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卫 >> 精卫的种类 >> 同心抗疫独家述评精神卫生不该是忌讳词
图片来源:东方IC
王蔚/文
地处宛平南路号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人习惯叫“号”。这些天,号也成了“热门词”。一方面,这里的多名精神卫生专家驰援武汉,对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援助和保障;另一方面,该中心开设的与疫情相关的心理咨询服务很忙,每天的咨询电话一度攀升到多个,为特殊时期的市民精神卫生保驾护航。
毋庸讳言,过去许多上海人是比较回避“号”的。而且,“精神卫生”似乎始终是个忌讳词,不少人一谈“精卫”就似乎感觉异样。据调查,我国有各种精神障碍患者达1多万,有1.9亿人一生中可能需要接受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内的精神卫生服务,青少年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也多达万人。遗憾的是,在相当多人的心里,精神卫生不是必需品,倒像是奢侈品。拿心理咨询来说,这个行业在我国是从年起步的,直到本世纪初才纳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正式成为一个健康相关职业。但是,心理咨询的普及程度还不高,甚至还属于小众。真正承认自己的精神健康出了问题,并愿意主动前往相关专业机构的人仍是极少数。“我心理有毛病?你才有毛病呢!”虽说是句气话,但也着实反映了一部分人对待精神卫生的真实心态。
如今,普通市民除了对病毒侵袭感到不安,还有就是对闷在家里不能社交、没有户外娱乐、缺少群体热闹的烦躁。虽然大家都懂得“闷在家里也是爱国家、爱集体”的道理,但人总是喜欢放飞的,如果不作必要的心理调适,有的人的确是容易“闷坏”的。因此,寻求心理援助,获得心理疏导,就成为抗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比如,有的市民对疫情明显表现出了焦虑、担忧和恐慌,有的人稍微有点头疼脑热或咳嗽等轻微症状,便陷入到“是否被传染”的极度恐惧情绪里。这恰恰是因为疫情本身的快速性、传染性、严重性,对普通民众来说形成了一种应激,导致心理出现不健康状态。此时,必要的、及时的心理干预就显得十分重要。
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医学院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病人心理康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隔离在家的群众时间长了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病亡者家属也需要心理疏导。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如果做好心理准备,一切准备都已经完成。”换种说法,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心理健康是一切生活美好与工作有成的前提。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不遭遇坎坷,不经历低谷,不碰到困境。有一颗“大心脏”固然好,但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始终不会心里郁闷、不会情绪焦灼,这就需要有一个合理合法、安全顺畅的倾诉渠道,要能得到科学、规范的心理指导。精神卫生做得好,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大有裨益。