席间比客人先醉倒,他便抚摸着家中收藏的那把没有琴弦的古琴,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三百年后,同样爱喝酒的李白写下《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此情此景,能与李白对酌的高人恐怕就是陶渊明吧。
隐居后的陶渊明爱喝酒,但他可不单单是为了借酒消愁,而是将“诗”与“酒”有机结合。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的诗人,他在饮酒二十首的序言里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有了他,酒别有一番滋味。有雅兴的后人,时常在喝酒时,也有模有样地吟诗几首,万一也能像陶公那样,一不小心就饮出千古名句呢?
(采菊东篱下)02君子固穷,不失其节
在梅兰菊竹“四君子”中,陶渊明独爱菊花。西晋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朝菊花酒的由来: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为了表达对朝中大臣兼书法大师钟繇的赞美之意,专门派人给钟繇送去一束菊花。尽管早在陶渊明之前,就有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但爱菊成癖的文人,陶渊明算得上第一个,也是最有名气的那个。
陶渊明爱菊,并非周敦颐《爱莲说》中:“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被称之隐士,是在陶渊明之后。在陶渊明之前,菊花更多是用来观赏和做酒,或为了延年益寿,或是表达美好。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不是为了观赏,更不是表达自己高洁,最重要的原因是菊花可以酿酒,能够成为杯中之物。陶渊明憎恶官场,蔑视富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恰好是菊花的这种自然属性的真实写照,两者相互成就彼此,菊花能够成为“四君子”之一,陶渊明的功劳最大。如果寒梅傲雪象征着君子不屈不挠的品格,空谷幽兰是君子遗世独立的情怀,那夕阳下,矮篱畔,不畏严霜,不辞寂寞,傲然开放的一丛黄菊兼有梅与兰的两种高洁。
因为有了陶渊明,后世大量诗人赞美菊花,涌现了很多名篇。如唐朝代元稹的《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末造反书生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宋代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与酒)03田园诗宗,灵魂栖居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处处不留人,回家种田去”,归园田居后的陶渊明在文学上实现井喷式的爆发,他写饮酒诗《饮酒·二十篇》或揭露上流社会的黑暗、仕途的险恶,或表达归隐之后的悠然自得以及命运不公的牢骚;他写咏怀诗《杂诗·十二篇》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他写散文杂赋,以《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为例,是其性情和思想的展露。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黑暗官场的彻底决裂,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将官场比作“樊笼”,将自身处境比作“羁鸟”“池鱼”,将退隐比作回归“自然”。陶渊明创作的田园诗为中国诗坛开辟新天地,将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领域,后继者如王维、孟浩然、范成大等。
(五柳亭)南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昭明太子萧统编写的《文选》收录陶渊明十几首诗。“诗圣”杜甫说:“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陶渊明在归隐之后,将名字改为陶潜,表达自己归隐之志。公元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听说陶渊明卧床不起,家中缺少食物,就专门打了几斤好酒和一些他喜欢的美食,亲自到他家访问。檀道济劝说陶渊明出仕当官,被他拒绝了。同年,陶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给他的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中国酒文化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